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內(nèi)容上
《僧面佛面》是由兩段時間相距較遠的敘述材料構成的較為機智的敘述文本。小時候的小偉因摔破了爸爸的唐三彩泥塑,媽媽為了替他開脫請出了爺爺;長大了的大偉參與走私,局長為了替他開脫,準備去請出老部長。兩段敘述材料若單獨分開審視,則是很普通、很一般的生活事件,但是當沈祖連機智地將這互無關連的敘述材料拼連為一個藝術有機體,并讓生活哲理成為一根潛在的“紅線”時,一個新的敘述主旨出現(xiàn)了——生活中有太多的溺愛與護短,直接導致人生的危機和悲劇。
《身后的眼睛》一文,作者主要傳達的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和他們的教育方法。正是那對父母在孩子身后的支持,才有了孩子打跑野豬這個結局。隨著形勢的緊急化,他們也越來越擔心,但他們卻沒有直接幫孩子,而是一直注視著孩子,看著孩子靠著自己的力量把野豬趕跑。
二、藝術手法上
《僧面佛面》這篇文章,通過敘述材料的奇特組合來構成新的敘述文本,并讓這新的敘述文本突出一種原來材料中并不明顯的故事意蘊。這篇作品選擇和提煉敘述材料的原則是重復。表面上看來,小偉打碎唐三彩泥塑和大偉參與走私案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但小偉因媽媽溺愛而被護短,大偉因局長溺愛也被護短,這種敘述材料內(nèi)蘊的重復,實際上對讀者形成了一種不一般化的新奇的閱讀延宕。正是這種閱讀延宕,才使作者想要傳達的敘述主旨被標示和突顯出來。
《身后的眼睛》這篇文章,作者用了分段展開描寫的手法來突出環(huán)境的特征。首先“皎潔的月光灑在波瀾起伏的包谷地上,也灑在對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豬身上”。這里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天色已晚,一只野豬出現(xiàn)在一片玉米地里。然后第二自然段寫了孩子身后的窩棚,“窩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風一吹,嘩啦嘩啦地響個不停”。這個描寫,帶給讀者的感覺是環(huán)境的可怖。可以想象一個孩子當時的心情,是多么害怕又無助。還有后面對月光的描寫,“月光灑在孩子父親母親緊張的臉上,他們的擔心暴露無遺”和“月光照在孩子的臉上,青幽幽的”。此時的環(huán)境描寫和人的行動描寫結合起來,環(huán)境的緊迫,襯托出了父母的緊張和孩子的害怕,而父母的緊張和孩子的害怕又反襯出當時情況的緊迫。全文的環(huán)境描寫,讓讀者沉浸在緊張的氛圍之中,形成了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