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曰明 童漢華 宋 楊/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政府辦公室
打造綠色品牌 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沈曰明 童漢華 宋 楊/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政府辦公室

“十二五”以來,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立足區情實際,依托主導產業,以工業化的思維謀劃現代農業,將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作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助推強農富農。
(一)品牌創建取得一定成效。近年來,鹽都區積極鼓勵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走品牌化發展之路,著力營造“重品牌、創品牌”的濃厚氛圍。一是爭創質量品牌。立足“優質、安全、生態”的總定位,爭創農業“三品”達185個。其中,七星谷稻麥、楊侍大米、陳長榮大縱湖大閘蟹等產品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轉化認證,鹽都果樹良種場獲得“江蘇省綠色食品示范企業”稱號。二是爭創商標品牌。據統計,全區已注冊農副產品商標達197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1件,江蘇省著名商標3件,江蘇省名牌農產品2個,鹽城市名牌產品12個。三是爭創地標品牌。大縱湖大閘蟹、龍岡茌梨、葛武嫩姜片等3個產品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大縱湖大閘蟹同時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生產基地獲批國家出口基地認證,越來越成為市場的“搶收貨”,主動要求代理的海內外客商絡繹不絕。
(二)農產品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嚴把農產品質量關,注重提升產品的品質檔次,塑造了品牌農產品應有的良好形象。一是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結合產業特色,共制定推廣34項農業標準化生產規程。成功創成江蘇省萬畝蔬菜標準化示范區、草莓標準化示范區、大閘蟹標準化示范區;龍岡果樹良種場、潘黃仰徐葡萄園被評為江蘇省園藝作物標準園;葛武又一村蛋雞場被評為農業部標準化養殖場。2014年被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二是嚴格開展常態化監測。建成了2個檢測中心、12個檢測站和30個檢測室的區、鎮、基地三級檢測網絡,區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通過省級資質認證和計量認證“雙認證”。三是積極探索智能化追溯。開通“鹽都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實現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質量可追溯。目前,大縱湖大閘蟹、鼎綠蔬菜、唯佳草莓等多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進入追溯平臺接受監管。
(三)品牌效應得到初步顯現。通過創新營銷模式,拓展銷售渠道,提升了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一是主動對接,開辟大中城市市場。發揮近鄰長三角的區位優勢,搶占上海、南京、蘇州等一線城市市場。據統計,鹽淮大米、綠之島禽蛋、大縱湖大閘蟹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在長三角大中城市的年銷售額達10多億元。大縱湖大閘蟹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開設專賣店6家。二是示范引領,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建成了鹽城送菜網、鹽瀆商城、大岡佳富電商平臺等3個自主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大縱湖大閘蟹在天貓旗艦店、蘇寧易購、微信商城等上線運營。三是延伸鏈條,拓展都市農業。鼓勵農業園區拓展農事體驗、采摘觀光、生態休閑等新功能、新模式、新業態,吸引市民到園區消費。唯佳草莓、龍岡茌梨、仰徐葡萄等一批鮮食果品采摘基地,采收季節日接待游客達千人以上,畝純收益凈增3000元左右。
鹽都區農產品品牌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和廣大城鄉消費者的期盼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少數經營主體爭牌創牌意識不強。受傳統農業發展思維束縛,許多生產經營者的品牌意識依然淡薄。由于品牌建設前期投入大、風險高,效益短期內難以顯現,不少企業創牌的積極性不高。二是品牌影響力仍需提高。盡管注冊的農副產品商標數量不少,但除大縱湖大閘蟹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并走出國門遠銷港澳外,大多品牌影響力僅局限在本地范圍,品牌營銷的思維和手段需要進一步強化。三是龍頭企業支撐不足。龍頭企業是農產品品牌建設的主體和關鍵,鹽都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雖然不少,但大多規模小、實力弱、產業鏈條短,所生產的農產品多為初級加工品,精深加工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低,難以為品牌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鹽城市鹽都區加快推進規?;B雞
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根本在產品質量,標志在品牌,沒有品牌就沒有好的效益。品牌戰略作為事關農業轉型升級重大戰略,需要系統的品牌建設思路。
