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探索與實踐
——以云南省武定縣環州大村為例

2017-06-05 08:46:23李然李興軍
大理大學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建設文化

李然,李興軍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武漢430074)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探索與實踐
——以云南省武定縣環州大村為例

李然,李興軍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武漢430074)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是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及其傳統村落保護的一種有效模式,環州大村是云南省在貧困山區建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典型個案。根據調查,貧困山區建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往往面臨村貌受損,環境衛生臟、亂、差,人口老齡化嚴重,村落生計方式簡單等困難。在貧困山區建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尊重群眾意愿是成功的基礎,改善生計途徑是成功的前提,完善實施方案,明確建設思路、任務和目標是成功的保證,堅持“村民主導、專家引導、政府領導”的組織原則是成功的關鍵。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環州大村;探索;實踐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是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及其傳統村落保護的一種有效模式〔1〕。近年來,這種保護模式在云南省臨滄、保山、大理、文山、紅河等地取得成功。然而,在貧困山區的建設過程中仍然面臨許多困難,有必要進一步地探索和實踐。

環州大村被譽為“中國彝族第一村”,2009年8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文化廳列為“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該村自然環境優美、民族傳統文化濃厚,是云南省在貧困山區建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典型個案。筆者立足于環州大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的田野調查,提出了貧困山區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的系列對策建議。

一、環州大村概況

(一)地理與人口情況

環州大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環州鄉北部高寒山區,北臨金沙江,東接武定縣東坡鄉,西北距武定縣城116 km。該村是環州鄉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2013年統計,全村總人口(特指常住鄉村人口)1 163人,其中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以上(據環州鄉環州村委會2013年數據統計)。

環州大村沿環州河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呈狹長型。整個村落被群山環繞,三條河流把村落分成了生活區、學校和集市三個部分,村子的東面和西面是村里最主要的農田,土壤偏酸性,水源便利,適宜種植小麥、玉米、烤煙及豆類作物等。地貌類型屬于山地地形,海拔在2 240 m~2 700 m左右;該村自然狀況良好,森林植被茂密。氣候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濕潤、多雨、溫涼等立體氣候特征。

(二)歷史與經濟發展

環州大村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遠在南詔大理國時期,這里就居住著彝族先民。這里最早開發于南宋時期(約公元1200年),時至元朝初年(約公元1206年),川地彝族先人遷徙而來,在此落腳謀生。元初到建國初,一直屬于環州土司管轄。明萬歷年間,環州土司安納在評判鳳氏時受封“守環州大小山頭”之名號,奉旨順勢剿滅了這里的“沙”“麻”二部族。到明末清初,人口已達到一定規模,歷史上稱這里為“環州土著十二姓,環城三百六十戶”(轉引自環州鄉原文化站站長王維所撰《環州世襲李氏土司歷史文化探秘》)。期間經歷了多次更名,直到2000年才正式改為“環州村委會”,并沿用至今。

村民經濟收入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林業收入為輔。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增多,整體上影響著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民族文化與歷史遺跡

