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夢
摘 要:伴隨著電視節目模式的引進熱,其背后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本文在對電視節目模式的性質經過分析之后,引用判例法關于電視節目模式的相關理論,提出用著作權法解決電視節目模式侵權案件的幾點設想。
關鍵詞:電視節目模式;實質相似性測試;二分法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240-01
一、電視節目模式的含義及法律特征
電視節目模式是一個電視節目從無到有、從理念到節目播出的制作流程樣板,當然具體包含眾多的編排方式等細枝末節。電視節目模式具有獨創性。在美國著作權法判例中,將智力成果理解為人類“額頭流汗”之物,[1]電視節目模式恰能體現這一點。電視節目模式具有可復制性,簡單來說,電視貿易市場如此的繁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電視節目模式具有可復制性。電視綜藝節目將其創意和思想加工成模式包,便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可以在買賣雙方之間進行交易的產品。
二、電視節目模式的幾種法律保護方式及弊端
(一)反不當競爭法的保護
對于反不當競爭法在電視節目模式的保護的適用,德國是這種保護模式的典型代表。《德國反不當競爭法》就有明確保護勞動成果的規定,規定強調投入精力和各方面的資源的勞動成果需要得到法律的保護,否則對勞動成果的淡化會導致權利人喪失原有利益和“搭便車”行為的濫化。許多德國電視節目模式的侵權之訴,都是尋求反不當競爭法上的救濟。
(二)商業秘密的保護
商業秘密是指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而商業秘密的保護模式則屬于一種權利人所采取的自我保護性手段。但是通過商業秘密法保護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陷,即商業秘密的非公知性,也就是商業秘密法保護的階段只能夠達到節目播出之前,但是往往電視節目模式的侵權是出現節目紅了之后。這樣是商業秘密法所無法保護的。
(三)我國的電視節目模式法律保護
我國對電視節目模式的保護以反不當競爭法為主,商標為輔。我國的電視節目制作人采用一個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防止侵權,也就是選擇和其他電視節目模式制作人進行合作,以合法形式保護自己對電視節目模式的使用。
三、電視節目模式法律保護的設想
在這里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電視節目模式屬性為作品,我們又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解決電視節目模式背后的法律糾紛呢?最為直接的手段就是在修改著作權法時增加一類作品——電視節目模式,從而在法律上肯定電視節目模式著作權,彌補立法的缺陷。在法律條文中應當將電視節目模式的內涵和外延予以界定,并對侵權責任予以說明。
(一)可著作權性的判斷和實質相似性測試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電視節目模式都具有可著作權性,那么如何判斷?在這里我們不妨借助美國的判例法中的解釋。一般來說,可著作權性的判斷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將處于爭議中的兩個電視節目進行解剖;第二,將相關的限定條文適用于兩個節目模式整體,合并性規則;第三,界定原告的著作權范圍,并進行最大限度的擴大進行保護,隨著獨創性的增高,可保護的范圍也會變大。[2]
在進行可著作權性的認定之后,法官便可以引用實質相似性標準進行檢測。美國第九巡回法院對法院實質相似性檢測做出標準:首先是一個“外在測試”,針對兩個有爭議的作品之間的外在相似性的比較,涉及主題等等。其次是一個“本質相似性檢測”,當這個原則用于電視節目模式方面的時候,更加著重用于“一個普通的觀眾,對比原作品和侵權作品和侵權作品時,認為二者在整體設計概念和整體感覺上是一致的”。法官則將這個判斷標準簡稱為“思想表達上的實質相似性”。侵權行為的成立需要證明被控侵權作品按照原作品的方法選擇、整合、安排節目要素,否則不構成侵權,客觀上來說“實質相似性”的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標準。[3]
(二)元素覆蓋說
元素覆蓋,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兩個處于爭議之中的電視節目在元素上的重復性來判斷是否構成電視節目模式著作權侵權。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是,若是將電視節目模式的元素僅僅局限在著作權元素的范圍內的話,必然不能凸顯電視節目模式的特殊性,元素覆蓋說也將變得毫無用處。并且元素的歸納應當是為元素的對比進行服務,歸納需要基于兩個電視節目模式之間的相似性,究竟是應該逐一嚴苛的對比還是應該將其作為整體結構對比的要件,選擇的不同,法官的決定也應該有所不同。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元素覆蓋說可以成為實質相似性檢測的一個重要的方法,筆者認為將元素覆蓋用于對電視節目模式相似性的測試是合理恰當的,既能帶動外在測試,從元素入手利于整理,又方便掌握電視節目模式的整體框架,從而為內在本質測試創造條件。
四、總結
電視節目貿易市場風生水起,節目模式訴訟累積,越來越多的問題與疏忽暴露人前。當現實問題的堆積亟需解決時,司法實踐的難題便會成為推動著制度改革的因素。始終相信電視節目模式終將歸入著作權法保護范圍之內。
[ 參 考 文 獻 ]
[1]Gray v.Russell,Russell v.Gray,U.S.District,2012
[2]徐蓓.電視節目模式的著作權法律保護[D].南京理工大學,2013.
[3]Idema v.Dreamwork,Inc.,U.S.District,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