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王麗,姜飛,劉雙艷,王海燕(遼寧省遼陽市石化總醫院電診科,遼寧 遼陽 111003)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診斷中超聲造影應用的效果分析
張潤,王麗,姜飛,劉雙艷,王海燕
(遼寧省遼陽市石化總醫院電診科,遼寧 遼陽 111003)
目的 探討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診斷中超聲造影應用的效果。方法 將7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行超聲造影診斷,以及回聲圖像結果分為硬斑塊組、軟斑塊組和混合斑塊組。比較3組到達峰值和斑塊峰值強度時間。結果 3組造影增強和未增強斑塊個數及對應構成比兩兩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硬斑塊組達峰時間和斑塊峰值強度和軟斑塊組比較、軟斑塊組和混合斑塊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造影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硬斑塊、軟斑塊、混合斑塊達峰時間和斑塊峰值強度診斷中差異顯著,可將其作為臨床中對斑塊穩定性診斷的重要手段和依據。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型診斷;超聲造影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臨床上常見疾病類型,常導致主動脈、腦動脈和冠狀動脈受累。若得不到及時治療,較易導致脂質沉積,引發嚴重后果[1]。相關研究指出[2],頸動脈粥樣硬化也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而一旦并發,將會出現不可逆性嚴重后果。因此,采取有效方式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進行評估性診斷對治療方案和預后效果改善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了探究分析超聲造影在此類疾病患者中斑塊穩定性的評估價值和應用效果,特選取70例患者行常規超聲造影診斷,并依據不同的回聲特點和板塊穩定性相關指標進行分析,過程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于遼寧省遼陽市石化總醫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診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隨機選取7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相關影像學檢查確診,且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協議。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齡45~ 75歲,平均(59.37±8.26)歲。70例患者共檢測出85個頸動脈斑塊,依據Salcuni相關標準分為:硬斑塊組(共30個斑塊)、軟斑塊組(共28個斑塊)和混和斑塊組(共27個斑塊),且所有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均滿足條件:局部增厚程度>1.2 mm。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規超聲造影檢查,具體方法為:(1)采用彩色超聲診斷儀(型號為Logia9,購自美國GE公司),探頭頻率設置為6~12 MHz,內配置機械指數為0.13。囑患者平臥,頭部偏向檢查對側,以充分暴露頸部位置,使用變頻探頭于頸部皮膚表面按照由下向上的順序進行掃描檢查,同時需要將粥樣硬化斑塊處的圖像詳細記錄;(2)采用超聲造影劑(購自意大利Braacco公司)行超聲造影,先使用生理鹽水將造影劑稀釋至5 mL,混合均勻后取2 mL經肘靜脈注入患者體內,同時需啟動定時器裝置,以便記錄頸動脈斑塊超聲造影圖像的變化狀況,持續觀察記錄,直至微泡消失;(3)斑塊超聲造影指標分析:將上述過程中收集到的圖像傳至CAP系統工作站,選擇斑塊擬合質量超過75%的圖像,對斑塊達峰時間和斑塊峰值強度進行處理分析。
1.3 觀察指標 觀察3組造影增強和造影未增強斑塊個數和對應構成比;對比3組達峰時間和斑塊峰值強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工具包SPSS15.0行數據處理,其中斑塊個數和構成比等計數資料均用χ2檢驗,達峰時間和斑塊峰值輕度等計量資料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造影增強和造影未增強斑塊個數和對應構成比硬斑塊組造影增強和造影未增強比例分別為20.00%(6/30)和80.00%(24/30);軟斑塊組分別為92.86%(26/28)和7.14% (2/28);混合斑塊組分別為51.85%(14/27)和48.15%(13/ 27)。由此可知3組兩兩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超聲造影指標比較 硬斑塊組達峰時間和板塊峰值強度和軟斑塊組比較、軟斑塊組和混合斑塊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超聲造影指標比較(±s)

表1 3組超聲造影指標比較(±s)
注:與軟斑塊組比較,aP<0.05;與硬斑塊組比較,bP<0.05
項目達峰時間(s)斑塊峰值強度(%)硬斑塊組(n=30)10.26±1.83a-116.87±7.25a軟斑塊組(n=28)8.11±1.05 -89.56±7.13混合斑塊組(n=27)9.96±1.36ab-103.25±7.36ab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病癥。一旦發生此類疾病,患者極易出現短暫性或以過性腦損傷,還有可能出現視網膜功能障礙或食欲、感覺障礙等。此外,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預后較差,病死率和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3]。由此可知,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后積極有效的治療是改善預后效果的關鍵因素,而積極有效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更為重要。相關研究表明[4],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二者存在明顯正向相關性。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對斑塊的穩定性進行評估對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改善整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推廣意義。
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檢查和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方法是二維超聲檢測,盡管取得一定應用效果,但是此種方法對斑塊表面的纖維帽顯示效果并不理想,對潰瘍面的結構顯示也不夠清晰。此外,該檢查方法無法對斑塊組分進行量化分析,因此在穩定性評估方面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超聲造影是將造影劑經肘靜脈團注入患者機體,通過對散射強度和聲音阻抗的觀察對斑塊性質所反映出來的信號進行分析,使得對管腔內血流的檢測敏感性顯著增強,且造影劑對肝臟和腎臟均無明顯不良反應,和傳統的二維超聲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5]。相關研究表明[6],通過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同時進行超聲造影和常規二維超聲檢查,結果發現超聲造影在斑塊穩定性的評估中較常規二維超聲檢查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且此種檢查方法準確度較高,具有獨特的優勢,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預防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有研究指出[7],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行超聲造影檢查,結果發現軟斑塊組超聲造影增強構成比最高、混合斑塊組次之,硬斑塊組最低,且3組達峰時間中軟斑塊組最短、混合斑塊組次之,硬斑塊組最長,斑塊峰值強度3組比較也具有顯著差異,指示超聲造影可以通過對達峰時間和斑塊峰值強度進行量化分析,以提高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評估準確度和特異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造影增強構成比和超聲造影量化指標兩兩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指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診斷和評估中可以將超聲造影作為一種重要的手段,既可以提供定量指標,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綜上所述,采用超聲造影方法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斑塊穩定性檢測和評估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預防和預后的改善意義重大,且成效顯著,值得在臨床檢查診斷中大力推廣應用。此外,當前醫學水平條件下關于超聲造影在斑塊穩定性檢測和評估中應用仍存在明顯問題:(1)超聲造影檢查屬于侵襲性操作,會給患者造成一定不良影響;(2)多數患者由于對超聲造影檢查了解并不深入,診斷依從性較差,常因此影響檢查進程。因而在今后臨床醫學研究中,應該致力于探尋安全無創、準確度和特異度更高的檢查方法,同時加強健康宣教,不僅要改善居民不良生活習慣、降低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還應該改善認知程度,提高診療依從性,進而改善預后。
[1] 付祖鳳,王玲.超聲在評估老年退行性心臟瓣膜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9):20-21. [2] 潘秀華.血管超聲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診斷價值比較[J].當代醫學,2015,21(1):75-76.
[3] 虞忠東,楊玉環,陳靈燕,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 2015,17(5):823-824.
[4] 王君.老年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診斷和治療策略[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7(1):109-110.
[5] 洪勇強,黃敬垣,余紅萍,等.超聲造影評估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穩定性的臨床價值[J].浙江醫學, 2015,37(8):634-635,638.
[6] 耿昱,宋則周,張艷明,等.超聲造影評估頸動脈斑塊新生血管預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進展為腦梗死的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5,24(1):84-85.
[7] 陳芳.超聲造影在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7):132-1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