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圓圓 莊金迅 汪 江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
城市地下公共空間現狀調查研究★
劉圓圓 莊金迅 汪 江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通過對鞍山市城市居民進行城市地下公共空間使用后調查,從居民的主觀態度、活動頻率、最厭惡情況以及居民手寫建議四方面,分析了該城市地下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城市地下公共空間的一體化設計思想,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
地下公共空間,一體化設計,主觀態度,活動頻率
0 引言
20世紀60年代,出于戰備目的我國開始對城市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和利用,當時主要是興建一些人防工程。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城市針對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導致城市用地矛盾日益尖銳問題,開始對矛盾集中區域進行綜合治理與改造,這其中就包含了對城市地下空間的民用開發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已走過近50年的歷程,這期間取得的工程成就是令人矚目的。但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城市地下空間的使用者,他們對于目前的城市地下空間感受又是如何,他們對開發地下空間的態度如何,他們還有哪些需要,還有什么問題函待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對城市地下空間的繼續開發和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啟示。
使用后的評價,才是真實的評價,這個評價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事物、完善事物以及發展或改造事物。因此在2014年—2015年兩年過程中,我們運用走訪、實測和問卷調研的方式對遼寧省鞍山市的地下公共空間進行了使用后信息反饋。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本次調研主要針對鞍山市火車站站前區域,而居民小區內部和城市其他商圈不在本次調研范圍內。調研共動用助研師生62人,發放調研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7份,有效率為96.75%。被訪居民均在助研者監督下進行問卷反饋,主觀反饋由被訪者口述,助研者記錄進行。
通過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分析,我們得到圖1的分析數據,由此可以看出:開發城市地下空間已經被大多數城市居民認可,并且認為十分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居民對于兼有交通功能的地下公共空間認可度更高,如景子街接隆道和火車站地下出入口,這兩個區域居民認為有必要開發地下空間的人數比例更大,而純商業用途的空間,居民認為有必要開發的人數所占比例要少一些。

由圖2可以看出幾乎95%以上的居民都到過城市地下公共空間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地下公共空間已經廣泛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當中,其空間品質對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經常活動和偶爾活動的比例,我們可以看出具有交通連接功能的地下公共空間,居民選擇“經常”的人數比例更大,而單純商業性質的地下公共空間,選擇“偶爾”的居民更多。

根據問卷分析數據顯示,目前鞍山市居民對于城市地下公共空間最難以忍受的是光線不好問題,其次是空氣污濁問題。安全問題與使用不方便問題所占比例最小,位于中間段的是愛迷路問題,其次是壓抑、潮濕陰冷和噪聲問題(如圖3所示)。由此可以看出,鞍山居民對于地下空間所具有的固有缺陷是具備一定的容忍度的。比如閉塞壓抑和潮濕陰冷并沒有位居問題的榜首。同時也可看出鞍山市地下公共空間的環境品質,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為“光線不足”和“空氣污濁”完全可以通過整改照明系統和通風系統進行彌補和改進。
在此次調研中,當問到“你覺得這個地下公共空間怎樣改一改會更好?”在被訪者中,有55%左右的居民,愿意手寫或口述由助研人員手寫回答這個問題。答案主要集中在最難以忍受的問題的解決上以及增加休閑座椅、垃圾桶和衛生管理上。由圖4可以看出,景子街下沉餐廳的光線問題最為突出,其次便是火車站地下出口愛迷路問題和景子街接隆道空氣污濁問題。在加強衛生管理建議方面,五個地點均有人提出建議,在增設休閑座椅和垃圾桶方面火車站地下出口無人提出,其他地點均有人提及。


1)地上使用功能與地下使用功能的一體化設計。
在使用功能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活動地點時,地下公共空間由于其自身的劣勢基本無人光顧。但作為地上空間的拓展與補充的角色出現時,人們傾向于更加贊同地下空間的出現,尤其是在完善城市地上地下綜合交通系統時,這種傾向更加明顯。
在經過實測調查與親身體驗后,我們發現城市地下交通系統,在惡劣天氣(如炎熱、寒冷、雨、雪)人們使用頻率更高,地下空間的純人工環境有效的回避了外界自然的變化天氣給人們帶來的不便,使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舒適。在基于這個目的進行設計的時候,建筑師應該注意地上建筑空間與地下建筑空間的無縫連接,如果此部分處理不好,使用效果和給居民帶來的便利程度將大打折扣。在處理地上與地下使用空間連接問題時,設計師除了要考慮來自地面的人群外也要考慮來自地下的人群,處理好建筑入口處的流線關系。
2)地下與地面空間識別性的一體化設計。
地面空間由于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多種多樣而具有相對良好的可識別性,而地下空間這種多樣性就差很多,如果不進行人為塑造的話也許會處處相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有很多地下公共空間使用者都聲稱在地下空間迷路過。毫無疑問,這種難識別性是地下空間使用不便的不可回避的問題之一。目前已經有很多設計師和學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通過觀察和訪談,我們發現人們在地面上識別空間時,不僅使用了路牌、方向標等語言符號提醒,還使用了標志物識別和距離感等因素。因此,在地下空間識別性設計時采用與地面同步的一體化方法更加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具體來說在進行路線提醒時,除了進行語言符號(如街、路或南北西東)外,適當增加標志性建筑物或自然景物的圖像符號提醒,而不是僅僅提示安全出口的地上位置。
3)地上與地下空間公共設施的一體化設計。
在進行城市居民問卷與訪談調研過程中,很多被訪者提出了希望在地下空間增加休息設施,這一部分在問卷中是讓被訪者手寫的而不是選擇的,由此可見居民對此需求的迫切程度。地下空間由于它的“室內感”使人們對于駐足休息的需求遠遠大于地面空間。由此出發,利用地下公共空間環境相對比較穩定的特點,將地上與地下空間使用者的駐足、整理(盥洗)和等待等使用需求設于地下,不僅滿足了市民對于地下空間的使用需求,也避免了地上空間的浪費。將市民出行服務設施設于地下對于城市整體形象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好處。
[1] 李金濤,劉圓圓,汪 江.嚴寒地區城市地下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22):3-4.
[2] 伏全皓,劉圓圓.談在城市地下空間推廣廣場舞的可行性[J].山西建筑,2016,42(19):42-43.
[3] 趙景偉.緊湊城市形態下地上地下空間整合原則初探[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2(18):32.
[4] 鄭懷德.從人性化視角看城市地下空間——以廣州地下商城為例[J].華中建筑,2012,30(2):76.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Liu Yuanyuan Zhuang Jinxun Wang 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 Anshan 114051, China)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n Anshan after using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people’s subjective attitude, activity frequency, the most aversion situation and resident handwritten recommendation four aspects,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ity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and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design idea of city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conducive to enhance the city overall imag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integrated design, subjective attitude, activity frequency
1009-6825(2017)12-0006-03
2017-02-18★: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軟科學項目“寒地城市地下綜合體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013-K3-2);遼寧科技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項目“嚴寒地區城市地下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研究”
劉圓圓(1978- ),女,碩士,副教授; 莊金迅(1973- ),男,碩士,副教授; 汪 江(1980- ),男,碩士,講師
TU984.1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