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梅+程晨
她自幼深受藝術的熏陶
經中央美術學院的培養
更讓她藝韻綿長
藝術豐盈了她的內涵
如一枝梅,暗香浮動
似一幅畫,清氣流轉
沿著繪畫藝術的軌跡
她自信、從容地行走著
用心追逐,神采飛揚
既為藝術領域帶來驚喜
也為生活增添光彩
藝海長追逐 源頭暗香來
藝術的路,本是一條艱辛而漫長的路,更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無邊無際,唯有堅持和不斷追逐,方能有所成。廖井梅女士如此認為。
廖井梅女士對藝術的鍾情,與她的成長有關。她出生在藝術之家,父母從事攝影行業,曾工作於電影製片廠,父母的同事、鄰居不少為畫家,自小她便因此得以接觸繪畫,父母的同事見其頗有繪畫天賦和興趣,常常免費教她畫畫。
1988年,廖井梅女士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並考入中國最高藝術學府——中央美術學院,修讀一年後獲得獎學金留學俄羅斯,畢業於俄國立蘇里柯夫美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數年的專業學習,使她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及後,廖井梅女士任教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1997年,她來到香港。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融合、薈萃之地,她對繪畫藝術的領悟更加深入、廣闊,在繪畫上借鑒了水墨畫噴墨的流動性做法,並不斷總結,讓其受益匪淺。而她之後的工作歷練,加之教學工作的歷練,使廖井梅女士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一步步成長為當代實力派畫家。她擅於繪畫油畫及版畫,透過具象及寫實的技巧融合抽象的視覺空間,獨特的畫風呈現在現實與虛幻交接之間。她用筆幹練、嫻熟,其作品融合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和西畫的色彩造型,色彩的運用,畫面的佈局遊刃有餘,從畫面中的點、線、面及有力的筆觸中傳達出她對藝術生命的深刻感悟。
就如她在藝術之路上思想的成長、變化、成熟一樣?!耙郧袄L畫,只為心中所想而畫,更趨向於感性;現在提筆作畫前,會多一些思考。”廖井梅女士說。她一直在探索時間和空間的關係,視整個繪製的過程為流動的過程,落筆處,流動瞬間化作靜止。如何在一個平面上,讓自己走進去,讓觀者走進去?如何讓畫面的空間和質感與自己的想法完美地結合,時間與空間無縫對接?廖井梅女士思考著。那是繪畫心態的轉變,亦是繪畫技藝的成熟與提升。
她在《星島日報》刊登的一幅作品《舞影》前後共歷時兩年時間,對畫面的佈局、線條、空間的處理花費了大多數時間,只為讓內心與畫面在感覺上得到統一。在她看來,兩年的時間里與其說是在完善作品,不如說是在不斷探索藝術、提升自己。這個過程遠比結果重要。
“繪畫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無知?!边@是她的真實感受。她一直在堅持創作,幾十年從未停止。每周除了教學,她會留出兩天時間創作。也會遇到瓶頸期,生出一種無法超越自己的無力感,自己陷入迷茫之中,而後清晰、突破,那是一種讓其欣喜的感覺。
“之前的創作與靈感更多是源自於‘我對生活經歷的感受,理解。是用女性和母親的角度去感受的?!概膼邸越巧谏鐣膲毫透冻龅鹊取a醽戆l現生活中的事物很有意思,現在更多的是對時間,空間的思考。隨著年紀大了,才發現生命的短暫,它時常通過不同的渠道,提醒在世的人。記憶的遺忘和生命的離逝,地點變遷,廢墟重建……舊的很多東西會流逝,我是一個懷舊的人,希望留住生活中每一個美好瞬間?!绷尉放空f道。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還在不斷尋求中?!绷尉放空f。藝海無涯,她唯以謙遜的態度永不停歇地向前追逐著。
我畫錄我口 我筆繪我心
宇宙中本無語言,因為有了人、有了表徵的意向,才將形形色色的自然物體變成表徵對象,變成支撐著各種語義的語言對象。所以,就最平凡的意義而言,“語”與“我”或第一人稱意識有著最原始的根深聯繫。對於畫家廖井梅女士來說,畫筆就是她的語言,她以畫錄己口,以筆繪其心。