(一)強化科技支撐??萍己渴瞧放飘a品背后的底氣。一是推廣優良農產品品種。發揮農科所稻麥新品種研發優勢,加快進行品種改良和提純復壯。借助區臺創園及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示范基地優勢,加強對臺農業合作交流,引進種植新的適應本地的水稻、果蔬優良品種。發揮好基層農技服務隊伍作用,積極向種植大戶、合作社推廣農作物、果蔬、水產品的新品種。二是改進農產品加工工藝。鼓勵康澤園、秦達面粉、江海糧油、綠之島等農業加工企業加強對國內外先進設備、技術、工藝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不斷提高生產工藝和裝備水平,開發新的加工農產品。三是加強產學研聯合。在區級層面上,進一步完善在農業主導產業上“一業一院所”的技術支持合作模式。同時,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引導農業園區、農業企業自建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辦技術研發機構,加強產學研聯合,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農產品品牌的內功和活力。
(二)營造優良環境。好品牌離不開好產品,而好產品需要好環境支撐。一方面,改善農產品生長自然環境。抓牢鹽城市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有利契機,加大農村河道整治力度,按照農村環境整治“五位一體”的要求,認真落實河道管護,為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打造綠色品牌提供良好的水環境。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土地治理,推廣利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環境。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農產品品牌建設外部環境。充分利用“鹽都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借鑒麥德龍超市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成功經驗,逐步將全區品牌農產品企業、合作社納入監管平臺,實現農產品全程質量可追溯。借鑒南京高淳做法,成立專門的保護辦,加大對區域性公共品牌保護力度,加強對大縱湖大閘蟹、張莊葡萄、尚莊番茄等知名農產品品牌使用的市場監管,嚴厲打擊濫用、冒用區域品牌的企業和個人,增強品牌公信力,贏得公眾和市場的認可。
(三)加快培育主體。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是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重要載體。一方面,積極招引龍頭企業。結合區東部城郊板塊發展草莓、葡萄等采摘休閑類的產業,中部板塊發展苗木花卉、蔬菜等產業,西部板塊螃蟹、荷藕等水產、水生作物等特色產業,有針對性地招引與之相對應的知名農業龍頭企業,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行業及與其配套的冷鏈物流行業,為打造農產品品牌、帶動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主體支撐。另一方面,培大育強現有主體。加大政策扶持,支持普瑞福脫水蔬菜、江海糧油、唯佳草莓等現有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提檔升級,爭創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合作社,同時發揮其一頭帶動農戶、一頭聯結市場的作用,強化品牌營銷,進一步密切與農戶的產銷銜接,走品牌化、產業化發展之路,真正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四)搞活市場營銷。一是加強宣傳推廣。借助中國農交會、江蘇省農洽會、海峽兩岸農展會和各類專題推介會等展銷會、博覽會平臺,優選大縱湖大閘蟹、鹽淮大米、龍岡茌梨、秦南水牛肉、大岡鹽水鵝、鼎綠蔬菜、仰徐草莓、張莊葡萄、尚莊番茄等特色農產品,做優產品包裝,提升品質檔次,參加展示展銷,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創新流通方式。加強產銷對接,探索品牌農產品“農超對接” “農社對接” “農校對接”和“直銷專賣” “訂單營銷”等新型流通方式。三是擴大電商交易。搶抓“互聯網+”發展新機遇,借鑒宿遷等地經驗,大力推動農副產品“觸電碰網”。對于草莓、葡萄、番茄、荷藕、大閘蟹等鮮活農產品,以及秦達面粉、張莊藕粉圓、康澤園食品等一批具有一定市場知名度的特色農產品,積極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子商務,同時與“淘寶”“京東” “順豐嘿客” “蘇寧易購”“送菜網”等一批電商加強協作,支持涉農電子商務平臺與農業產業化基地、農業加工企業對接,促進大宗農產品網上交易,不斷擴大網上市場銷售份額。
(五)加強規劃引領。一是強化主體品牌意識。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專題宣傳、引導和培訓力度,充分發揮各類典型的示范引導作用,增強各類主體品牌建設意識和品牌運作能力。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倡導和積極扶持品牌創建,有針對性地扶持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通過政策激勵、典型引路,以實實在在的扶持措施,鼓勵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帶頭注冊商標、爭創名牌、觸電上網、擴大銷售。三是完善提升規劃。充分發揮設施果蔬、苗木花卉、特色水產、優質稻米等四大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附加值較高的綠色果蔬、有機稻米、高檔花卉和名優水產品,以及后道精深加工產品,總結推廣“大縱湖大閘蟹”的成功做法,科學制定品牌建設的中長期規劃,持續實施品牌戰略,既抓宏觀引導,又抓細節監管,更重市場信譽,力爭“十三五”期間打造6~8個國家級品牌,進一步叫響綠色農產品的“鹽都品牌”,進而助推強農富農、提速發展綠色農業、加快農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