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給予大眾快速了解知識信息的渠道,但也因自媒體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等特性,所以自媒體具有良莠不齊、可信度低、法律不規范等重要特點。因此如何讓大學生正確的鑒別自媒體的信息真偽性,價值的高低上是高校圖書館在信息素養培養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文章從培養“媒體鑒別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學生能力的實際情況分析,總結出部分圖書館在對學生信息素養培養工作中可采取的方法方式。
【關鍵字】自媒體;鑒別能力;培養
一、“媒體鑒別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技術的全面普及,媒體信息的傳播對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了深遠的影響,特別現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主要出發點的互聯網時代,因經濟發展變革帶來的浮躁心理、攀比心理將人們推向一個追求快速致富、功成名就的畸形心理。一方面是各方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平臺,利用消費者獵奇、獵新的心理,對“網絡紅人”“網絡熱詞”爭相報道,以換取點擊率和收視率,作為吸引廣告、擴大發行量的籌碼,從而獲取巨大商業利潤。不僅一些網絡媒體將能否隨時跟蹤報道最新最奇的網絡紅人信息作為彰顯實力的重要標志,連某些傳統媒體也不甘示弱地加入對網絡紅人的報道中,以留住顧客、贏取利益。二是“造星”團隊、網絡推手等通過“新、奇、特”的方式,讓并無價值的信息變為吸取大眾眼球和流量的“明星”。在此狀況下,媒體特別是例如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所傳播的信息的夸張性、失真性、泛濫性特點日漸突出;同時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強烈,并且對信息的吸收和接納程度高,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對媒體信息特別是自媒體信息的過濾能力,避免媒體負面信息傷害有著重要意義。
自媒體作為互聯網發展的產物,應其的實用性、方便性和傳播快等特性,他已經深入到在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他的出現完全迎合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消費理念、發布和接受信息的習慣和方式,因此大學生對自媒體信息鑒別能力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他對信息是否能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認識,從而影響到他今后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各項決策。圖書館通過對大學生自媒體信息鑒別能力的培養能提高大學生對信息的過濾,能提高自身信息檢索和吸取的有效性。
二、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媒體鑒別能力”的實際情況
大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生力軍,對自媒體時代,媒體信息的真實性是否具有較高的鑒別能力?實際調查和實發案例告訴我們,大多數學生在閱讀和接受媒體信息時是無法區分真實信息、垃圾信息和虛假信息的。2016年斯坦福大學對7804名中學生和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82%的初中生無法區分“贊助商內容”和真實的新聞內容。許多學生判斷Twitter新聞的可信度主要基于其中的內容,以及是否有大圖,而不是關注新聞來源。
而近年來我國屢次出現自媒體輿論事件,網民通過自己的微信,微博、帖吧等自媒體工具發布虛構的內容或具有夸大性、不完全性的內容以吸引網友的注意力,挑起各網絡的熱議,有的甚至直接引發社會安全或者是思想認識的嚴重問題例如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引起了我國的一場令人咋舌的搶鹽風波,原因就是一名網友通過QQ群發布了類似“食鹽中的碘可以防核輻射;受日本核輻射影響,國內鹽產量將出現短缺”的謠言;同時還有“公交車、銀行營業點、順豐快遞門店等成失聯兒童守護點”“‘引力波引發宇宙射線,靠近手機可能造成傷亡”“無籽葡萄是用避孕藥種出來的”等等謠言成為過去對我們生活造成影響,而我相信在這些謠言的傳播和采信中大學生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并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圖書館如何培養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鑒別媒體信息的真偽、可信度是當前圖書館的一個重要工作。
三、大學生“媒體鑒別能力”的培養方法探析
要培養大學生“媒體鑒別能力”,首先應分析虛假網絡信息具有那些特點。因為自媒體的興起,信息的傳播已經不像傳統媒體一樣,需經過不同機構的層層審核即可立馬發布,因此很多信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但是正式因為他時效性強,因此很多媒體、自媒體為了能最大量度的吸引讀者,他在未求證的情況下,將信息直接轉播,而讀者在閱讀信息是可能會因為信息的覆蓋量來判斷信息的真偽,因此可以看出網絡謠言的傳播具有迅捷性;同時因自媒體的傳播,信息的源頭通過網絡是很難查證的,所以虛假信息還有無源性;同時部分信息是商家或者投機者為最求最大利益而故意放出的具有夸大性的信息,和真實信息嚴重不符,我們把這類特性稱為虛假信息的炒作性;同時因為信息的虛假本性,所以普遍還具有欺騙性和迷惑性。
根據以上虛假信息的多個特點,圖書館在培養學生媒體鑒別能力是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利用圖書館信息檢索能力培養的契機,培養學生尋找媒體信息的源頭,以此作為鑒定信息的真偽的依據。任何信息都是有出處的,只有查證了信息的出處,就能鑒別信息的準確度和可信度。而圖書館的教師正好在信息檢索上有著超強能力,所以圖書館應及時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將信息檢索信息的方式、方法傳遞給學生,同時向學生講解什么源頭的信息是可信的、什么源頭的信息是值得質疑的、什么源頭的信息是完全不可采信的。例如,信息源頭是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等官方媒體的(官網、官方微博、微信等),那么信息的準確性和可信都較高;如信源是普通網絡媒體,無實體媒體的那么對信息是可以質疑的,特別是部分涉及到商家或者利益團體的(如前文提到的核輻射鹽等;如最終檢索到信源僅僅是某個個人的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切無發求證的,那么這個信息完全是不可采信的。
2.培養大學生通過信息傳播的途徑鑒別信息的準確度和可信度。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傳播方式,真實可信、權威的信息會采用傳統媒體介質(如報紙、雜志、通告等)與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相結合的傳播方式,而虛假的謠言信息因其具有炒作性、迷惑性、誘導性和超真實性等特點,常通過微信群、QQ群、帖吧等自媒體傳播,或可能或被部分網絡媒體采用,但也會很快被查實并刪除。因此培養學生通過鑒別信息傳播的途徑的能力,以提升鑒別媒體信息真偽的能力。
3.通過培養學生關注時事新聞的習慣并普及生活常識,以此提升學生自我的綜合素質,以此提高自身的信息評估能力。因部分網絡虛假信息是伴隨時事熱點時間的發生發展的,并且常常重復出現,而部分學生對時事事件的進展關注了解不夠,而片面的采信了準確度和可信度較低的信息,從而帶來嚴重后果;同時部分信息與生活常識有關,而學生因對部分生活常識不熟悉,對部分信息的準確度、可信度評估不夠。
綜上所述,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先進的宣傳手段如圖書館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媒體,時刻向在校學生宣傳鑒別媒體信息的真偽的重要性和傳播虛假信息的危害性,并在對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過程中,開展“媒體鑒別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在自媒體時代對信息準確度、可信度的評估能力。
參考文獻:
[1]輿情觀察:移動媒體時代網絡謠言四大新特點 新華網
[2]王詠梅. 新媒體對青少年閱讀行為的影響與對策[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07):30-32.
[3]宋全成. 論自媒體的特征、挑戰及其綜合管制問題[J]. 南京社會科學,2015,(03):112-120.
基金項目: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規劃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