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峙

【摘要】 目的 探討延續性護理對直腸癌經肛內鏡切除術后患者排便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19例直腸癌經肛內鏡切除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9例)及實驗組(10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延續性護理, 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 實驗組Wexner評分(8.5±2.6)分、徐忠法評分優良率90.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11.1±2.5)分、44.4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直腸癌經肛內鏡切除術后患者的護理中采用延續性護理方法,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 進一步增強患者的控便能力,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
【關鍵詞】 延續性護理;經肛內鏡切除術;直腸癌;排便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7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by continuous nursing on defecation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after transanal endoscopic excision of rectal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19 patients after transanal endoscopic excision of rectal cancer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control group (9 cases)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ontinuous nursing to conventional nursing. 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obviously less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shorter postoperative anus exhaust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time.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In postoperative 1 mon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Wexner score as (8.5±2.6) points and good rate of Xu Zhongfa score as 90.00%,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11.1±2.5) points and 44.44%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continuous nursing in nursing for patients after transanal endoscopic excision of rectal cance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defecation function and further enhance defecation control ability.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Continuous nursing; Transanal endoscopic excision; Rectal cancer; Defecation function
自然腔道內鏡手術是一種內鏡外科新技術, 即經人體自然腔道置入內鏡到達腹腔, 在內鏡下完成各種手術操作, 從而達到腹壁無瘢痕, 術后疼痛更輕、住院時間更短的效果, 為微創手術發展的新方向[1-5]。初步證實該手術較為安全可行, 不影響腫瘤的根治性, 較傳統開放手術更具微創效果[6-10], 但是手術過后, 患者康復時間較長, 尤其是在出院之后, 由于缺乏相關認知, 這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不高。為進一步分析延續性護理對直腸癌患者術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本文選擇19例直腸癌經肛內鏡切除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9例直腸癌經肛內鏡切除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符合直腸癌的診斷標準, 無嚴重并發癥, 可以接受手術, 并簽署相關協議。通過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9例)及實驗組(10例)。實驗組男4例, 女6例, 年齡27~77歲, 平均年齡(58.21±7.57)歲。對照組男3例, 女6例, 年齡27~78歲, 平均年齡(58.29±7.4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延續性護理, 具體如下。
1. 2. 1 術前評估 評估患者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功能, 方法如下;協助患者取側臥位, 護士戴乳膠手套, 將食指涂上石蠟油, 然后輕輕插入患者肛門內, 囑患者收縮肛門及會陰肌肉, 如果護士能感受到食指有壓迫感, 說明患者的肛門括約肌收縮功能良好。
1. 2. 2 腸道準備 該手術屬于污染手術, 故充分的腸道準備是減少腸道細菌數量、降低術后感染率, 減少病死率和術后并發癥的關鍵之一。手術前1 d口服腸道殺菌劑, 手術前一晚給予口服復方聚乙二醇(137 g), 囑患者多活動, 30 min后開始排便, 2~4 h有渣水樣便3~5次, 清水便5~8次則達到手術要求。
1. 2. 3 心理護理 條件允許, 邀請已進行過同類手術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 從而解除患者的焦慮及緊張狀態, 增強其在治療過程中與醫護人員的配合程度, 同時給患者講解肛內鏡的基本知識, 與開放性手術的區別、優點、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 讓患者對肛內鏡手術有初步認識, 并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1. 2. 4 術后護理
1. 2. 4. 1 術后常規護理 在進行肛管及盆底引流管護理的過程中, 由于引流管固定相對來說較為困難, 十分容易發生脫落, 因此, 要重視固定工作的進行, 每天進行詳細記錄, 在術后5 d左右, 可拔除引流管。
1. 2. 4. 2 肛周皮膚護理 由于手術中較長時間擴張肛門, 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術后大便失禁現象, 這會導致患者肛周處于潮濕狀態, 易導致肛周皮膚紅腫、糜爛和潰瘍。護理人員一旦發現這一情況, 應該積極進行患者肛周皮膚的護理工作, 清洗完之后, 并用保護膜進行保護。
1. 2. 4. 3 排便功能建立訓練 術后1周, 開始進行排便功能訓練, 以提高患者的控制排便的能力。①加強盆底肌肉訓練:囑患者提升肛門, 收緊盆底肌肉并用力提起, 維持30 s, 然后放松休息10 s。囑患者每日早、中、晚及臨睡前各訓練1次。②建立肛門括約肌收縮反應訓練:患者根據自身情況, 可選擇平臥位, 每次感到便意來臨時, 立即收縮肛門持續10 s, 不急于上衛生間。③提高結腸容受糞便能力訓練:患者感到便意時, 收縮肛門忍受并深呼吸緩解便意, 增加結腸容受量, 達到減少排便次數的目的。
