邵長思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滲透于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員重視,全員參與,齊抓共管。學校要緊緊依靠廣大師生,整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前進。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 全員 協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205-02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校園育人環境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主陣地,是推動社會發展,促進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實施的重要載體。因此,必須有效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強化育人環境,有力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由社會環境及學校性質決定的。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存在不少消極因素,存在著許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負面文化。學校既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更是育人的陣地,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優化校園文化,創造優良的育人環境,以抵制社會負面文化的沖擊,并對社會大環境施加積極影響。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由教育對象及環境的育人作用決定的。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辨析能力不強,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作為育人陣地的學校理應創造一種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由學校辦學現狀決定的。有的學校只重視物質文化的建設而忽視精神文化的建設;只注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只注重思想認識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強化而忽視間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質是不能僅僅靠單純的知識傳授來養成的,要借助道德環境長期的細膩的熏陶。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下培養起來的品質結構才具有穩定性,才能經受住外界環境的刺激。
上述種種,無不在提醒我們,校園文化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我們必須盡全力做好校園文化建設,以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促進師生素質的提升,是孕育校園文化的前提;具有良好的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先決條件;營造精神文化建設新時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線;完善制度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一)物質文化建設
荀子曾在《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是強調環境的作用,人要擇善而從,在良好的社會環境熏陶下,才能逐漸形成美德。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之所以能夠成名,大多得益于健康的環境。孟母三遷,千古美談。
在校園文化建設的三個方面中,外在的物質文化建設是基礎,內在的精神思想建設的實現和深度制度條例建設的落實必須依托于外在的物質設施;物質設施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生長源頭和發展基石。校園物質設施建設的每一份成果和努力,都會引起連鎖的理論反應和思想興起。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在進行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時,要把握環境教育的滲透性,注意物質環境建設的知識化。環境育人,環境教育的作用是通過內隱的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因此,學校物質環境的建設應該力求標準化、規范化、知識化。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場所,有助于陶冶師生的情操,有助于激發師生的開拓進取精神,有助于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思想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校園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卻是刻不容緩的。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并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
(1)校風建設。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校風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使師生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
(2)教風建設。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教風建設是校風建設的前提,教風建設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干部職工的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勤政廉政、團結協作、高效嚴謹、服務周到、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在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致、開拓進取的教風,可以引導和促進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嚴謹求實、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的形成。
(3)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
(4)學校人際關系建設。學校人際關系包括學校領導之間的關系、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于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的發揮整體效應。
(三)制度文化建設
校園制度條例作為校園文化深層次管理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它不僅僅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去發展建設,更要在深層次的制度條例上予以正規化、系統化、書面化。必須要將各項規章制度條例予以落實的組織機構和執行隊伍進行協調與配合,確保相應的規章制度得以妥善運行。只有將“人”與“法”(制度)更好的結合,讓校園各成員可以更便捷地互相監督與協助,使制度條例建設起到真正決定性的維系和保障作用,才能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制度條例建設,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強制力保障和書面依據。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與策略
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是培養學校精神,培養優良校風,積極創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優良環境。為此,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去思考、著手:
(一)美化育人環境,力促物質文化、多元化。
一個優化的校園物質環境總是以特有的象征符號向青少年學生潛在地灌輸著某種思想規范和價值標準,從而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成長。
校園文化最終體現的應是一所學校最有特色、最明顯、最有典型意義的學校風氣和氛圍。因此,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要美化校園環境。思想理念意識的產生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流、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流在一起的。學校要堅持五育結合,全面育人原則,結合本校實際,因地制宜,創建特色育人環境。
(二)完善制度文化,搭建情感管理框架。
制度文化的建立可以帶動行為的規范化。合理可行的規章制度,能夠促進學校的發展。
1.人性化的制度管理認知。制度管理是方法是手段,但不是最終目的。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人文關懷,制度管理應該努力搭建情感溝通框架。
2.教師的管理制度文化的認知。制度文化能規范教師行為,優化教育功能。學校要建立健全完善教師管理制度,緩沖教師心理壓力,關心教師生活情況,提供優厚的福利代遇是教師管理文化認識的前提條件。
3.學生的管理制度文化的認知。學生既是校園文化的營造者之一;又是校園文化的受益者,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圍繞學生展開。
(三)培育精神文化,孕育學校主體教育主陣地。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核心,是校園文化建設所營造的最高目標。校園精神文化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和領導作風上。
1.培育良好的校風。良好的校風包括團結,朝氣蓬勃、核心民主、實事求是。培養良好的校風道德要端正教育思想;培養母校意識;創設情景條件;注意養成教育。校風、教風、學風,領導工作作風是形成學校精神的基礎。
2.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相應條件,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緊緊抓住精神文明建設中文體文化,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創造能力,確立以“體藝輔德”、“體藝促學”為主線,培養青少年健康體魂為宗旨,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發展個性,激發青少年潛能,豐富精神文化內涵。學校要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物質文化的研究改變教育教學環境,進行制度文化的研究推動學校的自主管理;進行精神文化的研究體現團隊凝聚力。
四、小結
1.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合格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2.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學校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構筑全員共建的校園文化體系。
3.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參考文獻:
[1]大衛·里斯曼(美).孤獨的人群[M].朱虹,等,譯.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82-83.
[2]呂劍紅.在和諧校園建設中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