環州大村傳統文化濃厚,民族文化多元發展。這里不僅有獨具特色的彝族文化,而且還有久負盛名的傈僳族文化、漢族傳統文化、土司文化、酒文化等。

環州大村的彝族文化主要包括彝族飲食、民族工藝、居住文化、彝族服飾、宗教信仰、彝族節日、傳統禮儀、婚喪習俗、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等。彝族飲食以玉米、小麥為主食,蕎、燕麥、洋芋等雜糧為輔,喜吃牛羊肉,注重豬肉加工以及各類佐料的搭配;民族工藝主要以鐵制炊具、農具,木制家具和竹蔑編織等形式出現;民居為干欄式建筑,講究風水,朝向普遍為“坐北向南”的“四合院落瓦房”;彝繡花紋圖案風格多樣、造型優美、做工精細,服飾既有年齡、性別之分,也有地位等級之別;彝族人崇拜祖先和萬物有靈,信奉“米司”、鬼神和神靈;彝族的特色節日“火把節”于2006年5月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統禮儀主要為土著祭祀和祭天等活動;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傳統的婚姻以父母包辦為主,過去有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和家族外婚三種形式;喪葬多實行棺木土葬,程序繁瑣,實行超度亡靈;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民間文學形式上有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民間藝術主要以民歌(“家調”和“山調”)和左腳舞等形式出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州大村彝族與周圍傈僳族、漢族的互動頻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民族關系格局。族際文化交流頻繁,許多彝族學會了講傈僳族語言,學會了傈僳族舞蹈,也學會了漢族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看到彝族文化的同時,傈僳族文化和漢族傳統文化也一起呈現出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土司文化和酒文化,如果說土司文化是解放以前環州傳統文化的典型,那么酒文化(今天的“環州一號”)必為外地人認識環州民族文化的一個籌碼。

環州大村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悠久的土司歷史為環州大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主要有:萬松山北麓的卡莫大村土司遺址、萬松山東麓的環州大村土司遺址、桃源峽、固天營城堡、彎塘子彝族古代祭祀遺址、李氏土司祭祖壇、李小黑墓志等。許多摩崖石刻和摩崖詩刻是研究云南土司歷史文化及環州地方史的重要史料。

二、環州大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立的現狀

(一)建立民族傳統文化區必須具備的條件

環州大村被命名為“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原因:一是該村民居建筑特色鮮明,自然生態環境保存良好,彝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形式保存完整;二是整個環州大村彝族民居較為集中,民居建筑為灰瓦土墻,風格統一,許多民居建筑多為百年以上,時代久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三是該村彝族的傳統釀酒、彝族傳統刺繡、婚俗、喪葬習俗、土著祭祀、手抄經書、傳說、故事保存較為完整;四是該村森林茂密、農田平整集中,在自然生態環境方面保存良好。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申請設立,是建立在當地人強烈的文化保護訴求之上的?!对颇鲜》俏镔|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設立,應當尊重當地群眾的意愿。”從條例中可以看出,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設立,考慮老百姓的意愿是關鍵,他們是民族文化的主體,扮演著發揚和傳承者的角色。環州鄉原文化站站長A說:“我們環州民族文化濃厚,不管是土司文化,還是彝族文化,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希望得到國家的重視和年輕一代的發揚和傳承?!憋@然,以A為代表的老一輩文化精英對環州大村的傳統文化有極高的認同度。B官員也說:“當地老百姓對建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極其贊同和支持?!币虼耍诃h州大村申請設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符合當地彝族人民的意愿。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設立有可依托的政府部門及其管理單位?!对颇鲜》俏镔|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省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專項規劃的制定,專項保護規劃應當委托有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編制,經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同意后,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組織實施?!杯h州大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規劃,由武定縣人民政府牽頭,環州鄉人民政府積極參與,委托武定縣廣電旅游局、云南彝海智庫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云南廣廈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參與編制。規劃建設體系的完善,使其操作更具有科學性。

(二)環州大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建設舉措

環州大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規劃范圍為整個環州大村所轄范圍,國土面積有13.19 km2。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采取了相關措施。

第一,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胺俏镔|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核心。政府部門積極申請和確定當地較有代表性的民俗節日、手工藝制(作)、傳統技藝、傳統音樂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同時,也加強對土司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管理和保護。

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人的培養〔2〕。自從民族傳統文化區確立后,環州鄉人民政府就開始注重對非遺傳承項目的申報和非遺傳承人的挖掘。政府在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同時,也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關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三個條件:①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②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③積極開展傳承活動。環州大村彝族在滿足這些條件下積極申報了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名單見表1)。

表1 環州大村非遺傳承項目名單

第二,積極進行對環州古彝族村落的打造。一是注重村貌的維護,居民建新宅要得到政府的審核批準。這里的古民居,建筑風格為江南徽派庭院式建筑,結構為土木結構,灰瓦蓋頂,兩扇墻為風火墻,建筑多為四合院,古建筑面枋探頭多為龍鳳獅像,現遺留的民居多為清末明初建筑,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二是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貫徹民族平等政策,積極宣傳法制、道德的重要性。三是進行封山育林,治理受污染的河流和整頓不規范的農田,保護村落的自然生態環境。