廖井梅女士繪製的每一件作品都投入了很多精力和心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每完成一幅作品,於她而言,都是心靈的釋放,妙不可言。她的作品是一種感情的投射,來源於生活中的見聞、對生活的感受與理解,力求與觀者引起共鳴。
她曾創作一幅畫作《紅蜻蜓》,畫面上,紅色的蜻蜓細嗅著風乾後的魚,紅色的蜻蜓、黃色的線扎、綠松色的背景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熟練的筆觸與對色彩的敏感,為此畫增添了哲學思想與感染力。她在借此訴說生命、時間在空間中所引申出存在的概念。綠松色且斑駁的背景正是生命的經歷,包含了此時蜻蜓和魚的過往。
“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情感的。”廖井梅女士說。她的理想就是不斷繪畫,不斷創作,以化繪畫為語言,探索人類與自然存在的哲理。她對藝術的理解是藝術是一種人類創造活動,根源上是與語言的誕生,或者說與自然對象一脈相承,在此一大框架下,找尋人體的位置或獨特性。廖井梅女士用她的畫筆畫作的人體繪畫或揭示、或暗示出一些迄今為止很少有人論及的藝術和哲學的題旨。這是她創作的源動力。
2001年,廖井梅女士和妹妹廖東梅女士聯合舉辦“舞跡”展覽,以繪畫呈現快樂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鼓舞,以胴體為視覺圖像,展示兩個軌跡的糾結變幻。廖井梅女士將這次展出的十幅作品稱作“我——語”,她說,這並非是指她作為一個藝術家個體的某種自言自語,而是泛指作為宇宙中唯一有語言的物種——人類,通過其身體表達或象徵的那種與母體之間的異化和回歸歷程。
那十幅作品描繪的或是代表著人類與廣義果實之間的吊詭關係,揭示了自我意識的覺醒過程的艱難或代價,或象徵著人類精神在黑暗時期的困頓、掙扎,以及光明種子在羽翼未豐時的孕育狀態,那滋生於陰霾深重的最低谷是最激動人心的革命性變化;或是精神的崛起和爆發;或是沖刺奔突之後由動轉靜的一種過渡;或是求索精神得到安頓,緊張的肉體在大地之母的懷抱中終於得以放鬆而可以從容仰望無盡的時刻,包含一種永不枯竭、不斷生發的奧秘。詮釋了“我——語”並非獨自,而是天、地、人、神之間永恒的對話和交響。
她與繪畫藝術仿佛有永遠說不完的話,那是她的摯愛,置身於廣博的藝術世界,與藝術對話,那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藝界兩枝梅 清氣滿乾坤
她們是繪畫藝術節兩枝盛開的梅,暗香浮動、清氣流轉,透著有深度、有生命的美,為藝術領域帶來了驚喜,增添了光彩。
廖井梅女士是香港學歷最高、技法最好的畫家之一,現時從事繪畫創作及藝術教育,並積極參與殘疾人士之藝術教育。2010年獲得首屆中國殘疾兒童藝術節優秀指導教師獎、2011年獲得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大獎……2017年4月8日至5月13日廖井梅女士在盈鑾畫廊舉辦了《流動的時光——廖井梅個展》,展出她近十年數十幅畫作,那是她在不斷尋求變化之中,不同時期的階段性代表作品。也是她這些年的的積累與沉淀,靈感的噴發。觀者由此可觀她的心路旅程。
妹妹廖東梅女士出生便患腦痙攣至今,1992年開始作畫,至今創作了逾千件作品。曾舉行個人作品展,《生命·彩虹》《破繭》及《藝術·生命》等。她是藝術家,更是香港正能量的代表,2005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 2007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榮譽勳章,表揚她在展能藝術界的卓越表現,積極追求豐盛人生。兩姐妹均對香港公益事務貢獻良多。
2001年,姐妹二人舉行了難得的一次聯展——“舞跡”。姐妹二人因為不同的天賦與學藝經驗,在藝術上有著很不一樣的發展方向,妹妹廖東梅女士熱衷輪椅舞。由單純繪畫表達,轉變用舞蹈語言表達自我,她將舞蹈融入畫作,以剛勁有力的點線面,展示一瞬間的舞動姿態,廖井梅女士被妹妹觸動,以油畫重新演繹身體的各種形態。姐妹她們一動一靜,一虛一實,呈現她們的“舞跡”——對人體完整與美感、心靈健全與平衡的重新探究。
姐妹二人投身藝術世界,兩枝燦爛的梅,沿著繪畫藝術的軌跡,堅定、自信、從容地行走著,綻放著,只留清氣滿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