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琪,倪默璘,魏久焮,寧 強
(1.大連民族大學 建筑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2.北京工業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 100124;3.大連民大飛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605)
少數民族傳統街區改造研究
——以銅仁市木黃鎮老街區整備項目為例
倪 琪1,倪默璘2,魏久焮1,寧 強3
(1.大連民族大學 建筑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2.北京工業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 100124;3.大連民大飛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605)
在對銅仁市木黃鎮土家族、苗族民族特色街區的整備改造案例解說的基礎上,總結了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村鎮保護、再生的建設原則和方法。論述了少數民族傳統街區整備規劃的基本依據是對城市歷史形態調研、數據信息采集和分析。以定性、定量為依據的基礎上開展規劃改造實施計劃,從對非物質和物態兩個方面變遷的把握,才能有效地制定城鎮發展策略、建設標準和原則。同時,提出了保護民族傳統建筑文化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要解決保護、傳承與使用之間的相適性問題和解決方案。
民族城鎮;城市形態;歷史保護;街區整備
少數民族街區城市形態的形成與演化原由是多元的,這與其所處地域、社會屬性、歷史背景等多方面影響相關。城鎮特色的演繹與發展也不是孤立的,社會變革、產業進步、文化習俗的延演都是階段性的使城市形態發展變化的動因。所以城市形態所具有的印象也是城市多方面背景的顯現,建筑形態是人類生活歷史多方面元素的承載形式,建筑的意義最終總是存在于歷史和文化的關系中[1]。傳統街區之所以能夠發展至今,是有其必然和偶然因素存在的。在社會文明高度進步的今天,傳承和保護民族建筑文化與有效地改善住民的生活條件和地方產業變化、以及經濟結構升級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如何保證傳統城市形態和居住形式按其自身規律發展,使具有民族性、歷史性背景的傳統街區及民族建筑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的同時解決保護、傳承與使用之間的相適性問題,以及民族地區傳統村鎮的居住環境改善的問題,是未來我國村鎮建設,特別是民族地區老舊街區整備改造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在自律性基礎上形成的街區是自然發生和生長的,它的特殊性在于沒有遠瞻性的規劃。所以,“生活空間以自然演化并延續的狀態下,可以在生活空間的結構中尋找出其社會社會結構形成的原點”[2]。因此具有原生態意味的城鎮具有持續生命力。可以認為:遵循自然規律發展的城市形態是生態型的,是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共生的表現。保護生態是今后文明發展的關鍵詞,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傳統村鎮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遺存和人文生態資源迅速的發生改變,我們需要具備可行的策略來應對。對此在針對具有典型民族特征村鎮改造的時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則。
(1)考察少數民族村鎮所處區域的歷史和社會文化的特質,把握形成少數民族村寨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村寨的運營模式。
(2)了解具有典型少數民族特征的區域的地域發展史,調查形成少數民族村鎮社會構造和空間形態相關聯的社會組織形態,從社會學的角度理解村寨形成的內涵因素。
(3)通過對地理環境、物理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調查、分析、解讀來把握少數民族村鎮的環境特性及相互之間的關聯性。
(4)對住民的生活與生活空間的對應性進行考察,確定使之傳統村落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因。
(5)對現地開展形態學數據采集,對特有的建筑形象,建造的技術措施等開展定性、定量的分析,開展項目對象的營建歷史、建造技術、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的數據采集,技術措施演化的性量數據采集,建筑材料的分析數據采集,建筑形式的測繪數據采集。
(6)提取少數民族村鎮建筑及村鎮形態的特殊形式語言及構成特質。匯總其形態特征形成的要因。
(7)對對象進行保護性規劃、整理、改善,形成具有完整生活狀態的傳統村鎮。結合非物質文化和民俗開發其建筑文化經濟潛質,使其具有自律性發展的能力。
2.1 項目概述
本項目位于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木黃鎮,是與銅仁市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委員會合作進行的,為民族特色鎮老街區改造項目。木黃鎮是苗族、土家族集居地,鎮區人口12 080人。(2012年)主要依托梵凈山旅游景區、風景名勝區和歷史文化名鎮等資源。本項目為著力打造旅游景觀型和民族特色產業型示范鎮工程的組成部分。在現有城市形態的基礎上通過對具有傳統城市形態和民居形態特征建筑的保護、改造、利用、整改和對已經業已形成的近現代街道形態的全方位整備、整改、使得城鎮能夠得到具有特質的城市形象,突出自身的城市建筑文化特殊性,塑造與民族特色城鎮相符的城市形象,成為發掘地方旅游經濟產業鏈的主要環節。
2.2 設計范圍及內容
本設計涉及范圍為以鎮政府周邊三條街道為主要節點的約4萬平方米區域,該區域現為鎮中主要商業街區,已經形成濃厚的商業氛圍和良好的業態現狀。同時還保留部分具有地方民族特征的建筑群組沒有遭到破壞。首先通過對街區形態的評估,對沒有破拆的老建筑加以保護和挖潛,形成特色建筑文化環境體驗旅游區段。其次對主要商業街區沿街建筑在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改造整備措施。本項目是在上述內容基礎上的街區空間環境整備設計、街區立面改造設計、傳統民居組團的保護改造設計、整體景觀環境改造設計、空中步道系統改造設計,是對現狀城市系統的二次深化設計。整備部分經濟技術指標見表1。

