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號稱三大盛世,漢武盛世,開元盛世,康乾盛世。這三大盛世給了中國人傳頌千古的驕傲,也留下歷史的遺憾。漢武帝、唐玄宗、乾隆都是盛世君王。在他們的統治之下,他們把盛世推向了頂峰,也是他們把盛世帶向了衰世。通過對君主統治得失,我們應該去深思社會發展,制定符合時代發展的制度,規范各級官員和最高權力的監督行駛,使我們永久關注的社會話題與政治話題。
關鍵詞:人治;社會治理;社會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022-03
作者簡介:成歡(1992-),男,漢族,貴州桐梓人,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CHENG Huan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s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1400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supervisory system,analysis of gain and loss of the social supervision system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reform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ory system and the reference.As accessory of imperial power,traditional supervisory system can not effectively play its supervisory role,this is for today's society supervision system reform to provide the precious material of disproof.Through th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supervisory system is not enough to guide us today the rule of law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form of existing supervision system on the issue of little detour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ule of man;Social governance;Social institution
當前我國社會結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對社會治理方式也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在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條件下,如何改變傳統社會的治理模式認識和社會治理方式,強化法治意識和法治措施,減少人治習慣的干擾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封建社會三大盛世人治社會狀況概述
人治是相當于法治來說的,是指在社會治理過程中依靠的主要不是法律,而是個人權威和個人崇拜來實現社會統治。我國傳統社會人治的內涵可以表述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①
(一)漢武盛世的人治狀況
漢武帝劉徹把中央集權的人治社會初步推向了頂峰。他繼位之初,利益文景之治四十年的積累,逐步實現了其統治目標。他統治的整個時期可以概括為內強皇權,外服四夷,信仰神怪,晚年改制。②他繼位后在統治機構內設立侍中對皇帝負責,架空相權。通過內朝對朝廷發號施令以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立國之本,設立太學廣招天下人人才。軍事上北伐匈奴,對內平定淮南王,衡山王叛亂,削減地方諸侯權。經濟上實行鐵鹽酒官營制度。通過幾十年的內外兼修,從而成就了漢武盛世。
但是到了其統治的晚年時期,因個人統治的權力不被有效監督和自我不能實現有效約束,個人理性和認識上的缺陷,導致他偏信方士,癡迷煉金術以求長生不老。當社會安定富足之后任然窮兵黷武,繼續外用兵;同時他還大興土木,窮奢極欲,最終導致社會財富積累被揮霍一空。一切已建立起來的有效社會制度最終又被他本人給推翻,積累的社會財富也同樣不復存在。
(二)開元盛世的人治狀況
唐玄宗李隆基以創建開元盛世而聞名于世。他在平定韋后之亂后接受父親禪讓而繼位。在位初期他奉行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提倡文教,重用賢能,改革吏治,使得朝政趨于穩定。在經濟為了增強國力,采取措施打擊豪門士族的利益保守和財富浪費,減輕勞動人民的負擔,大力發展農業。他還對軍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邊境地區發展屯田制。
