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嫄+崔遨然+田恬
詩意在攝影作品中,大多在文化意識當中體現出來,是一種極具文化美感的視覺形式。詩意在整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中,為攝影作品的語言表現融入了文化內涵的參與,是攝影藝術朝向注重文化的深度發展,為人類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在這個領域中形成了獨特二深厚的表述形式。整個攝影藝術的創作過程實際就是詩意語言的視覺傳達的構建過程,在這個過程引領著攝影藝術創作者朝著唯美的詩意意境方向前進,且具有鮮明的個人特征的藝術風格審美時代。對于攝影創作者來講,追求如詩如畫的美感正是藝術創作的終極目標,是以意境美的強大感染力來激發人們的欣賞情趣,從而使人們進入攝影藝術創作者的審美展現范疇,也使得攝影藝術創作者在這個藝術領域當中不斷地完善自身的藝術高度和精神魅力。
攝影作品中視覺語言詩意化呈現是攝影和文化藝術融為一體的中和過程,是液化的視覺語言大多是來自于詩歌,將詩歌進行吸收,從中體會意境,在融入攝影藝術作品中,使攝影作品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展現自身獨特而強大的表現方式,在攝影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表現出強大的文化推動力。富有文化思想的攝影藝術作品才能成為經典,流傳下去并影響著攝影的文化發展。
攝影作品中視覺語言的詩意化是文化要素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表現,如果缺少了這樣的藝術表達語言,攝影在藝術表現上就會黯然失色。攝影史上被作為經典的范例,無不是詩意優美、意愿深厚的,充滿了迷人的詩意。攝影家的創作方式多以視覺的形象來表達思想,闡述思維的理性,或營造情境,制造深遠的詩意空間,讓人們在浮想中自然而然進入藝術的空間。如果攝影作品只有真實而缺乏詩意性,那就無法永遠存在于人類的精神世界中。
伊朗人阿巴斯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家。他受詩意化的影響較大,其作品延續了他一貫喜歡的詩意化影像風格。關其藝術作品,大都以詩意情感的加入為主,他認為無論是生活還是藝術創作,都要有詩意的存在。在他的一些攝影作品中還經常會配一些優美的文字,例如"吐露鏡頭,融進陰霾天際"。這就是攝影家阿巴斯帶給我們的全身心的感悟,在他的藝術世界里,情境交融,畫面與文字相結合的描寫詩人身臨其境,人的內心精神融入到攝影藝術的形象當中。以畫面在線的形象表達攝影家的創作情感,使畫面充滿詩意化美感。
在攝影史的長河中,很多經典作品流傳至今,都充分證明了人們對于詩意內涵的重視,攝影藝術中的詩意美,對攝影文化的方向引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攝影的藝術創作是人與世界的對話,是自己內心不斷積累的過程。實際上是,攝影在獲取影像的過程中是在做簡化,有舍才有得,選擇需要的事物進行表達。只有攝影藝術才能使我們獲得這種辨識的能力。如果說美式構成藝術活動的內核,美的表現形式是和諧與平衡,攝影就要理解美的基本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打動人心,攝影藝術作品才能成為經典,深入人心。
捷克攝影家約瑟夫,他的作品集《吉普賽人》,表面看似以寫實的手法在下了吉普賽人的日常生活。其實作品里暗藏了對人物命運的感悟在其畫面的氛圍之中,時間在那一刻被他定格為悲劇性的場景。因此在這一作品中因為這種詩意情感的加入二深化了畫面的表達,把文學、美術、音樂等藝術門類相互融合,是這些攝影作品更像是一部戲劇,內容更為真實,還有一種向縱深引領是以情感的表達,使其作品更具文化深蘊。對于攝影畫面視覺語言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技術層面,更應該深入到文學的深度,使人們感受到更多在攝影畫面中見不到的東西。這遠遠大于攝影活動本身的價值,攝影畫面中文學的價值決定了他的地位,而詩意這個元素決定了他所具有的文化意義。人們面對同意服務攝影作品,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這就是詩意所發揮的作用。攝影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不能局限在攝影畫面的表面,而要彰顯出更復雜的文化含量。攝影藝術家只有通過詩意的引領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攝影藝術作品只有深入挖掘,利用詩意的文化,在藝術的領域里還有他的生存空間。在精神世界中,詩意一直就是不能或缺德文化要素,他以情趣、美感、情調成為獨具魅力的文化內涵,是人的心靈更為美好和諧。攝影畫面中視覺語言的詩意化在整個藝術活動中屬于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須強調攝影創作詩意的文化特征。
對攝影創作中詩意化的認知,便于更好地深入的感知詩意在人類社會的意義所在,也正因為詩意的普遍存在才促進了攝影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創造可能性。攝影創作中的意境是攝影藝術家在生活當中用藝術的、詩意的思維對其進行提煉而來的更精致的、更有質感的文化形象,他是攝影創作的基本素材和靈感源泉。在豐富的畫面內容中,表現深刻的文化內涵也不是一件意識。需要多種藝術元素共同參與其中。只有將這些藝術元素恰當地結合起來,才能表達,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外事造化、中得心源",才能發現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美感的心態,挖掘出超現實物象的詩意化攝影造型來。
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攝影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未來,一個更具有挑戰性的未來。在攝影藝術被商業化和快餐化的時代,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關注華麗的外表二忽略對內心情感的關注,那么攝影藝術將失去生命力,退出藝術舞臺,變成一種工業化活動。因此,我們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內涵作為支撐,用文化精神作為一種新力量,推動攝影藝術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顧錚:《世界攝影史》(修訂版)[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
[2]喬治·巴爾著.徐星譯:《攝影之道》[M].中國攝影出版社.2012
黑龍江省2016年藝術科學規劃課題《視覺語言的詩意性在攝影藝術中的應用研究》立項編號:2016B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