此外,改善基礎設施,促進社區建設。一是對道路交通的改善,村內村間巷道已經完成了硬化路面,2003年以后,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已成功開通了環州到白路的踏石路,有6輛客車開始運營,使人們在雨天出行也能夠暢通無阻。二是飲水工程陸續開展。政府投資193 800元對環州大村古井的修建,還計劃從長塘子水庫引來自來水解決飲水問題。三是電力保障設施在不斷完善。中國南方電網環州營業所對全村實現了電網改造,農戶家里已經有了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四是通訊工程有了新的改善。許多農戶家里安裝了固定電話,基本上每個農戶都有了手機。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不斷豐富了居民的生活。2016年8月,武定縣人民政府相關領導到環州調研,特別強調打造古彝族村落,凸顯民族特色。

第三,積極開展特色文化旅游。環州大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萬松山林區,寬闊的水域資源長塘子水庫、大雪坡水庫,有保存較為良好的環州大村古彝族村落,還有歷史沉淀極深的環州土司文化遺址遺跡。除此之外,以環州彝族為主體民族的婚喪嫁娶、節慶禮儀、風俗習慣、神話傳說、飲食起居、手工技藝、宗教信仰、服飾文化等,無不透露出彝族人民濃郁深厚的民族文化。近年來,環州鄉人民政府和武定縣旅游局在醞釀和制定合理的旅游規劃方案,準備打造環州旅游產業,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和體驗深厚的民俗文化。

(三)環州大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的困境

一是傳統村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保護村落的完整性和面貌的統一性是傳統文化區建設的一大要求。環州大村民居建筑要砌石腳、充土墻、釘椽子、蓋灰瓦。自明嘉慶年間以來,就保持了這種建筑風格。但近兩年來,一些農戶通過做生意或養殖牲畜,積攢了一些存款,把瓦房推倒建洋房(平房),有些還在樓頂上搭建藍色的彩鋼瓦,遠處望去星星點點,原先整齊的村落開始變得不協調。因此,受了破壞的古村落重新保護就有一定的難度。

二是村落人口老齡化嚴重,文化保護與傳承主體缺失。村民作為民族傳統文化區建設的主體,年輕勞動力在參與文化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調查中發現,環州大村青壯年勞動力多出去浙江、上海、廣州、昆明打工,留下來大多是一幫在家帶小孩的老年人,他們不當家,大多不識字,對他們貫徹一些政策問題,不易接受。這就出現了以下兩種弊端:其一,他們習慣了多年的傳統生活,總認為目前的生活狀態是完美的,不需要做出什么改變;其二,他們沒有感受到文化失傳的危機,認識不到村落文化保護的重要性,甚至認為,只要溫飽問題解決了,民居保護、古遺址的恢復很難在他們當中引起互動和產生共鳴。

三是村落環境衛生臟、亂、差,破壞了傳統村落的田園之美。建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是中國鄉村發展的一種新模式。營造清潔的居住環境,消除臟、亂、差現象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環州大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美麗的景色讓人迷戀,集中而分布整齊的村落布局讓人著迷。但是村落環境臟、亂、差現象卻很難得到改變。主要表現為:①沒有規范的垃圾停放點和處理站,村民亂倒垃圾的現象普遍存在;②村間巷道內東西雜亂,牛羊糞便沒有得到及時清理,顯得非常不整潔;③隨意往河里排放生活廢水、廁所污水,亂扔死了的家禽,導致河流污染嚴重。因此,環境的臟、亂、差是困擾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的一大困境。

