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蒙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解雇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詹姆斯·科米的決定震驚美國政壇。這一事件已經可以跟過去幾十年里的諸多美國歷史驚聞“比肩同行”了。

按照特朗普的說法,解雇科米的決定,是來自司法部的建議。司法部副部長羅森斯坦在關于開除科米的信中表示,科米在處理希拉里電郵調查時“犯下嚴重錯誤”。科米決定對前國務卿希拉里不予起訴,是在篡奪司法部長的權力。
在去年大選期間,科米打破FBI長期以來不介入政治、相對中立的傳統和政策,在2016年7月公開討論希拉里電郵事件,并指責希拉里處理機密信息“掉以輕心”。不過,科米同時聲稱,沒有證據顯示希拉里犯下任何罪行,因而宣布停止調查。可是,在臨近大選不到兩周時間時,科米又突然宣布重啟“電郵門”調查,因為在希拉里助手阿貝丁的丈夫安東尼·韋納的電腦上發現“電郵門”相關信件。此言一出,導致希拉里民調支持率下挫,直接影響選情走向,同時也使科米深陷爭議,受到民主黨強烈指責。
總統炒掉FBI局長在美國歷史上并非沒有先例。尼克松總統也這么干過。
“特朗普簡直就是尼克松翻版,”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尤利安·澤利澤說,“很多總統都跟FBI合不來,比如林登·約翰遜、約翰·F·肯尼迪,連克林頓都跟FBI局長合不來。但這一次,特朗普的做法更像是尼克松。”之所以說特朗普這事兒跟尼克松無異,主要是因為這位總統在炒掉FBI局長時,他的閣僚正在接受FBI調查。
另一個FBI局長被解雇的案例,則發生在希拉里的丈夫,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任上。克林頓在1993年以操守有虧為由解雇了時任FBI局長威廉·塞申斯,不過,盡管司法部已經明令塞申斯滾蛋,但塞申斯拒絕辭職。
當時,克林頓在解雇塞申斯時給出的理由是,塞申斯“無法有效領導FBI以及相關執法部門”,這種跟特朗普的措辭如出一轍,特朗普告訴科米:“你已經沒法有效領導FBI了。”
回顧歷史,和FBI合不來的美國總統可真不少。FBI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埃德加·胡佛局長就曾是美國多位總統和公眾心頭的一道陰影。不過,大部分FBI局長對總統還是逆來順受。比爾·克林頓在解雇塞申斯后又跟繼任FBI局長路易斯·弗利處不來,關系一度鬧得很僵,但至少從沒有像特朗普和科米這樣,直接把兩人之間的交惡搞得天下皆知。
“FBI局長和美國總統關系史的前50年,就是埃德加·胡佛與諸位總統的特別的50年,在那段歷史里,總統對FBI局長各種恭順,”美國羅格斯大學歷史學教授格林伯格說,“FBI局長和美國總統之間總是沖突不息,緊張不斷。有時候總統們不得不壓制住FBI局長,有時候FBI局長又反過來把總統耍得團團轉。”
不過比胡佛好的是,科米的境遇讓人想起了尼克松在水門事件中解雇的獨立檢察官阿奇博爾德·考克斯。那次解職事件被稱為“周六之夜大屠殺”,也讓后來的水門事件調查未能像尼克松希望的那樣繼續下去。
“當時人們擔心,考克斯被解職后,他的繼任者萊恩·亞沃斯基能否像他那樣不屈不撓,”格林伯格說,“結果證明大家的擔心多余了,亞沃斯基也是條硬漢子。他直接揪著證據不放,并最終迫使尼克松辭職。”
如今,美國國會竭力推動調查“通俄門”,讓特朗普很難堪,特朗普也想通過罷免科米表達不滿。但他其實很清楚,“通俄門”調查仍會繼續下去,不會因為科米的人事變動而終止。他或許需要重新選擇一位他所信任的人,能與其團隊保持密切溝通和配合的人,以便未來能夠把握和控制“通俄門”的調查節奏。新任的FBI局長究竟是另一個亞沃斯基,還是特朗普的合作伙伴?這就值得玩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