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時代使輿論情況的話題煥發新的活力。民眾通過網絡所表達的對政法機關群體性意見和態度,即形成了涉及政法機關的網絡輿情。本文主要針對涉及政法機關的網絡輿情,特別是涉及政法機關的負面網絡輿情與政法機關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從不同學科角度分析網絡輿情與政法機關之間沖突的原因,找到二者的契合點,為構建網絡輿情與政法機關的良性互動機制提出科學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輿情;政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056-01
作者簡介:李璋,男,漢族,湖南長沙人,湘潭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
在社會轉型與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民眾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然而,因為某些舊的行為規范標準失去作用,但相對應的新的行為規范標準卻未確立完善,從而導致民眾在行為方式上產生迷失,也影響其心理結構的變化。一旦社會風險所帶來的問題慢慢呈現在民眾眼前,他們會變得焦慮不安,當這些情緒匯集網絡,就會產生負面的社會情緒,隨時都將會引發輿論。當網民在生活中遇到壓力時,上網看看新聞,從眾跟帖、吐槽、轉帖甚至起哄,網絡輿情就會在大數據技術所帶來的集聚效應下迅速被催生傳播[1]。
一、網絡輿情概念與特點
目前,理論界對網絡輿情尚無統一的概念。網絡輿情根源于社會矛盾,但是社會矛盾不直接產生輿論,而是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2]。而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自由性等特征使得網絡群體流動性、傳播性、超時空性強,從而導致網絡輿情具有突發性、直接性、隨意性、隱蔽性、偏差性等特點。
二、政法網絡輿情現狀
本文對2007年以來網絡輿情熱門事件的共識度和政法機關認同度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網絡輿情的發源處主要集中在普通網民、體制內媒體間,并與政法機關執法能力與公信力變化而發生相應反應。其中,2009年上海釣魚執法事件、躲貓貓等案的發生,導致網絡輿情對政法機關在此中表現的認同度降到了最低值。此后,政法機關開始重視政務新媒體的發展,并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積極落實開展政務微博微信,建立官方發言渠道與信息互動平臺。例如在新浪微博開通上,2015年9月30日止,各級政法機關已開通政務微博150131個,其中機構微博112602個,官員認證微博37529個,政法機關工作遭遇網民“圍觀”“吐槽”的被動局面已有所改觀,但近年來網絡輿情對政府認同度有仍有下滑。
三、網絡輿情應對建議
(一)引導網絡輿情信息,建立官方微平臺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政法機關可運用大數據技術,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并且應重視網絡輿論大數據的收集,從大數據中仔細厘清,尋找真正有潛在價值的輿論數據,最終形成有參考意義的輿情信息。對于地方機構,還可參照中央國家機關的做法,以新華網、人民網等專業機構為平臺,用購買服務的方法收集本地區相關的輿情信息,及時有效的引導網絡輿論工作。
(二)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及時回應民眾
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發展,加強政法機關人員隊伍建設。輿論引導既不是簡單、粗獷的刪帖、強制關停網站,也不是全然謳功頌德,而應實事求是的就客觀事實向廣大民眾及時說明事實真相,做到信息真實有效的傳播,把謠言扼殺在搖籃中。在日常工作中,應注重輿情引導隊伍的建設發展,積極吸收社會專業人士加入到引導網絡輿情的工作中。比如,政法機關可以在科研院所、各高校、醫院等單位里,吸納各單位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輿情引導隊伍,建立人員隊伍數據庫和科學完善的輿情突發應急工作機制。
(三)正確對待辦理輿情案件,引入“公民調查”機制
政法機關應正確對待辦理輿情案件,不僅僅只關注輿情,而且不能被輿情牽著鼻子走,及時有效的處理好輿情案件,才能應對社會關注的揚“正”去“負”。政法機關在處理突發事件和輿情危機時,可引入“公民調查”機制,讓廣大網民代表參與其中,增強政法機關工作的透明度、公正性。
(四)建立完善涉法、涉訴輿情應對與引導機制
首先,政法機關辦案工作人員在處理案件中應關注網絡輿情,同時要分析案件輿情風險。尤其對于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已經報道,引起較大反響的案件,應建立涉法、涉訴的輿情風險評估應對機制。
然后,在政法機關工作人員隊伍中,應選任專業的輿情監測工作人員,通過專業知識和科學技術手段監測國內主流網站、微博等,使得政法機關能夠實時了解、掌握相關的輿情信息。對于已掌握的輿情應及時準確的向相關部門預警,建立完善其輿情監測預警機制。
其次,當負面輿情產生后,不僅要及時掌握、積極應對,而且還應該科學引導輿情發展,建立、完善涉法、涉訴的輿情引導機制,有時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有效積極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王青松.大數據時代網絡輿論引導策略研究[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5).
[2]曾潤喜.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