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要】本文以“非晶金屬材料”研究生全英文專業選修課為例,從教材選取、課程教學、師資建設、授課對象等方面,討論了高校材料學科研究生全英文課程建設的方案和效果,以及對高校國際化過程的促進作用,并提出了加快高校全英文課程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全英文課程 國際化人才培養 師資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243-01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的發展戰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一戰略性的文件將國際化擺到了大學發展的中心位置,明確了其重要性。雙語課程的建設是加快高校國際化進程的必然需求,因此成為國內各高校教學改革的關注重點。
然而,目前國內高校的雙語課程,尤其是雙語專業課程,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課程模式尚未發展成熟,教學模式多為用英文教材,中文講授的“半英型”,或者采用英文教材,教師同時使用中英文講授的“混合型”,這兩種類型的授課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英文學習能力及國際化思維都有所欠缺。而“全英型”授課,即所開設的專業課程采用英文教材,用英文講授,學生用英文同教師交流,用英文完成作業及試卷,能較快使學生進入英語學習的氛圍。
材料是工業發展三大基礎之一,是國家綜合國力提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晶金屬材料是一種新型功能材料,近年來開始逐漸受到學術界及工業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的綠色功能材料之一。本文基于“985工程”高校——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開設的“非晶金屬材料”研究生全英文專業課程,從教材選擇,課堂教學,師資建設,授課對象等方面對研究生全英文教學實踐進行討論,以期為國內高校的材料學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全英文課程建設提供案例和借鑒。
一、教材選取
“非晶金屬材料”全英文課程建設是基于對學生進行國際化培養理念而設置的,教材的選取尤為重要。目前開設“非晶金屬材料”相關英文課程的院校較少,還沒有相關的專業教材,課程主要選取了非晶金屬材料領域知名專著《Bulk Metallic Glasses》(C.Suryanarayana,A.Inoue著,CRC Press出版)和《Bulk Metallic Glasses:An Overview》(M.Miller,P.Liaw著,Springer出版),作為主要英文教材。兩相比較,前者是由非晶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的創始人之一井上明久,結合非晶材料各合金體系的研究成果,對非晶金屬材料的發展歷史及研究現狀進行了綜合討論;后者則著重從基礎理論及概念方面對非晶材料進行了闡述。兩者相互補充,結合使用,可以使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非晶金屬材料知識。本課程還推薦了相關科研文獻(如A.Inoue,Stabilization of Metallic Supercooled Liquid and Bulk Amorphous Alloys,Acta mater.48(2000)279-306等);以及中文參考書《塊體非晶合金》(惠希東、陳國良,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作為輔助材料,方便學生在課程開始階段,預習相關知識點,形成一定的非晶合金背景知識積累,為適應全英文授課打下基礎。
二、課程教學
本課程為研究生專業選修課,授課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采取小班化課堂教學方法,授課方式為課堂講學及教學互動并重,并且教師可根據學生接受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及進度。任課教師結合教材及參考資料,制作英文課件,課堂教學用英文講授。課程前期以課堂講學為主,任課教師對非晶合金的發展歷史,結構及性能進行介紹。課程中后期以教師引導,學生研究討論的教學互動為主,學生分成3-4人小組,每個小組選取一個非晶合金體系,通過文獻調研及小組討論,形成研究報告并制作PPT進行匯報。研究報告及PPT匯報情況將作為成績考核的依據。
此外,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有學科經費支持國際學術交流,并且各課題組也會邀請海外研究學者來校,面向廣大師生作英文學術報告,任課教師可指導學生參與該課程相關的學術報告,并在報告后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為學生提供科學研究交流探討的機會和氛圍,并鞏固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
三、師資建設
具有能勝任全英文授課的師資力量是高校全英文課程建設的關鍵。全英文課程任課教師應具有較為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以及海外學習工作經驗,能熟練運用英語進行書面及口語交流,尤其應熟悉與課程相關的專業詞匯。此外,任課教師應從事課程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熟悉該領域的發展歷程,國際前沿知識及最新研究動態,不僅能深入淺出的講述該領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同時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及實驗體會,以及對當前最新知識的掌握,可以更生動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做到言之有物,保證了課程內容的質量,有助于學生理解并加深印象。
外籍教師,尤其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英文水平一般較高,并且大多已經形成教學互動的課堂教學習慣,開設全英文課程具有較大優勢,并且經過初步調研,外教的全英文課程更受學生歡迎。然而,目前高校聘請外教作為全英文課程的主要師資力量尚存在一些問題。在國際交流經費支持下,學校或學院聘請的外教以臨時聘請為主,開設的課程不一定能很好地歸入學生的整體培養計劃。其次,外教在我院一般為兼職,只能在本職工作之外來華授課,因此多為假期中授課,不方便學生選課,盡管學院或學校采取一系列激勵措施,選課人數依然不多。此外,聘請外教的成本較高,不僅需要負擔其來往差旅及較高的課時費,還需要專人協助其完成簽證及在國內的食宿等雜務。因此,聘請外籍教師開設全英文課程并非長久之計,引進歸國海外人才或培養本院教師才是解決學院課程的國際化建設中師資力量不足的根本解決方法。
四、授課對象
本課程為研究生專業選修課,授課對象主要為研究生一年級。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已全部通過大學英語四級,具有接受全英文授課的語言基礎;并且大部分學生本科專業為材料科學與工程或者相關專業,應學習過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力學等專業課程,具有學習非晶金屬材料課程的專業背景知識。開設“非晶金屬材料”全英文課程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科研視野,激發其對材料學科的興趣,加深其對新型功能材料的理解;更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和研究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對其今后的英文論文閱讀、理解及寫作,以及參與國際化競爭有較大幫助。
全英文課程因其特殊性,不僅對本院研究生開放,也面向相關院系的國際留學生,為留學生提供更多可選課程,促進中外學生的交流,增加學校對海外留學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國際影響力。
五、總結及建議
東南大學材料學院開設的“非晶金屬材料”研究生全英文課程,培養了學生的英文思維能力及國際化視野,鍛煉了本院教師的全英文授課能力,增強了材料學科的教學實力,提高了本學科以及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為加快高校國際化建設,增加全英文課程比例,應從學生及教師兩方面采取措施。例如,提高全英文課程學分占比,鼓勵廣大學生選修全英文課程;適當提高教師的全英文課程工作量系數,促進教師增設及教授全英文課程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徐巍華.工學研究生課程的全英文教學實踐.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3.
[2]陳淑梅,徐康寧.中國特色的研究生全英文教學的模式標準與評價體系構建——基于東南大學全英文專業建設的實驗研究[J].東方教育.2013.
[3]郁凱元,湯崇熙,任祖平.使用原版英語教材進行雙語教學的一些體會.中國大學教學.2002.
[4]劉晉霞.《汽車設計》課程雙語教學建設研究.高教論壇.2010.
[5]陳峻,陳淑燕,王昊.本科專業全英文課程教學環節設計及效果評價.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