1. 2. 5 出院后延續護理
1. 2. 5. 1 制訂合適的后續治療方案 囑患者分別于出院后1、3、6個月定期回院復查。必要時到患者家中隨訪, 了解患者排便控制的功能恢復情況。
1. 2. 5. 2 電話隨訪 通過與患者互留的聯系方式, 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 1次/周, 耐心傾聽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 并解答疑問。
1. 2. 5. 3 網絡視頻指導可建立QQ群、微信群等互聯網平臺與患者進行交流, 通過平臺向患者宣教相關護理知識, 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以及Wexner評分, 同時觀察兩組患者徐忠法評分結果, 評分結果分為優、良、一般、差, 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11]。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 實驗組Wexner評分(8.5±2.6)分、徐忠法評分優良率90.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11.1±2.5)分、44.4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實驗組徐忠法評分優5例、良4例、一般1例、差0例;對照組徐忠法評分優2例、良2例、一般4例、差1例。
3 討論
排便障礙是直腸癌保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 由于在手術過程中, 患者切除部分直腸,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患者的儲便功能[12-14]。同時, 在術中, 手術人員很可能會損傷肛門括約肌等, 這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延續性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法, 同時也是提高患者對于術后護理認知的最佳途徑之一, 通過這一護理措施的實施, 十分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15], 延續性護理干預可讓患者在家中獲得持續性的康復護理指導, 在這一護理方法中, 可以采用多種方法, 例如, 視頻、電話以及定期上門指導等, 對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提高患者對于這一疾病的認知, 促進患者排便功能的恢復[1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比較,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 實驗組Wexner評分(8.5±2.6)分、徐忠法評分優良率90.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1±2.5)分、44.4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相關報道一致[17]。
綜上所述, 在直腸癌經肛內鏡切除術后患者的護理中實施延續性護理方法, 不僅可以讓患者提高對于這一疾病的認識以及相關知識的掌握, 同時還能夠大大提高患者治療的積極性, 十分有利于患者的預后,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遠光, 胡明, 雷建, 等.經肛內鏡全直腸系膜切除治療直腸癌.中國內鏡雜志, 2010, 16(12):1261-1265.
[2] 陳遠光, 梁劍榮, 胡明, 等.腹腔鏡輔助經肛內鏡直腸癌根治術的近期療效.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3, 18(3):159-162.
[3] 竇欣宇. 延續性護理對直腸癌患者術后心理行為及自護能力的影響. 醫藥前沿, 2014(22):288-289.
[4] 蔡許超, 劉廣偉, 盧云, 等. 超聲內鏡對直腸癌術前分期的準確性及對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的指導意義.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5(5):487-490.
[5] 徐勝, 黃順榮, 麥威. 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治療直腸腫瘤的臨床應用(附12例報告). 中國內鏡雜志, 2015, 21(8):872-874.
[6] 韓曲, 胡謙, 王思遠, 等. 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治療直腸腫瘤的臨床療效.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5, 14(6):466-469.
[7] 薛雅紅, 劉飛, 朱勇, 等. 三維腔內超聲檢查在直腸腫瘤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前分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5, 14(6):484-487.
[8] 王正冬, 陳慧玉, 唐強. 腹腔鏡輔助經肛內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 2015(6):
74-76.
[9] 賈春雨, , 陳燕.延續護理干預對直腸癌造口術后病人焦慮狀態的影響.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2, 11(12):940-941.
[10] 廖桂蘭.延續護理對直腸癌患者術后心理行為及自護能力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17):19-20.
[11] 葉志偉, 陳遠光, 胡明, 等. 直腸癌經肛內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對肛門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5, 24(4):473-477.
[12] 王霄鵬. 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治療直腸腫瘤25例臨床研究.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1):61-62.
[13] 徐嘯, 彭佳遠, 徐梅玉, 等. 直腸間質瘤伊馬替尼新輔助治療后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切除:附13例報告.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5, 24(10):1433-1438.
[14] 林國樂, 邱輝忠, 周皎琳, 等. 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治療直腸腫瘤的臨床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6, 19(3):254-259.
[15] 王瓊, 李紅麗.延續護理對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河北醫學, 2015, 21(8):1504-1506.
[16] 黃海燕.延續護理對直腸癌患者術后心理行為及自護能力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5, 12(6):53-54.
[17] 肖麗君. 院外延續性護理對直腸癌術后造口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22):73-76.
[收稿日期: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