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謙(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胸心外科,湖南 湘西 416000)
胸腔鏡下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原發性氣胸療效比較
譚謙
(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胸心外科,湖南 湘西 416000)
目的 對比觀察胸腔鏡下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原發性氣胸的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110例原發性氣胸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手術治療,根據選擇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對照組采用開胸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電視胸腔鏡術式,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術區VAS疼痛程度、術后住院時間、氣胸復發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并行統計學對比。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52.6±11.3)min、術中出血量(65.3±12.8)mL、術區VAS評分(3.2±1.8)分,術后住院時間(6.8±2.0)d;隨訪3個月,氣胸復發3例,復發率5.4%,術后并發癥發生率7.3%,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采用胸腔鏡下術式治療原發性氣胸相比開胸手術手術操作更為精細,不良反應少,術后患者疼痛程度低,術后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胸腔鏡;原發性氣胸;開胸;對照
原發性氣胸是胸外科常見病,多發于青年男性,據統計男性原發性氣胸發病率為女性的6倍[1]。肺大皰破裂是最常見的發病原因[2],肺大皰破裂后,胸膜腔與外界相通,造成其負壓消失,導致呼吸、循環系統的改變,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缺氧等臨床表現,嚴重者可威脅生命。外科手術是治療原發性氣胸的最有效治療方案,為對比觀察胸腔鏡下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原發性氣胸的臨床效果,本研究收集了110例原發性氣胸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其診療經過,結合文獻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110例原發性氣胸患者的臨床資料,臨床主要癥狀有突發的胸悶、喘憋、氣促、刺激性咳嗽等,影像學檢查示氣管有不同程度的移位,且患側肺壓縮體積>30%,符合原發性氣胸的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1)繼發性氣胸;(2)合并有嚴重的心臟、肝腎功能障礙者;(3)過敏性哮喘[4]或凝血功能障礙者;(4)治療依從性差,
不愿配合完成此次調查者。根據選擇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中男46例,女9例,年齡17~51歲,平均(27.7±5.2)歲;突發胸悶距就診時間1~17 h,平均(12.3±5.5)h;對照組中男44例,女11例,年齡16~58歲,平均(26.9±5.0)歲;突發胸悶距就診時間1~22 h,平均(11.8±5.3)h;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針對本次統計均與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本次調查過程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并備案。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開胸肺大皰縫扎或切除術,雙腔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健側臥位,適當胸部折刀位,胸大肌外緣肋間橫切口,長約8 cm,首先探查胸腔內情況,切開肺大皰纖維分隔,對肺大皰及破裂口給予縫扎或切除,縫合確切后,行漏氣實驗,確切止血,留置胸腔閉式引流,術畢。
1.2.2 觀察組采用電視胸腔鏡行肺大皰切除或夾閉手術,麻醉、體位與對照組一致,置鏡孔選擇腋中線第7肋間切口,入鏡觀察腔內情況,選擇病變部位肋間作為第1操作孔,基底較寬或多發肺大皰采用胸腔鏡切除肺大皰,微小型肺大皰采用電凝燒灼處理,確切止血,留置胸腔閉式引流,術畢。
1.3 觀察指標[5]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術區VAS疼痛程度、術后住院時間、氣胸復發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并行統計學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經SPSS18.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統計比較 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統計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統計比較(±s)
觀察指標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VAS評分(分)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n=55)52.6±11.3 65.3±12.8 3.2±1.8 6.8±2.0對照組(n=55)60.5±15.4 105.8±20.4 5.9±2.4 8.4±2.5
2.2 兩組患者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隨訪3個月,觀察組患者氣胸復發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自發性氣胸是指因肺臟實質或臟層胸膜在無外源性或介入性因素的影響下破裂,引起氣體在胸膜腔內蓄積。肺大皰破裂是臨床最常見的原因,多見于瘦長型的年青男性,據遺傳學統計結果,自發性氣胸的家族遺傳傾向明顯。根據氣胸分類,自發性氣胸又細分為閉合性、開放性以及張力性。現階段,臨床上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方法主要有臥床、胸腔抽氣或閉式引流、外科手術等[6]。
自發性氣胸有復發傾向,據統計保守治療的自發性氣胸患者復發率高達60%~70%,而手術治療患者復發率也有20%左右的復發概率。手術是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有效方案。本次調查旨在對比胸腔鏡與開胸術式治療原發性氣胸的臨床效果。從本次統計的結果分析,采用電視胸腔鏡術式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等情況均明顯優于開胸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認為胸腔鏡術前應常規行胸腔閉式引流,穿刺點應選擇在腋中線第6或第7肋間,這樣胸腔閉式引流口還可以作為胸腔鏡的觀察口使用。術中處理肺大皰是手術操作的重點也是難點,發現明顯的肺大皰應采用肺切割器切除,對于部分難以全部切除的肺大皰,應盡可能的采用剝離切除,切緣采用肽夾間斷加固,必要時加用生物膠等防止漏氣。漏氣檢查結果是手術是否結束的標準,對于小的漏氣點,盡可能的鏡下縫合,必要時可加用生物膠。隨著胸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胸腔鏡治療原發性氣胸的手術適應癥逐漸放寬,但胸腔的廣泛粘連仍視為胸腔鏡的手術禁忌。
采用胸腔鏡下術式治療原發性氣胸相比開胸手術手術操作更為精細,不良反應少,術后患者疼痛程度低,術后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韓志義,王文璋,蔡愛兵,等.胸腔鏡下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原發性氣胸療效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0): 1057-1058.
[2] 馬志坤,郭利莉,曹道白音,等.VAMT下治療原發性氣胸于VATS下治療自發性氣胸對比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 (26):25-25,26.
[3] 葉輝,何昌進.電視胸腔鏡二孔法與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治療原發性自發性氣胸效果的比較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 2015,31(34):36-37.
[4] 杭慶雨,孟濤,付琮,等.胸腔鏡手術治療原發性自發性氣胸術后復發的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797-2798.
[5] 張恒,趙松.單孔胸腔鏡下應用切割縫合器與縫扎術治療自發性氣胸效果比較[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5,32(2):411-413.
[6] 程少毅,馮征,王艷,等.碘伏法電視胸腔鏡治療原發性自發性氣胸98例的臨床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17): 3283-3285,335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