這些統治成果歸結于一點,就是與他在統治早期的識人用人密切關聯,體現了人治社會的用人本質,但是他與漢武帝一樣沒有逃脫晚年的困境。晚年他偏信李林甫,寵信武惠妃,溺愛楊貴妃導致朝綱混亂,使得胡人安祿山得以手握重兵導致發生安史之亂。雖然最終安史之亂得以平定,但是開元盛世所積累的社會財富早已不復存在,一系列明智的用人制度也早已被廢止,這體現了人治社會人亡政息的宿命。
(三)乾隆盛世的人治狀況
乾隆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繼位推行仁政,重用賢能,軍事上平定準格爾叛亂,擴大疆土。但是,同樣在其執政晚年,偏信奸臣,導致吏治腐敗。
(四)三大封建盛世人治狀況的共同之處
首先,這三個時期的皇帝執政時間都較長,長期的一人之治執政時間沖淡了君主的銳意改革和進取之心。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容易導致皇帝本人對國家政務的懈怠,而且身體的衰老,皇帝個人對國家的勤政力度,政務掌控顯然越來越力不從心,這是自然規律,并非皇帝自身所能控制的。因此,一人終身制顯然違背了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
其次,這三個時期都取得了社會治理的輝煌成就,但是他們都是在上一代或兩三代統治者打下了堅實社會基礎條件下的情況下取得的成就。當然,這些輝煌成就與這三個時期的統治者個人是分不開的。這恰恰說明了他們是在承上啟下的狀況下通過發揮個人的人格魅力和統治才能,充分尊重和保全了繼位之前的已有制度和一系列良好社會治理措施的狀況下才取得了這些成就的。
最后,這三個時期的輝煌成就在其統治的晚期都急劇衰落了。衰落的原因都有對其早期執政選人用人的態度和標準有了巨大的變化?;实墼谄淠昀虾箝_始遠離國家朝政,開始享受其成。統治者個人難以兼聽各種不同意見,授受不了臣屬和手下的正確意見,好大喜功,甚至皇帝明顯不切實際的主張和做法也得不到糾正。而統治集團內部結黨營私,權貴們相互勾結或相互頃扎,政治環境每況愈下。在這樣的社會治理環境下,社會也由盛而衰。
二、漢武、開元和乾隆盛世社會人治的根本局限問題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統治者一種制度。從這些歷史時期的興衰我們可以看出,人治社會如遇明君明事理時期則朝興國興,若明君年老體衰,意志消退不能自我理性控制則會導致朝廢國亡的境地。這種局限由于沒有法律拖底,對君主就沒有有效的制約機制。③因此,一種良好的社會制度不能被有效延續,各種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是人治社會的根本缺陷。
(一)權利沒有保障性
皇帝終身制活著干,死了算,注定了盛世不可長久。原因是皇帝難以殫精竭慮到死的勤政作風。所以隨著執政越長,皇帝年老體衰,自我理性認識和控制不足,則用人機制就會混亂,治理方式也就混亂。通過帝制的局限性可以看到,國家的發展與人民的福利維系在一個人的手上是危險的,沒有保障。但是,即便到了民主社會,也同樣讓人迷戀人治方法。國家主席劉少奇曾說過:我們到底是搞法治還是人治,現在看來主要依靠人,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④然而,人治社會狀況下,沒有民主,沒有人權,社會長期在被壓制狀況下發展,注定這樣的社會沒有創新源泉,經濟發展沒有可靠保障,社會秩序沒有長治久安的條件。
(二)權力沒有有效制約性
皇帝權力至高無上,無人可以監督,無人敢監督。人治社會即使具有一系列監察制度。但是這種制度是君主控制百官的工具,只監督官員,無法監督皇帝。而且其成效如何,全憑皇帝的意志。因此,這種制度反而導致了官員在執行國家社會治理的措施過程中多方揣摩皇帝的心意,導致阿諛奉承,爾虞我詐的現象層出不窮。
官場如戰場。這些本是同事的官員卻天天提防別人運用各種手段打壓自己,或者積極運用各種手段來實現自己的高官厚祿。在他們的眼里,百姓的生活對他們無足輕重,即使他們關心百姓生活,以大多是以此為成就以向皇帝邀功行賞,以到達自身的升遷。因此,一種只向一人負責而無需對萬人百姓負責的社會治理制度是其運行權力是很難有效進行約束的。
(三)制度沒有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一種良好的社會制度如果不穩定,由于統治者的意志因素而朝令夕改,各種政令施行交替頻繁,則人們就無法去預測今天做的事明天還被認不認可,今天計劃好的事明天還能不能做。所以,這樣的社會治理方式不利于社會經濟、文化等的發展。同時,制度政策不能長久性地保持,不但會損害絕大部分人的利益,還會導致少部分人巧取豪奪,或者結網營私形成利益集團,阻礙有效的社會治理方式和措施,從而阻礙社會發展??梢娭贫炔豢梢蛉艘蚴露?,如果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對制度的長期破壞無異于殺雞取卵,好的制度必須要得到長久性的貫徹,才能以制度穩定促進社會發展。
三、人治社會局限性對法治社會建設的啟示
通過對傳統人治社會的分析和認識,其具有的人治局限性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快速有效發展,這種社會治理方式守成易,創新難。當前社會是一個社會急速發展的社會,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是當前社會制度建設的迫切要求。
