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念珩+曹曉桐
注:本論文為2015年紹興市級教科規劃課題成果
1 “五水共治”的內涵與意義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國水污染的情況日趨嚴重。對經濟大省浙江省來說,主要河流、湖泊污染嚴重,境內主要河流錢塘江、雨江、曹溪等皆成為被水污染困擾的“病河”。加上地勢平坦,境內河網縱橫,但水流平緩,增加了污染物交叉污染的風險。水污染制約了浙江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而且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成為制約浙江省生態環境建設及經濟發展的“瓶頸”。長期以來,浙江省提出了不少解決水污染問題的對策方案,實行了大量針對水污染治理的舉措。但其中一些措施由于受當時歷史的認識和觀念的限制,早期對社會環境治理認識的不足,技術支撐不夠,經費跟不上等,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水環境改善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成效甚微。
2013年,我省再次搶抓機遇,提出“五水共治”的創新舉措,迅速推進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勇敢地扛起了挑戰水污染治理這一“瘤疾”的大旗,勵志將浙江省建設成為“水生態文明”大省。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排澇水、抓節水”。工程開始于2013年12月,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三年(2014-2016年)要解決突出問題,明顯見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決問題,全面改觀;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問題,實現質變。“防洪水”重點推進強庫、固堤、擴排等三類工程建設;“保供水”重點推進開源、引調、提升等三類工程建設;“排澇水”重點強庫堤、疏通道、攻強排,著力消除易淹澇片區;“抓節水”重點改裝器具、減少漏損、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合理利用水資源。這幾年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以嘉興為例,自2013年實施“五水共治”策略以來,嘉興市河流水環境狀況得以明顯改善。再如省會杭州,全市黑臭河道整治、“兩路兩側”、“四邊三化”等環境問題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整治。
2 現代傳播手段對“五水共治”工作傳播的影響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我國社會的全面進步,衛星電視、有線電視、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媒介新技術在我國全面推廣和逐步普及。從技術上講,數字技術是信息社會的基礎以及新媒介的核心技術,它為多媒體信息的傳播提供了統一的信息格式,而計算機網絡技術就在數字技術的基礎上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傳播渠道。互聯網技術與數字技術相融合,使網絡中的計算機實現了信息的數字化交互傳播,促使因特網成為各類新媒體存在的平臺,例如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網絡電視等。同時,移動通信技術又把手機的信息傳播15功能推向了新的高度,使數字信息的傳播擺脫了電線、光纜等實體網絡的限制,可以通過無線網絡隨時隨地的傳播。目前是4G(能夠傳輸圖像、聲音、視屏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手機時代。手機已成為提供多媒體信息服務的接受和發送終端,成為繼互聯網之后又一普遍運用于公眾之中的媒介。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
新媒介環境對于政府公關首先是一種機遇。新媒介技術為政府公共傳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條件和空間。政府公共傳播作為與廣大公眾接觸的傳播類型,自然不能再單純的依賴以往的三大傳統媒介,新媒體的不斷豐富就使政府公共傳播平臺獲得了極大的拓展。例如,網絡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各項功能日趨完善,在公眾中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不論是在傳播方式上還是在傳播效果上都為政府公共傳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傳播平臺。大到中央政府小到一個鄉鎮,都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入網絡傳播平臺以宣傳即時的政策、展現政府形象,并及時為公眾提供服務。通過各式各樣的新興媒體為政府的公共傳播效率提升錦上添花。
那么,浙江省的“五水共治”重大工程應當怎樣通過網絡媒體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促進重大項目工程的良性網絡輿情生態的構建呢。
1.地方政府積極創辦“五水共治”網站進行輿論監督引導
“五水共治”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生態意義上,而且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意義上,是一項惠民工程,能凝聚人心,增強政府公信力;能促進經濟轉型,保持經濟穩增長;能弘揚水文化的價值,讓人們懂得熱愛水、珍惜水、節約水;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國泰民安。這些理念需要借助互聯網力量使治水工作的重要意義深入人心,引領公眾積極參與。因此,杭州市政協創辦了“五水共治”網站,開展了“三級政協聯動、萬名委員同行、助推‘五水共治專項集體民主監督,真正走進治水實際”等等舉措。溫州市政府創辦了“五水共治網”,主要有互動、政務、資訊三大板塊,該網站還開啟了微博開放平臺,及時集納網民的意見。
2.網站及時主動地公布相關治水政策信息
政府的相關決策不但要科學合理,還要公開透明。為此,政府網站非常及時、準確地公布相關政策措施,主流媒體網站和商業網站積極發表文章,營造了一個讓網民非常滿意的網絡輿論環境。相關媒體及時發布有關信息,如浙江在線、《浙江日報》發表題為《小河長大擔當》一文,宣傳“河長制”。中國環保在線轉發了《浙江紹興“五水共治”從古韻水鄉升級為現代水城》《紹興版“五水共治”你了解多少?》等文章。《杭州日報》發表文章《紹興河道“認養制”推動全民治水》,反映河道“認養制”的工作開展情況,宣傳并推動全民治水。
3.著力發揮網絡平臺作用凝聚作用,正確引導輿論
積極利用網絡社交媒體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在論壇、貼吧、微博、微信、博客(空間)、圖片網站上。網民發帖點贊,引發民眾積極參與互動討論,從而整合民意,讓網絡民意和政府的意志實現實質性的融合,相關主管部門通過網媒獲得傾聽和主動回應的機會,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解疑釋惑,實事求是,保持了與網民之間的信息互動,增強了網民的信任感。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顯看到,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網絡輿情建構工作的成效非常顯著。
4.多種媒體聯動發揮橋梁、引導作用。
媒體在治水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功能,它是社會和政府間的橋梁,同時起著曝光問題、引導社會、教化民眾的作用。
如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2015年初,杭州市電視臺開設《今日關注》專題節目,曝光“五水共治”中的各種問題。杭州廣播電臺FM89開設了“問河長”系列節目,由浙江省著名主持人葉峰主持。節目播出后引起極大的社會震動,上萬人次收聽節目、參與互動,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治水問題。此外,《杭州日報》、《都市快報》等媒體積極參與杭州市“五水共治”的報道,為營造全民治水的氛圍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媒體的微信群和客戶端:目前有河長制APP。有信息公開;受理投訴;結果評價;河長辦公;河長培訓等6大功能。此APP發布后的一年內,長期注冊量近5000人次,瀏覽量達20萬人次。河長制APP為社會參與提供了基礎信息,為各方快捷參與提供了渠道和途徑,為參與結果的獲取和評價提供了快捷通道,從而實現了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杭州市建立“五水共治”市、縣、鎮(街)、村(社)及單條河道微信群高達1100余個,這些群呈金字塔式分布,各群主通常是各級河長、民間河長、各級治水辦管理人員,其功能是“第一時間發現河道問題、第一時間交辦問題、第一時間整改問題”,并按照金字塔式進行層級管理。微信群的建立為進一步擴大社會參與提供了有效輔助。
綜上所述,現代傳播手段對重大項目決策呈現良性循環的趨勢,網民的滿意度很高,對治水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