四是村落經濟發展方式簡單粗放,難以構成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條件。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工作大多注重文化保護,卻忽視生計問題,這是一個極其不恰當的做法。尹紹亭教授也認為“民族文化生態村和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之所以困難重重,根源就在于村民生計方式的窘迫”〔3〕。如果村民生活困難,吃穿問題解決不了,那么文化的保護就是一句空話。環州大村地處偏遠山區,高寒路陡,無法種植高產農作物,難以引進機械,人背馬馱一直困擾著人們的經濟發展。據調查,20世紀八九十年代環州彝族村民大量地毀林開荒,緩解了土地貧瘠與人口增長的矛盾。但是,造成森林銳減、土地退化,導致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計問題。

三、貧困山區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以“文化生態學”中“文化”與“環境”的辯證關系原理為指導,積極借鑒全國范圍內“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文化生態區”建設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為貧困山區建立民族傳統文化區的保護與建設,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第一,尊重群眾意愿是文化區建設取得成功的基礎。村民是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自己創造的文化,他們最有發言權。在文化區建設上,應該多征求村民們的意見,特別是德高望重的前輩,應多找他們商量和探討。比如在文化區建設中,不能因為一棵樹或者是一堵墻不符合文化區建設的要求,隨意進行砍伐和拆毀,在處理時候要聽聽群眾們的反映,估量一下它的文化價值及人們對它的情感等。

第二,改善生計途徑是文化區建設取得成功的前提。尹紹亭教授認為“如果生計發生困難,吃穿問題解決不了,那么文化的保護就將是一句空話”〔4〕,因此,改善環州大村彝族傳統的生計方式非常必要。在這一點上,應根據環州大村的氣候和土地特點,一方面繼續利用好當地傳統的鄉土技術和生活經驗。例如環州大村彝民在烤煙種植上,都認為烤煙幼苗要用紙袋育出來的比較好,而認為政府指定用的漂浮育煙多病,并且他們還總結出要在“小滿節”前就把烤煙幼苗栽到地里去,這樣的煙株才茁壯繁盛。這些都是村民多年積累的鄉土技術和生活經驗,應該得到發揚。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適合當地生產的科學技術和先進機械。再以種植烤煙為例,以前彝族村民種植烤煙有一些弊端,耕地用牛耕,效率低下;平時養牛,也耗費勞動力成本?,F在政府鼓勵農民購買小型微耕機,效率提上去了,農民勞動力成本降低了。以前彝民的烤煙種下去不結地膜,煙株很細,煙葉也很小,后來政府通過借鑒外面先進經驗,鼓勵農民20天以后就進行結膜、松土,這一弊端被克服了。因此,農民生計方式的改善,既要尊重農民多年積累下來的可行的生產技術和生活經驗,又要引進一些適合于當地生產的科學技術和設備。

另外,發展特色種植業是改善環州大村彝族生計的一大途徑。環州彝族地區氣候冷涼,地形多山,這樣的條件適合種植核桃和茶葉。例如筆者調查發現,該村的C村民家種植60棵核桃,2016年采摘核桃收入2萬多元。顯然,在環州大村種植核桃實用性強,應得到鼓勵和提倡。

第三,完善合理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建設的思路、任務和目標是建設取得成功的保證。在建設的思路上,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以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統領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確實有效地對環州大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代表性傳承人、物質載體進行重點保護,搶救至今還保留的傳統民居,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開發利用保護與傳承發展相結合〔5〕,挖掘環州大村的潛在資源,建立有效的保護體系,促進環州大村生態環境的整體平衡。

在建設的任務上,一要保護和傳承。要保護好環州大村內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周圍自然環境的原貌,使之不受破壞。此外,要保護好代表性傳承人,培養新的傳承人,做好傳承人工作。二要在繼承的前提下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把環州大村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現代文化發展結合起來。三要合理開發利用傳統文化,把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推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四要促進保護區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在建設的目標上,應該明確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區域性的整體保護”①“區域性整體保護”是2013年《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這里不再贅述。,重點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同時不放棄對保護區內的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遺產及傳統民居的保護。

