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杰,覃大海(張家界市人民醫院骨二科,湖南 張家界 427000)
椎體次全切除鈦籠植骨鈦板內固定治療下頸椎和頸髓損傷的效果觀察
劉超杰,覃大海
(張家界市人民醫院骨二科,湖南 張家界 427000)
目的 研究分析在下頸椎與頸髓損傷治療中應用椎體次全切除鈦籠植骨鈦板內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 對下頸椎與頸髓損傷患者42例進行研究,結合術前檢查結果對42例患者實施椎體次全切除鈦籠植骨鈦板內固定,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 42例患者隨訪結果較好,治療后D~E級ASIA分級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椎體次全切除鈦籠植骨鈦板內固定安全有效,可作為大部分下頸椎與頸髓損傷患者治療方案。
頸髓;下頸椎損傷;內固定;前路減壓
第3~7頸椎即為下頸椎,也叫低位頸椎,是常見的頸椎損傷部位。導致下頸椎骨折脫位或骨折的原因較多,包含剪力、壓縮、旋轉、屈曲以及伸展等暴力因素[1]。該損傷常合并神經根與脊髓損傷,程度不一,一些患者存在無頸椎骨折脫位的頸髓損傷,尤其是常見于后縱韌帶骨化、頸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患者。目前,關于該病治療方法的爭議主要是在手術入路方式上[2]。對此,本文特對下頸椎與頸髓損傷患者42例進行研究,行椎體次全切除鈦籠植骨鈦板內固定治療,所用為前側入路,成效較好,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對2014年2月~2015年10月間在張家界市人民醫院就診的下頸椎與頸髓損傷患者42例進行研究,排除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癥、連續性后縱韌帶骨化、受損頸椎節段超過3個等存在前路手術禁忌的患者。42例患者中,女6例,男36例;年齡17~71歲,平均(51.29±6.35)歲;1.2 h~7 d的受傷至就診間隔時間,平均(2.76±0.83)d;損傷部分,2例為C3-5椎體,3例為C5~7椎體,4例C4~6椎體,5例C4~5椎體,9 例C6~7椎體,19例為C5~6椎體;受傷原因,4例為重物砸傷,6例為頭部撞擊傷,12例為高空墜落傷,20例為交通事故;ASIA脊髓損傷分級,1例E級,6例D級,22例C級,9例B級,4 例A級。
1.2 方法 通過頸椎MRI、頸椎CT三維重建、頸椎正側位X線片檢查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了解,與體格檢查結果相結合對責任節段進行確認,為避免再損傷應實施顱骨牽引復位頸部固定,操作需注意對神經功能進行保護,3~6 kg牽引重量為宜,做好術中牽引準備,實施甲潑尼龍沖擊、抗炎、脫水等治療。
42例患者的手術均在1~10 d內進行。麻醉為全麻,采取氣圈固定頭頸部中立位,將顱骨牽引保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做橫切口于頸前偏右側,于食管氣管內臟鞘、頸動靜脈鞘以及胸鎖乳突肌內緣間隙進行達椎體前緣的鈍性分離,對正確節段進行確認。將骨折椎體上下椎間盤到后縱韌切除,切除使用刮匙及尖刀,將脊髓壓迫解除。于上下椎體打入CASPAR牽開釘并牽開,對骨折脫位椎體應用槍式咬骨鉗和鷹嘴咬骨鉗進行切除,注意對切除骨粒進行保留以在鈦籠中植入,從而無需采用髂骨切取植骨。在部分椎體、椎間盤切除后可將牽引力量加大,頸椎脫位通常在應用牽引器情況下即可達到復位效果。牽引復位時,為避免脊髓受脫出椎間盤與下位椎體后上角椎間盤、脫出椎間盤壓迫,應對骨折椎體、突出椎間盤進行切除,并將后縱韌帶擴大頸髓椎管容積一并去除。杠桿撬撥上下椎體,使用骨膜剝離子,對復位進行檢查,將長度適宜填滿碎骨粒的鈦籠植入,將鈦板帶鎖螺釘固定實施于椎體前方,鋼板螺釘固定于牽開釘入釘處,止血采取雙極電凝、明膠海綿、骨蠟,應用冰鹽水、1 000 g甲潑尼龍靜脈滴注對脊髓治療進行保護,沖洗后引流放置。
1.3 效果觀察標準[3]以ASIA脊髓損傷分級標準為參照評價42例患者治療后的脊髓損傷分級,分為A、B、C、D、E 5個級別進行評價,正常為E,完全性損害為A,對患者的脊髓損傷分級情況進行統計,并與手術前數據進行對比。對42例患者進行隨訪,時間為6個月,對患者的減壓效果、病情進展、內置物固定情況等進行了解。
1.4 統計學方法 在SPSS18.0統計學軟件中錄入研究所統計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與治療后的ASIA分級情況對比 42例患者治療后的ASIA分級情況得到了程度不一改善,其中D~E級分級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2例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ASIA分級情況對比(n=42)
2.2 隨訪結果分析 所有患者均未發生頸椎與食管瘺感染,無胸導管、胸膜、椎動脈、喉上神經、喉返神經損傷,無呼吸道梗阻、吞咽困難、頸部血腫等現象,脫位與骨折復位情況較好,在8~12周內可見植骨愈合融合良好,經X線檢查后將頸托固定去除。
