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任廷會
大扶貧:啃下硬骨頭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任廷會
擺脫無奈困境,撕掉貧困標簽,貼上靚麗名片,貴州有信心,有底氣!
在4月16日開幕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陳敏爾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的奮斗目標: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
過去五年,貴州全省干部群眾同心協力,向貧困發起“總攻”,五年減少貧困人口776.8萬人。但仍有372.2萬農村貧困人口尚未脫貧,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
黨代會期間,代表們聚焦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發展路徑”“脫貧經驗”“精準施策”“政策兜底”成為熱議話題。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
陳敏爾在報告中強調,要精準推進產業扶貧,扎實推進“五個一批”工程。要全面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總結推廣“塘約經驗”,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典型,用好經驗提振貧困群眾的精氣神。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2014年,六盤水提出并踐行的農村“三變”改革,以產業為平臺、以股權為紐帶,集聚了群眾智慧。
“三變”帶來好生活,省黨代會代表、盤州市巖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巖博村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不通路、不通電、不通自來水,從窮到富,得益于資金、產業、勞動力的推動。“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推廣‘三變’改革經驗,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不讓一個群眾在同步全面小康的進程中掉隊。”
好經驗重在推廣落實。省黨代會代表、六盤水市委書記周榮說:“深化拓展‘三變’改革,特別要注重體制機制、風險防范等方面的創新,才能更好推廣改革經驗。”
“三變”成為農民脫貧致富新路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制度創新。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推廣“三變”改革經驗。
2014年,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被一場洪水洗劫后更加貧困。痛定思變,村支“兩委”以“三權”促“三變”改革為抓手,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改革推動、合股聯營、村民自治”的脫貧攻堅“塘約道路”。
從土地承包到成立“金土地合作社”,從村民到股民,“村社合一、合股聯營”的發展模式是塘約村蝶變的關鍵。
辦好民生實事,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省黨代會代表、安順市委副書記、市長陳訓華表示:“推廣運用‘塘約經驗’,要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精準選擇產業扶貧路徑,需要不斷總結典型經驗,運用正面激勵機制,完善扶貧攻堅的長效機制。”省黨代會代表、省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李建接受采訪時說。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要處理好“輸血”與“造血”、脫貧與致富等多重關系,關鍵在于如何精準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易地扶貧搬遷等攻堅任務。
易地扶貧搬遷是推進“五個一批”工程的重中之重,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的重要途徑。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著重解決搬遷對象、安置地點、規劃設計、工程建設、資金管理五大關鍵環節。
著眼精準解決“搬出來以后怎么辦”的問題,陳敏爾在報告中指出,要充分運用易地扶貧搬遷“五個三”改革配套經驗,盤活搬出地資源要素。
為有效解決搬遷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惠水縣創新推出“五個三”改革配套措施:盤活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地”,統籌就業、就學和就醫“三就”,銜接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三保”,建好搬入地集體經營場所、小型農耕場所、公共服務場所“三所”,創新集體經營、社區管理服務、群眾動員組織“三制”。
“就業、就學、就醫是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幫助群眾解決長遠生計,是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省黨代會代表、惠水縣委書記萬慶華說,要讓搬遷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幫,感受到黨的溫暖。
為加快極貧鄉(鎮)的脫貧攻堅步伐,貴州省出資173億元資金重點投入交通、水利、農村環境整治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
“問需式扶貧”讓老百姓“服氣”。省黨代會代表、威寧自治縣副縣長、石門鄉黨委書記馬仲華說,“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們帶來了擺脫貧困的希望,我們有信心決勝石門鄉的脫貧攻堅。”
要讓搬出來的群眾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就必須把發展生產作為主攻方向。只有全力做好產業扶貧這篇大文章,才能增強搬遷群眾的“造血功能”,才能徹底拔掉窮根。

貴州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幫助農民走出大山。圖為恒大集團援建的大方縣三元鄉幸福五村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恒大集團供圖)
“務求脫貧攻堅實效”“確保貧困縣全部摘帽,決不讓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脫貧“軍令”字字鏗鏘。
推進大扶貧戰略,貴州不僅制定實施了“33668”扶貧攻堅行動計劃、《貴州省大扶貧條例》,還出臺了《關于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及10個配套文件,從扶持生產和就業等10個方面初步構建了精準扶貧政策體系。
好政策要有好落實。
“關鍵是抓落實見成效。”省黨代會代表、務川自治縣委書記楊游明介紹,務川將繼續通過“農民夜校”、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等方式,把各項扶貧政策送進村、送到戶。
在扶貧開發過程中,貴州各級黨委和政府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干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推進扶貧政策精準落地。
貴州拔窮根,根本在交通和教育。交通解決現實民生,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必須依靠教育。
交通發展,省黨代會代表、省交通廳廳長王秉清深有感觸:“近年來,通過苦干實干,貴州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進入了‘高鐵時代’,民航事業飛出新高,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偏遠鄉村的路網建設。”
教育扶貧——貴州繼續壓縮黨政機關6%的行政經費用于教育精準扶貧,推進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援助計劃。
健康扶貧——貴州繼續落實健康扶貧政策,健全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扶助“四重醫療保障”體系,防止因病致貧。
“這幾年來,省委省政府聚合扶貧資源,鄉村醫療得到很大改善,希望未來鄉村醫療條件越來越好,群眾看病就醫越來越方便。”省黨代會代表、中國“最美鄉村醫生”鐘晶格外關注鄉村醫療扶貧。
聚合扶貧資源,還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貴州堅持自我發力與向外借力并舉,大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有機結合的大扶貧格局。
任重道遠,還須快馬揚鞭。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