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卉(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西 吉安 343000)
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和對醫護的影響
尹卉
(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西 吉安 343000)
目的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觀察患者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方法 擇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8例,按照數字抽簽法,將患者劃分為干預組與參照組,各49例。對參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對干預組患者行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干預組患者的兩組護理評價指標數據,與參照組患者進行對比,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輔以早期康復護理,不僅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強化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優化護患關系,臨床普及意義顯著。
早期康復護理;急性心肌梗死;生活質量;醫護影響
急性心肌梗死,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流存在突然中斷,或是減少的情況,導致相應心肌部位出現持久性嚴重急性缺血損傷,甚至壞死[1]。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常見性危重疾病,急性期患者具有相對較高的病死率[2]。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溶栓技術日益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不過,該術式治療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性非常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3]。本研究為降低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性,對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較為理想,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擇取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于2012年12月~2016年2月期間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8例,按照數字抽簽法,將患者劃分為干預組與參照組,每組49例。參照組,女23例,男26例,年齡40~76歲,平均(55.4±7.5)歲;病程1~17 h,平均(7.4±2.6)h。9例心肌梗死位于前側與內膜下,16例位于前間壁,24例位于前、下、后壁。干預組,女20例,男29例,年齡41~78歲,平均為(55.9±7.1)歲;病程2~16 h,平均(7.6±2.2)h。10例心肌梗死位于前側與內膜下,14例位于前間壁,25例位于前、下、后壁。對兩組患者行全面檢查,確保其病理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標準,且不存在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以及其它心外疾病等嚴重性并發癥,可以施以靜脈溶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各項數據分布平衡,即數據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對比意義。
1.2 護理方法 對兩組患者行溶栓治療:取尿激酶300萬U以及10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充分混勻,然后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前2/3的藥量,注射時間為10 min,總藥量的注射時長約為30 min;注射完成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全導聯心電圖檢查,并以30 min為間隔,進行復查,共計復查4次[4]。參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參照組患者的基礎上,早期康復護理,例如,康復鍛煉、心理護理、飲食護理以及出院指導等,詳情見討論。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醫護水平、醫護態度、心理干預以及健康宣教工作4個方面,共分有3個等級: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一般+滿意)/總人數×100%。生活質量評分參考中國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評定問卷,主要包括6方面因素:病情、體力、工作狀況、醫療狀況、一般生活以及社會心理。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通過統計學軟件包SPSS21.0軟件分析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形式將數據錄入,組間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則用“%”形式錄入,組間使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組患者在病情、體力、工作狀況、醫療狀況、一般生活以及社會心理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與參照組患者進行對比,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生活質量評分病情體力工作狀況醫療狀況一般生活社會心理干預組(n=49) 17.24±3.50 16.45±6.74 6.21±1.19 5.47±0.75 9.75±2.61 9.75±2.61參照組(n=49) 11.71±2.32 10.33±3.51 3.30±1.48 4.26±0.72 6.30±1.69 14.33±2.35 t值9.22 5.64 10.73 8.15 7.77 10.00 P值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2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 干預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為97.96%,參照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為83.67%,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n)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重性心血管疾病,極易損壞患者的心功能,不僅會弱化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的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與安全。本次實驗過程中,分別對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常規護理、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干預組患者在病情、體力、工作狀況、醫療狀況、一般生活以及社會心理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與參照組患者進行對比,具有顯著優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干預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為97.96%,參照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為83.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芍?,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能強化其護理滿意度,優化護患關系,與謝詠梅[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本次實驗過程中,所行的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如下:首先,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例如,活動反應、臨床病情等,為患者制定個性化鍛煉方法,并逐漸增加患者活動的次數、持續時間以及活動量。例如,護理第1天,要求患者絕對臥床;第2天,要求患者主動開展關節運動;第3天,指導患者通過坐位進行日常活動,例如,進食等;隨后,逐漸指導患者座椅子進行日常活動、下床踱步、室內活動、病房周邊散步、適當進行醫療體操運動等。
其次,對患者行心理護理:患者術后,極易出現劇烈的疼痛感,護理人員要引導患者主訴,并對患者所產生的呻吟等行為反應給予安撫。護理人員要及時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動,一旦患者出現負性情緒,要及時采取有針對的措施加以寬慰,幫助患者有效緩解負性情緒,避免患者心臟負荷過重,增加心肌耗氧量。
再次,對患者行飲食護理:患者如果存在劇烈疼痛的情況,護理人員要叮囑患者禁食。日常飲食過程中,要叮囑患者嚴格遵照少食多餐的原則,避免暴飲暴食,而且所食用的食物應具有脂肪含量低、便于消化以及不易產氣等特點。最后,患者出院前,對其進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要針對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對患者進行宣教,例如忌勞累過度、情緒波動大、洗澡時間不宜過長、體溫保持穩定、適當運動等。并叮囑患者食鹽攝入量不能超過5g/d[6],且禁煙、酒、咖啡、濃茶等。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護理中,聯合應用常規護理+早期健康護理,有利于改善預后,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強化患者的生活質量。
[1] 卜慶鋒,劉杰,李法祥,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95-1496.
[2] 張青.早期運動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71-73.
[3] 張紅巖.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2(10):2599-2601.
[4] 趙志紅,張素巧,白利潔,等.早期給予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治療的重要意義[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 20(15):1922-1923.
[5] 謝詠梅.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4,6(3):341-343.
[6] 唐雪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1):84-8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