(一)建立健全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
在法律制度上健全的民主社會,國家統治者是通過依法選舉產生的,其執政的資格依據選舉法來執行,不但有年齡限制還有執政的時間限制。這就避免了統治者基于身體的衰老而導致的精力不足問題。而執政時間的限制也能避免固有利益集團的形成而致使社會利益公平分配失衡問題。
同時,這些有關國家權力行使問題的規定不是以某一時期某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統治者個人來制定的,而是通過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決定的。這些規則制度的產生,執行和修改都必須要通過嚴格的程序和要求才能使之變化。這也就避免了傳統人治社會制度規則的朝定夕改,從而保持制度的穩定性和長久性。
當一個社會不是通過壓制而是通過協商來解決國家大事。那么,人們就有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來為社會服務,社會生產積極性與創造性必然高漲,社會治理成本降低,社會治理效率得以提高,從而節約的社會資源和生產時間就可以使人們去做更多的事情,社會整體的生產力就得以提高。
這樣的法治社會不但可以避免人治社會的種種缺陷,而且還在社會權力分配,利益分配問題上更加趨于公平,人格更加被人尊重。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是人治社會完全不可比擬的。人類社會是精神意識的聚合體,人類的創造力也來源于精神世界,因此民主法治社會是當前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
(二)確保權力行使得到有效制約與監督
要做到對國家權力的有效監督,就必須嚴格規范相互制約與相互監督制度,提高官員執政素質和執政能力。權力先天就韁的馬不受約束、沒有監督,必然專橫腐敗,這是公理。⑤有侵犯性,就像脫人治社會權力行使是為了鞏固皇帝一人的統治,以維護皇室成員的利益。而皇帝以下的社會治理者是為皇帝服務的,其行為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其盡心盡力所為而獲得的利益乃是皇帝給予的獎賞。因此,傳統的監察制度其作用是皇帝一人用來監督其臣屬的工具,但卻不能用來監督皇帝自身。
然而,民主法治社會的監督與制約其作用恰好相反。它是用來制約和監督權力執行人的,包括最高統治者及其下屬,這種監督與制約是為了保障人民大眾的權利不被侵害,以維護人民大眾的利益。因此,健全監督與制約制度,是法治制度的一種有效措施,以讓他們正在做到為人民服務。
在監督與制約問題上如果不能做到對權力機關和執政人員的有效制約與監督,則這樣的社會就易于陷入人治的境地。因為這些權力擁有者就會為所欲為,自認為是,隨時隨意處置人民創造的社會財富。而且最容易導致權力尋租,結黨營私產生腐敗,從而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制度,致使經濟社會發展受阻。
(三)確保制度得以長期性貫徹
制度是社會穩定國家治理的柱石,歷代的大盛之世,持續時間都相對非常短,且最終走向衰亡。其根本原因就是良好的社會制度沒有得到長久性的維護,許多社會治理者為了短時間的利益,隨意變更制度。導致了社會利益分配失衡,社會秩序混亂,人們無法預測自身的行為正確性與否。因此,社會發展就不穩定,經濟發展就不可能取得持續的進步。
國家推行每一項制度政策都須深思熟慮,一旦實施就不得隨意改動。如果一個國家或地方的社會制度設立與更改控制在最高統治或地方統治者手里,則必然會因人而易,法治社會則談何容易。而且這樣只會導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最終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只有在遵守已有制度下充分發揮人的智慧,才能推動制度創新,做到開源節流,實現社會經濟又穩又快的發展。
[ 注 釋 ]
①孔子.禮記[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125.
②周丹.清代陜西人口與經濟發展研究芻議[D].鄭州大學,2012.
③王耀海.人治漏洞的法治克服[J].學習與探索,2015.10.
④李步云.準確理解和落實依法治國[J].探索與爭鳴,2015.1.
⑤郭道暉.從人治到法治的歷程[J].炎黃春秋,2016.16.
[ 參 考 文 獻 ]
[1]姜鵬.漢武帝的三張面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蒙曼.蒙曼說唐長恨歌[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
[4]張宏杰.張宏杰講乾隆成敗[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8.
[5][宋]司馬光著,李伯欽譯.白話資治通鑒[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