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萬艷琴
醫武同源的概念源遠流長
先學洪拳後學詠春的王群先生
深感武術與中醫兩大國粹相互作用之神奇效果
遂在武藝與醫技同步成長的同時
以詠春悟出養生保健之道
饋之中醫,形成獨特技藝
授予大眾,裨益社會
借此推廣中華民族流傳千古的瑰寶
國粹相輔的成長
尚未習武之前,王群先生就早早地接觸到中醫中藥,出生在醫藥世家的他,成長環境中縈繞著中草藥的芬芳。他的外公、母親,做的是以嫻熟的醫術懸壺濟世之善行,耳濡目染之中,他幼小的心靈對中醫產生了莫名的敬仰,培育了最初的愛好。
他回憶道,自己出生與成長在澳門的歲月里,由於時代的局限,當地缺乏完善的醫療服務系統,街坊們若感身體不適往往會找到其母親。“我媽媽給很多人做義診,特別在她擅長治療的疑難雜癥方面,常常能憑借出色的醫術贏得大家的信任。”每每看到母親為患者開出藥方,叮囑對方要好好保養身體之時,王群先生對母親的崇拜也油然而生,隱約地感覺到,自己未來會繼承這份醫者的榮耀與職責。
與許多同齡的孩子一樣,童年時期的王群先生也是活潑好動,只是當時遊樂、學習的項目較少,只有球類、習武等可供選擇。於是,稍稍長大一點,他開始學習洪拳,在練習時也會遇上跌打損傷的情況。此時,師傅或母親會施以中醫推拿予其療傷,讓他親身體驗中醫的奧妙。習武之後,王群先生對博大精深的中醫更為喜愛,也從此漸漸走上了學習醫術的道路。
1967年,十多歲的他從澳門移民香港讀書,從同學間了解到詠春拳並一起學習,後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葉問的大兒子葉凖先生,遂拜對方為師,葉凖老師在對王群先生一番觀察之後,欣然收其為徒。由於此拳靈活多變、實戰性強,王群先生一經接觸便感到其中趣味無窮,驚嘆之餘更潛心學習,轉而全心投入,逐漸領會其中奧秘。
“詠春的拳法可以做得很生活化,即使炒菜搬貨、日常站立都能融入詠春的元素,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王群先生舉例說明,就如人到了三十歲之後,身體開始走下坡路,腿部肌肉容易流失。而像詠春站馬步的方法站立,能鍛煉腿部,刺激肌理,便能延緩周邊部位的衰老,維繫一貫的健康水平。
而且,王群先生在武藝精進的同時,也孜孜不倦地學習中醫方面的知識,甚至為學更深奧的內容,他無畏奔波的勞苦,回到內地四處行醫。與香港不同,中醫在內地得到了承認,學醫者多數能習得中西合璧之技。王群先生也因此成為兼顧中醫、西醫的醫師,這對他回港之後行醫有很大的幫助。
回港之後,王群先生的醫術已經爐火純青,並有武術的基礎,為他打開從業一扇新的窗戶。朝著嶄新的方向,他再接再厲,在鉆研醫術與武藝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傾心付出,奉獻香港中醫界。

融入詠春的醫術
俗話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是指優秀的中醫師,能發現病患潛在的疾病,從而對癥下藥進行治療,既防止病發,又便於從根源祛病。因此無數愛好中醫的熱心人一直追求著這個崇高的理想,就如王群先生,在其熟悉的外治科方面,提倡推拿手法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氣順和暢,進而實現養生保健之功效。
“當我參透醫學和武學的共通點時,我嘗試把詠春的內容放入中醫推拿中,並經過研究和整合,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王群先生表示,詠春的特色之一,是找到身體合適的位置,輸入力道,實現“借力打力”。他經手了許多病例,都在他施以醫武結合的手法後得到妥善的解決。很多關節問題,待他仔細觀察、診斷後,只需以手法復位,不久就顯出良好的療效。曾經有一個病人,氣喘吁吁,神色痛苦。王群先生問他,平時是否還有其他病情。對方表示,僅是近期胸腔郁悶、呼吸難受。於是便可判斷是胸椎關節發生了問題。之後,王群先生對其進行復位,一時半刻就能呼吸順暢,病人因此重獲愉快生活。與此相似的病人還有很多,如腰椎、肩周炎等等,都在王群先生的精心治療下得以解決。

詠春用於中醫推拿,能減少自身用力,以更柔和的力道去疏通患者氣血、矯正身體錯位,對自己對患者皆有好處:“長期以來,以推拿按摩為業的人做久了都有腰酸背痛的問題,這是因為他們的姿勢、角度、距離不正確,只懂使用蠻力,所以會導致日後的職業病。”王群先生的手法特點,則針對上述問題,既能治療患者,又能保護自己:“我認為推拿的特點不只停留在基礎理論,還要懂得活學活用,懂得如何正確發力。就如武術講究動作的標凖,中醫推拿動作做得正確,也可以避免自身損傷。”
王群先生形容,詠春注重腕力,動作連綿輕快,配合中醫推拿,猶如落葉飄落水面,微微蕩出圈圈漣漪,以波瀾不驚的方式產生作用。他比喻這樣的手法產生的效果讓醫師通過柔力慢慢作用於患者的身體,力度滲入後帶動血氣以及整個人體系統的順暢。無論是醫師還是患者,都能感到輕鬆,治療也可以在更舒適地進行。

現在,王群先生不僅運用自己精湛的手法幫助患者短時間內即可恢復健康,如同家族前輩一樣服務杏林,更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僱員在培訓局的課程,把手法教授給有興趣學習中醫推拿的學員,十多年來培訓無數集專業水平與執業能力為一體的優秀學員,讓具有詠春特色的中醫手法得到推廣,更多的人可受惠其中。
日常生活中,詠春亦有養生功能,例如防止筋縮,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因此每日練習,日積月累,便能發現其中好處。王群先生更由此產生靈感,到學校為孩子們傳授簡單易懂的詠春招式及易筋經,幫助他們從小形成養生保健的意識,保護了身體,也感受到國粹的實際意義。

對於詠春拳的熱愛,王群先生更延續至服務社會方面,他在多個社團擔任要職,積極付出。例如世界龍迷會,他是香港分會會長,秉承該會“龍德傳仁 天下均安”的理念,展開“凝聚天下龍迷 共建全球龍文化交流平臺”的工作。他們從推崇“功夫之王”李小龍先生為前提,進一步吸納各種有關中華文化的元素。“龍代表著中國,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所以世界龍迷會愿意集合一切與中國有關的內容,只要對中華文化、藝術有所貢獻的人,我們都可以吸收作會員,並組織活動,向世界宣傳中華文化。”
武術與中醫,兩者之間關聯密切,容易融會貫通,回饋健康。王群先生積極搭建雙方互通的橋樑,使不同的理念合二為一,成效更佳。醫者的義務,因此多了武者的擔當;他的付出讓兩項國粹在香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