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夢+程晨
【編者按】二十年前,那個不眠之夜永銘史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溫暖的懷抱,從此劃入一個歷史新時代。二十年來,香港特區以勤奮、智慧與創造力,打造了一部傳世的精彩華章,筑起了一段耀眼的輝煌。在此,本刊推出香港回歸20周年特別報道,傾聽港人講述香港的故事,感受一個變化中的香港。
容浩然先生
容浩然先生,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香港書法學會主席、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席講師、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特邀院務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書法文憑班導師,並開辦浩然書畫坊教授書法。他先隨嶺南派大師楊善深學習書畫,後拜書法家張海為師。曾七次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1996年獲香港藝術雙年展書法獎。四次入選全國書法篆刻展;兩次入選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並獲第三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優秀作品獎。曾入選全國楹聯展及正書展等全國大賽。並曾獲中國當代藝術大獎賽金獎及黃河碑林獎。
前 言
容浩然先生,是香港傑出藝術家之一,書法藝術的集大成者。他80年代後期師從書法名家張海先生學習書法,1993年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後成為其理事,是當時香港兩位入選書法家之一。2006年,他發起創辦中國香港書法學會,致力於書法藝術的推廣,並創辦浩然書畫坊教授書法。十多年來,容浩然先生的書法作品獲譽無數,經常在香港和內地舉辦展覽,深受好評。
他在從事書法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書法交流及各種社會活動、開班授課,為推動香港與內地書法藝術的交流、講學辦展牽線搭橋,對香港書藝的發展、提高和傳承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在這自由、開放、寬容的土壤和雨露滋養下,香港文化藝術領域又有怎樣的變化?今天我們很高興採訪到了容浩然先生,請他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談一談藝術發展的切身感受。
(下文中容浩然先生簡稱“容”,《今日華人》簡稱“今”)
教學相長,熱愛激發創作熱情
今:十幾年前,您就受聘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教授書法,並創辦了浩然書畫坊教學,您在書法教學最大的收穫和感受是什麼?
容:我所教的學生年齡跨度挺大的,年紀最長的有80多歲,而最小的才5歲。但總體來說,以為豐富生活的退休人士居多,他們在感知、接受等方面的能力肯定不及年輕人。所以,這也正是教學比較難的地方,要有耐心,善於引導。
而當老師最開心的莫過於看到學生在成長、在進步,取得令人驕傲的成績。以當年那個5歲的學生為例,她很有天賦,今年才三年級,就經常參加內地許多少年兒童書畫展覽,她去年參加香港的書畫比賽,獲得了七個冠軍。榮譽的肯定,讓她對學書法更加動力十足。作為老師,自然也替她開心,有一種成就感。
今:書法教學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都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此繁忙,在創作方面,您是如何兼顧的,怎樣保持創作的熱情?
容:熱情都源於內心的熱愛,無論哪一行都一樣。如何保持創作的熱情,主要看個人的自我要求,你對自己高要求,自然就會去不斷充實自己;或者要去完成一件有很大挑戰性的事,你若想做好,也會更加投入地去努力完成。
以我個人為例,我若想讓社會全方位地認識我自己,想得到大家的認可,想經常舉辦了個展等,首先我一定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其次要博採眾長,精益求精,創作出自己的風格;此外,開個展的要有一定數量的作品,我更要勤於創作,認真創作。只有如此,才能不斷向前進步。
為推動香港與內地藝術交流牽線搭橋
今:中國香港書法學會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能否介紹下學會的發展狀況,以及在提升會員水平、推動香港與內地藝術交流方面開展了哪些活動?
容:中國香港書法學會成立於2006年,相對來說還比較年輕,經過不斷發展壯大,現有會員250多人。大家心無雜念,一心為提升自己的書藝水平,加強自身文學、文藝修養而不斷努力,這是我們學會的優勢所在。十多年來,學會以文化藝術為依託,經常到內地進行文化考察,及參加書法交流活動,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例如,此前組織會員到佛山參觀陶藝藝術館,通過欣賞陶藝大師們的作品,提升會員的藝術欣賞水平;2016年9月,學會組織會員去到安徽,不僅切身感受了黃山美景,還參觀了湖州的毛筆、宣城的宣紙工藝,會員對“文房四寶”有了進一步的學習,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還計劃去肇慶,那里的端硯文化,也是源遠流長的。這些活動既能開闊眼界,提升藝術修養,也是一次與當地學習交流的機會。
我們還策展了許多場書法展,基本上每次都會邀請數名內地的書法名家共同參展,這個傳統早在2008年,學會在香港大會堂高座舉辦第一屆書法展覽時就開始了,當時邀請了9位內地書法名家參展,此後第二、三屆都是如此。書法聯展,也是一種促進交流、共同學習進步的方式。此外,我們也會邀請內地書法名家到會里舉辦一些講座或交流研討會。
今:在長期與內地的溝通交流中,您認為對香港文化藝術發展有何啟示?
容:中國書法有著幾千年的悠久傳承,內地十幾億人口中,書法愛好者不計其數,強手如云,而香港本土的書法家中稱得上專業的很少。我認為,香港藝術界與內地加強交流、多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多交流定能獲益匪淺,不斷精進。
內地近些年發展特別迅猛,相比之下,香港的發展則慢了很多。希望香港能排除干擾,不要因為政治因素而阻礙經濟、藝術等其他方面的發展。
變化與挑戰並存,藝術發展任重而道遠
今: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香港藝術界迎來了哪些變化,當下又面臨著怎樣的壓力和挑戰?
容:的確,回歸後,香港的變化很大,就書畫界而言,愛好並從事書畫的人越來越多,書畫團體也越來越多,並且藝術水凖也有了很大提高。這些變化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書畫藝術發展的困難也是客觀存在的,任重而道遠。當下,最直接的莫過於場地問題,大型高端一點的場地就只有會展中心、中央圖書館、大會堂。而香港有成千個書畫社團,這些場地舉辦個展和聯展名額都有比例限制,中國香港書法學會提前了一年申請,且經過了層層審批,才成功申請到了2018年2月1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辦聯展的場地。而對普通書法家來說,要申請到個展的場地更是相當不易。
藝術氛圍的營造,有賴於藝術家們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在中山、青島、烏魯木齊、淄博等很多內地城市辦過個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政府部門、及文聯等機構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另外內地場館不僅多而且大,例如青島美術館能展出最大高度9米的巨幅,及32米的長卷,而且大多數場地都是免費的。這些都是香港目前無法企及的。
另外,希望能為藝術界朋友多創造一些展示的機會和平臺,例如最受藝術界歡迎的“香港藝術雙年展”,但也因藝術館裝修等原因而擱置了。
總而言之,香港在文化藝術方面的配套基礎建設還是非常薄弱的,希望政府能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從根本上為藝術發展創造更好的生長土壤,讓文化藝術在香江之濱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