表1 整備部分經濟技術指標
2.3 該項目的設計原則
在現狀的基礎上打造全方位的步行街系統,主要由三部分整備組成:整體規劃及基礎設施整備、建筑形態整備、街區環境整備。
2.3.1 整體規劃整備
(1)對業已形成的街區形態和建筑形態不做結構上的更改,延續其發展的自律性,但是建議通過政府行政管理手段整合業態的合理分布。
(2)整備城鎮老街的城市結構系統,強化本區域的區段性質。
(3)對本區段擬建新建建筑提出建設原則,擬建新建建筑需經過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統一認定,以本規劃為原則設計建筑形象,特別是以不破壞整體建筑形象為依據。對建筑的裝飾構件提供統一要求。
2.3.2 建筑形態整備
(1)統一規劃商業街面的建筑形象,適當的增加具有城市典型特征的節點、構筑物、標志性建筑的分布,控制廣告招牌攤位臨時建筑等的私拉亂建。設計提出控制性的街道尺度和人流范圍,形成本鎮市民生活和旅游設施共享的空間環境。
(2)保護還沒有破拆的傳統建筑群組,對其進行評估后注入合適的業態,提供如:民宿、民族特色餐飲、民族民俗生活體驗、老街旅游項目等特色環境,擴大本城市的形象特質如圖1。在此基礎上發揮傳統建筑文化形象所帶來的經濟價值。


圖1 對選定老舊區域進行的整改
(3)擴大城市空間體驗渠道,改造現已形成的屋面空間利用系統,增加局部空間經濟價值如圖2。

圖2 屋面步行系統的改造
(4)創造完整的步行街管理系統,通過合理的規劃,強制性的形成步行街道。
(5)增加城市智能化管理設施,對該區段全方位覆蓋智能化安防、監控。商業門店進出貨物機動車交通采用時段式自動隔離樁限制通行。旅游車輛提供集中停車位。分解人流與車流的交叉狀況。
2.3.2 環境整備
(1)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合理引入水系,形成與老街到并行的水系景觀。
(2)對城市綜合布線全面整合,在期逐步的引入地下管溝,整理豎向設計,對污水、雨水排放綜合整改。生活垃圾統一排放。
(3)統一夜間光環境,景觀照明需經城市管理部門限制管理
(4)綠化在規劃的范圍內進行,不得任意街面改造同時預留地下管溝,整改暴露管線、消除城市危機隱患。對業已形成的路面管線分期分段逐步移到管溝內,最大限度的保護現有植物植被。
在本項目的設計過程中,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的貫徹尊重城市傳統。和建設現代生活的“適居性”環境。基于歷史原因,業已形成規模的老舊街區積淀著城市文明,代表著城市發展的時代特征和時代認知。但對于今天社會生活的形式要求來說無疑是落后的。傳統的城鎮形態已經遠不能夠適應今天和未來住民的生活方式,造成原生態的傳統村鎮在快速消失,特別是地處偏遠和山區的村鎮缺乏正確和科學的觀念與長遠規劃,在經濟發展訴求的過程中,蔓延了對業已存在的傳統街區進行粗暴的城市化改造,表現了對歷史形態的無視。通過本文事例和個案,提出對具有民族文化遺存價值的老舊街區的整備改造的認識與實踐以及原則與策略供學界討論。
通過木黃鎮的事例揭示了少數民族城鎮整備改造過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和規劃設計過程中對多種因素的綜合思考和實踐。探討了在今天的視角下具有民族傳統意味的歷史街區在保護、發展中規劃設計者需要面對的問題和整備改造的設計方法,匯總起來可以得到工作方法上的原則和程序如圖3,工作模式如圖4。典型民族特色村寨整備對象選擇原則=民族建筑形態遺存+生活形態完整+村鎮歷史、文化、風俗明確。

圖3 工作程序示例

圖4 工作模式圖
[1] 斯皮羅·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M].單皓,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 倪琪,王玉.中國徽州地區傳統村落空間結構的演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王楠楠)
Study on the Renovation of Minority′s Traditional Blocks——A Case of Old Block Renovation Project of Muhuang Town, Tongren
NI Qi1, NI Mo-lin2, WEI Jiu-xin1, NING Qiang3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3.Dalian MDFH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Dalian Liaoing 116605, China)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reorganization and outfit case of Tujia and Miao characteristic blocks in Muhuang Town, Tongren Cit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in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block reorganization and outfit planning is to investigate the urban historical form and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planning and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is developed.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can b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hanges of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prot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mong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usage.
national town; urban form; history protection; blocks reorganization
倪琪(1963-),男,北京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學專業教學研究。
2096-1383(2017)03-0240-04
TU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