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校園里,到處都能看到學生們騎著自行車穿過草坪、花叢,穿過一棟棟教學樓,他們就像水面上的鴨子,看起來在水面上優雅緩慢地滑動,但在水下,鴨掌卻在瘋狂地擺動著。這便是“鴨子效應”。
這些精英學校里的學生,表面看起來,他們是如此的出色,可以在繁重的學業下平衡實習工作、課外活動和各種社交活動,而且每時每刻,他們看起來都是那么的自信和充滿斗志。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學生為了維持這樣的公眾形象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他們中的很多人會有焦慮或者抑郁的情緒問題,或者進食紊亂,有睡眠困擾,甚至有的人為了完成高負荷的工作而需要依賴藥物。
在我們的校園里,“鴨子效應”也普遍存在。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壓力下生活和成長的,適度的壓力有助于人發揮潛能,實現自身的愿望。但如果壓力過大,或者壓力的來源不妥,又常會給人帶來挫敗感,甚至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并因此而產生過激的行為。
通俗地來講,這些“鴨子”相當于我們身邊的學霸。那么,你眼中的學霸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將在12月報紙上就該話題進行討論,看看在“鴨子效應”背后,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教育啟示。歡迎你給本報來函發郵件(czb2.zwzk@163.com)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