第四,堅持“村民主導、專家引導、政府領導”〔6〕的組織運作原則是保護區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中,政府、村民和專家三方面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如何充分體現和發揮村民、專家、政府三者的作用呢?在村民主導方面,筆者前面提到的充分尊重群眾意愿也體現了這一點。村民主導理念的提出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相符合。作為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村民,他們生于斯,長于斯,是村寨的主人,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他們是文化的主人,文化應當由他們世代傳承。要達到這一目的,政府在保護區的規劃建設中,積極動員和鼓勵村民參與保護區的建設工作,在保護區的策劃、決策、行動的過程中都能夠保證他們充分享有、運用和行使自己參與保護區建設的權利,讓他們成為事實上的主人,而不是文化上的代理。同時,村民也應該積極參與、自我主導、自力更生、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明確自己保護和傳承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7〕。

在專家引導方面,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管理主體是村民,但由于管理缺乏既有參照模式,村民很難完全實現自我管理,因此,專家的指導就顯得非常重要。在管理中,專家一方面指導居民小組積極行使村民自治的權利;另一方面幫助制訂、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作為專家學者來說,他們是文化的設計者、傳播者、運作者和推廣者,他們能夠明確文化的價值。因此,在保護區的建設工作中,他們能夠指導人們去認識、學習、研究、發掘、整理、宣傳、保護和弘揚保護區內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

在政府領導方面,政府要領導村民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支持村民建設家園,發展生產,保護文化傳統,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具體實施過程中,政府應該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為環州彝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多元的實踐空間和更多的施展平臺。比如要充分利用好春節、彝族的火把節或者農閑時間積極組織民眾開展民族文體活動,并使之成為慣例。第二,注重彝族學者和人才的培養。第三,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設立??睿⒄J款,爭取旅游發展基金補助,籌措企業基金的方式來彌補資金的缺口。

〔1〕楊雪吟.云南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工作芻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3(5):123-127.

〔2〕范道桂.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J〕.民族藝術研究,2009(3):10-17.

〔3〕尹紹亭.民族文化生態村:云南試點報告〔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23.

〔4〕尹紹亭.民族文化生態村理論與方法〔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117.

〔5〕段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傳承體系建構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2(2):1-6.

〔6〕王國祥.民族文化生態村探索實踐之路〔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107-132.

〔7〕和少英.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本體論”問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6(2):17-24.

A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reas——A Case Study of Huanzhou Big Village in Wuding County,Yunnan Province

Li Ran,Li Xingjun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rea is an effective model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Huanzhou big village is a typical case in Yunnan provi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rea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According to the survey,establish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tection areas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 is often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such as damaged village appearance,dirty,disorderly and bad environment,serious aging of the population,and monotonous means of livelihood,etc.Therefore,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culture reserve in such poor mountainous areas,the author thinks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respecting the wishes of the villagers,which is the basis of success;improving the means of livelihood,which is the premise of success;per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the program and clarifying ideas,tasks and goals of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which is the guarantee of success;and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the program is"conducted by villagers,guided by experts and led by the government", which is the key to success.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rea;Huanzhou big village;exploration;practice

C95

A

2096-2266(2017)05-0016-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5.003

(責任編輯 張玉皎)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民族村寨保護發展與鄉土社會文化變遷研究”(12YJA850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6-12-16

2017-01-18

李然,副教授,主要從事南方民族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

猜你喜歡
建設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誰遠誰近?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努力建設統一戰線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19国产在线|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jizz国产视频|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欧美在线一二区|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色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久久性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综合亚洲色图|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午夜a级毛片| 国产精品性| 欧美色99| 国产精品粉嫩|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午夜在线不卡|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色综合五月婷婷| 成人在线天堂|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97se综合| 免费高清毛片|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青青久久91| 亚洲人妖在线|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色悠久久综合| 一级在线毛片|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v欧美|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色噜噜中文网| 色香蕉影院|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欧美色99|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国产在线日本|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制服丝袜亚洲|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另类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午夜爽爽视频|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首页AV在线|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