復位、減壓與內固定是早期治療下頸椎損傷的原則,對頸椎正常序列進行恢復,對脊髓壓迫進行解除,使頸椎穩定性得以重建是實施手術的根本目的所在,即通過手術創造條件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4]。手術途徑的選擇主要有三種,前后路聯合、前路或后路。
體位擺放簡單是前路手術的優點,較少的次數改變可避免進一步損傷脊髓,且在復位骨折脫位時,前路手術可先將凸入椎管的椎體碎塊、椎間盤去除,從而能夠將更大的空間提供給脊髓活動,不但有助于避免再損傷的出現,對于減壓也十分有利[5]。此外,椎體正常的生理曲度與高度可通過前路手術恢復,鈦籠的植入可有效融合上下椎體骨性,降低疼痛的同時提高穩定性。但其復雜的解剖結構對操作有較高的要求,若操作不當易引發副損傷[6]。對手術經驗進行總結,應在實施前路手術時注意以下幾點:(1)盡可能采取鈍性分離進行軟組織分離操作,尤其是在內臟鞘、血管鞘間隙部分,可將自制小紗布球應用于手術;(2)為避免加劇脊髓損傷,寧可逐步多次復位也不能強行復位;(3)注意對臨近椎體上下終板進行保護,對鈦籠以切除椎體骨質緊密填充,從而在撐開器去除后可在上下終板間緊密嵌合,螺釘應盡可能向終板靠近;(4)為保護脊髓、有效止血可采取冰鹽水與甲潑尼龍沖擊辦法,交替應用棉片、骨蠟,確保清晰的手術視野,尤其是在將后縱韌帶去除時需避免出現粘連,以防硬膜受損[7-12]。
對本研究結果進行總結,作為常用的下頸椎與頸髓損傷手術治療方法,前路方式適用于大部分的損傷類型,即使需治療的患者為非連續性頸髓損傷且術前牽引未能復位、有小關節突交鎖,應用前路方式也可復位,主要通過術中牽引實現??梢姡奥肥中g是一期也是首選的治療下頸椎損傷方案,其他兩種方案在頑固性關節突交鎖、發育性頸椎管狹窄以致后方壓迫情況的治療中較有優勢,而這些較少存在于外傷早期引起的頸髓損傷。
[1] 邵青偉,張開放,楊大釗,等.椎體次全切除鈦籠植骨內固定治療脊髓型頸椎病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4,16 (2):68-69.
[2] 陳遠清.頸椎外傷伴頸脊髓損傷應用急診急救及外科治療的臨床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2):209-210.
[3] Mckjnley W,Meade MA,Kirshblu S,etal.outeomes of early surcal management versuslate or no surgieal intervemion after aeutes Pinale or dinjury[J].ArehPhy SM ed Rehabil,2004,85(11):1818-1825.
[4] yndaele JJ.Medical conditions and mlteom∞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Spihal Cord,2010,48(6):437.
[5] 谷慧敏,楊豪,徐正紅,等.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前后路手術術式選擇及療效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4):49-50.
[6] Aebi rn.Surgical treatment of upper,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injuries and non-unions by anterisr procedures[J].Eur SiRe J,2010,1:33-39.
[7] 陳舉,張朝春.全麻下顱骨牽引復位配合頸前路減壓融合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6,38(1):93-96.
[8] hling MG,Rabin D,Sears W,et a1.Current practice inthetiming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inspinal cord injury[J].Spine(Phile Pal976),2010,21:166-173.
[9] Elias L,panayotis Z,Minos T.Anterior surgery for unstable lower cervical spine injuries[J].Clin Orthop,2008,411:61.
[10]張榮峰,易紅蕾,孫海燕.一期前-后-前路聯合手術治療難復性下頸椎骨折脫位[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 (11):1124-1126.
[11]Epstein NE,Hollingsworth R.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cervical central spinal cord injury:A review[J].Surg Neurol Int,2015,5(7):6.
[12]金曄,尹毅.頸椎前路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對炎性細胞因子濃度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19):2914-291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