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 恒
大生態:綠色升“顏值”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 恒
貴州人格外懂綠、小心護綠、利用好綠,凝聚共識推動綠色發展,奏響大生態時代的“貴州好聲音”。
完成退耕還林477.4萬畝,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6.6%;推出大生態產業工程包,創建一批綠色園區和綠色企業……五年來,從名揚天下的“山地公園省”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綠色早已成為多彩貴州“調色”中最重要的底色。
貴州知綠、護綠,更懂綠。4月16日,在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貴州正式將“大生態”列為繼大扶貧、大數據之后的第三大戰略行動。這是貴州踐行五大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也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新理念一系列戰略部署的重大決策。
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貴州堅定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做強大生態這塊“長板”,著力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厚植發展生態經濟優勢,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用切實有效的綠色化行動,再次奏響大生態時代的“貴州好聲音”,努力向中國乃至世界提交一份有份量的大生態建設“貴州范本”。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貴州,山川秀麗、空氣清新,物種豐富、氣候宜人,是天然的“大空調”“大氧吧”,也是一座生態寶庫。“貴州生態環境保持良好,但是十分脆弱,損害后非常難以修復和恢復,要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省委書記陳敏爾說。
作為中國首批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不斷深入推進綠色發展,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在體制機制健全、環保責任落實、環境質量改善等方面集中發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多彩貴州的主旋律。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堅持綠色富省、綠色惠民,全力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省黨代會代表、赤水市委書記況順航說,赤水以“生態立市”的理念,為生態劃定了自然資源利用、環境質量安全和生態保護的紅線,守護綠色赤水的發展。
多彩貴州拒絕污染,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貴州各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不斷完善主題功能區布局,筑牢生態屏障。
同時,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健全生態文明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堅盾”,形成助推綠色發展的制度“利器”。
“下一步,黔東南州將開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試點,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體系,推進碳排放交易試點,研究探索環境污染強制保險試點和水權交易試點。”對于黨代會報告提出的健全綠色發展市場規則和管控機制、加強綠色績效考核評價等,省黨代會代表、黔東南州委副書記、州長馮仕文表示,黔東南州已經有了初步的謀劃。
從“GDP掛帥”到“環保問政”,再到“綠色政績”,貴州在大生態建設頂層設計上步步緊逼,不斷調整與加壓,為大生態建設織起了嚴密保護的“籠子”,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
生態是底線和底色,也是機遇和紅利。貴州在發出大生態時代強音的同時,更以綠色化行動充實著大生態的內涵——推動生態要素向產業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資財富轉變,把“綠色+”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讓綠色紅利惠及人民。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為都勻茶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省黨代會代表、黔南州委常委、都勻市委書記吳丹表示,都勻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舉全市之力促進茶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資源利用率、延長產業鏈,推動茶旅融合,以“都勻毛尖”品牌引領黔茶出山。
依托生態優勢,貴州念好“山字經”、種出“搖錢樹”,濃墨生態底色、做優產業特色,走出了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經濟和生態“雙贏”之路,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貴州生態環境良好,特色農業資源豐富,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黨代會代表、省農工委書記、省農委主任袁家榆說,面對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今后五年將加大力度,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主線,發展壯大山地特色農業,讓貴州綠色農產品風行天下,把巍巍青山變成富民的“綠色銀行”。
既要生態美,又要百姓富。貴州“既立足生態抓生態,又跳出生態抓生態”,立足大生態探尋脫貧攻堅的出路,不僅筑牢綠色屏障、建設綠色家園,更注重發展綠色經濟,讓“好山好水”“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
“正是依托生態環境,頗洞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12690元。”省黨代會代表、三穗縣頗洞村村支書吳富才說,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態環境也保護得更好,將來還要力爭把頗洞村建設成為農文旅一體化發展的樣板。
如今,大生態基于環境友好的大
“百姓富則貴州富、生態美則貴州美。”對于畢節市織金縣文化館副研究員張琴來說,這句話正好說到了她的心坎上,綠色發展才是符合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的最佳選擇。
“生態環境對老百姓來說,是比衣食住行更高層次的追求。”五年來,貴州確確實實堅守住了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保證了青山綠水,老百姓在生態方面的獲得感比較直接,“生態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
“生態是貴州的發展的寶貝,長期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讓我感受到生態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省黨代會代表、黎平縣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王德美堅信,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才是貴州發展的正確道路。
“印江的稟賦在生態,機遇在生態,出路在生態。”省黨代會代表、印江自治縣委書記田艷說,只有用好綠色資源、加快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才能建成一個具有發展質量、生態含量的全面小康社會。
“保護生態環境,為貴州守住一個天藍水清地潔的好環境,企業責無旁貸。”說起生態環境的話題,省黨代會代表、貴州開磷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剛表示,開磷集團將逐年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投入,堅決不走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
毋庸置疑,大生態已經成為貴州一份久久為功、功德無量的大事業。辦好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深化生態文明對外交流合作;設立“貴州生態日”,廣泛開展綠色創建活動;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生態文明建設與堅持大生態理念的貴州故事越來越精彩。
如今,嘗到了甜頭的貴州人格外懂綠、小心護綠、利用好綠,凝聚共識推動綠色發展,不斷取得大生態建設新成效。(責任編輯/袁 燕)數據、大健康、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文化旅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貴州堅定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做強大生態這塊“長板”。圖為興義萬峰林。(貴州圖片庫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