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鐘瑜
海南發展海洋經濟潛力無限
——訪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王克強
文|本刊記者 鐘瑜

王克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財經大學講席教授、資源環境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級高校智庫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主要從事國民經濟學、資源經濟與管理、區域經濟、“三農問題”、城鎮化、公共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3 月的海南,陽光明媚、綠草如茵、氣候宜人,正是敞開懷抱、喜迎八方賓客的好時節。一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如期而至,中外名人賢士匯聚于此,議經濟、談發展、促合作、求共贏,思想薈萃、智慧激揚。
今年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期間,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經濟分論壇”上,《全球島嶼經濟體發展報告(2016年度)》作為研究成果進行首發。《全球島嶼經濟體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課題組負責人,上海財經大學王克強教授就海南如何發展島嶼經濟,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分布著10萬多座島嶼,就像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璀璨明珠,點連著線,線串成鏈。島嶼是大自然給予的神奇禮物,總面積超過97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總面積的1/15,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獨立的地理單元。隨著海洋在國家經濟社會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發展島嶼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說到島嶼經濟,很多人仍持有傳統印象:島嶼都比較落后、島嶼發展不了工業、島嶼只能搞旅游……“在海洋資源發展前景逐漸被看好的當下,其實,島嶼經濟大有可為。”王克強對記者說,《報告》由海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聯合上海財經大學專家團隊歷時一年編寫而成。
《報告》從學術和政策的雙重視角,通過大量基礎數據系統分析全球島嶼經濟體發展形勢和走向,聚集島嶼經濟發展面臨的共性和熱點問題,提煉島嶼經濟體代表型發展模式,為島嶼經濟體提供了互學互鑒的公共產品。《報告》還闡明了“一帶一路”框架下島嶼經濟體發展機遇、合作前景,并對島嶼經濟體參與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展情況進行盤點,既能給海南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有益經驗,還能對未來國家海洋戰略的推行提供借鑒。
《報告》指出,傳統產業的升級理論并不適用于島嶼經濟體,很多島嶼跳過了工業化過程。工業發展薄弱,幾乎是所有島嶼經濟體國家(海島)都面臨的發展瓶頸,探索一條跨越第二產業,融合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發展的新路徑,是國際學者要共同研究的課題。以海南為例,王克強為這條新路徑的發展給出了兩個關鍵詞:海洋、旅游。
海南管轄著200萬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是我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海洋資源豐富,但海洋領域的開發卻略顯不足。“現在海洋經濟基礎薄弱,換句話說,就是未來的潛力無限。”王克強說,海洋經濟勢必成為未來我國的主導產業,海南又是一個海洋大省,海南或將成為我國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海洋經濟要如何挖掘?王克強認為重點在南海。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加大南海資源環境的保護和海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服務工作。實施海洋防災減災工程,加強海洋觀測、預報預警、防災減災、海上救援、海洋生態環保等服務保障設施建設,加快建立完善海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二要加強與南海各沿線國家在海洋旅游、海洋漁業等方面的合作,推動構建“泛南海經濟合作圈”。推進南海資源開發服務保障基地、海上救援基地建設,啟動三沙腹地建設;實施港口資源整合,加快中心漁港、一級漁港、游艇碼頭和漁業風情小鎮、美麗漁村建設。三要加快推進“智慧海洋”建設。促進科研機構和人才交往,加強技術研發,推動海洋科技成果的孵化、轉化和共享運用,為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提供科技支撐。
這是王克強第二次來到海南。十年前的第一次訪瓊,海南給他的印象是荒涼,而經由十年的滄桑巨變,他對海南的印象完全改觀,春風拂綠南海之濱,高樓林立、蒼綠如海、生機盎然……“大自然給予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是海南島嶼經濟發展的出路。”王克強說,生態環境是旅游發展的生命線,綠色發展應滲透到海南發展的各個領域,綠色環境是生產力,保護好環境實際上就是保護了海南的生產力。
借東風之力,恰揚帆啟航。海南作為一個次級島嶼經濟體,獨立性差、產業結構單一,自身的發展要融入國內國際經濟大循環中才能獲取本身發展需要的資源,才能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去。“島嶼經濟的發展要以對外開放作為前提。”王克強說,海南對外開放需要借助三股力量——
第一股力量:利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海南作為連接亞太地區與世界最主要的海上運輸通道之一,每年經過南海海域的船舶就多達10萬艘,中國3/4的外貿出口貨物、全球1/3的國際貿易都要通過南海航線,這就決定了海南可以利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契機,把一個更加開放、處處充滿商機的海南,全方位呈現在世人面前。
第二股力量: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這個“快”更應該體現在加快金融開放的探索步伐:完善地方金融組織體系,創新金融服務體系,例如對“資金限額兌換”“離岸金融”等領域的金融改革創新要進行探索,形成資金洼地。
第三股力量:借助博鰲亞洲論壇對外開放的窗口。博鰲亞洲論壇為海南打造了一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高端平臺,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聲音互通等六通,使海南以良好的形象面向世界,加強國際聯系,吸引大量外商投資,讓海南的旅游業更加興旺,會展業更具活力,知名度大大提高,影響力逐步擴大。
規劃再好,沒有能工巧匠助以一臂之力,終究是紙上談兵。島嶼經濟體發展的短板之處便是,教育資源匱乏,高端人才緊缺。人才何其鮮,求一於百千。海洋開發需要人才,海南的發展更亟需人才。王克強向記者分析道,縱觀全球島嶼經濟體,發展最快速的都是教育非常發達的地方,比如,日本、英國、新加坡等島國,還有美國的夏威夷島。“海南發展島嶼經濟,關鍵在于加大對教育力度的投入,既引進人才,又培養人才。”王克強說,引進人才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核心還是加強人才教育的“自我造血”功能。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當我們認定島嶼交通落后,海南已經建成了全球第一個環島高速鐵路;當我們言創新必言硅谷,馬來西亞檳城已在高新技術領域嶄露頭角;當許多島嶼還在猶豫開放的利弊,斯里蘭卡已經在新海上絲綢之路上揚帆起航……島嶼的世界千變萬化,正在顛覆我們固有認知,為世界創造更多的不可能。
本文責編/鐘瑜 郵箱/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