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任廷會
老紅軍口述歷史重溫長征路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任廷會
開展尋訪慰問老紅軍、搶救征集“老紅軍口述歷史”工作,是一份搶救史料、保存記憶的沉甸甸責任和使命。

2016年,為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會同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老干局、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等12家單位,開展了尋訪慰問老紅軍、搶救征集“老紅軍口述歷史”工作。
1934年至193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先后轉戰貴州,據不完全統計,紅軍在貴州全省擴紅總數近2萬人。在此期間,不少紅軍戰士因負傷、生病等原因留在貴州,許多老紅軍在解放貴州和支援貴州建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讓歷史的參與者直接對話‘歷史’,既可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又可使歷史鮮活、生動,對于豐富歷史內容,弄清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做到資政育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辟F州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杜丹說,健在老紅軍的數量越來越少,他們是黨和國家的珍貴財富,開展搶救征集“老紅軍口述歷史”工作刻不容緩。
經過認真調研走訪、查閱大量檔案資料后,省委黨史研究室對省內、國內尚健在的貴州籍老紅軍進行了摸底排查,基本掌握了省內、國內尚健在的貴州籍老紅軍及在貴州省內工作和生活的老紅軍總數、所在地、健康狀況等基本情況,并明確本次尋訪的老紅軍為參加紅軍(含紅軍游擊隊)的貴州籍和最后工作關系在貴州的外省籍老紅軍。
根據省內外黨史辦、老干部局、民政部門和各級組織部等單位提供的信息,經過仔細核查,符合本次尋訪條件的老紅軍共有17人,年歲最高的已有102歲,最小的93歲。2016年5月26日,“貴州省搶救征集‘老紅軍口述歷史’工作”舉行出發儀式,隨后,工作組踏上了慰問和采訪報道老紅軍的行程。
2016年5月26日,尋訪組在黃平縣屯上村見到了已經99歲高齡的老紅軍馬崇德?!拔覀儞湓诎哆厹蠝侠镫[蔽,幸好沒被炸到。”回憶起湘江戰役,老人記憶猶新,馬崇德正是在這場戰役中被子彈打穿了腳背。因傷在黃平縣與部隊失去聯系,但他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紅軍戰士,帶領苗鄉人民群眾上演了“馬紅軍”的傳奇。2010年,以他為原型創作的電影《馬紅軍》搬上熒幕。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2016年5月28日,銅仁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干科病房里歌聲飛揚,93歲高齡的老紅軍黃健君哼著革命歌曲,雙手緩慢地劃著節拍?!拔以o白求恩做助手。”老人回憶起從放牛娃到紅軍戰士的革命歷程。在銅仁市印江自治縣,95歲高齡的老紅軍孟紹金卻喜歡靜靜地坐在門前,思緒隨著印江河流向沒有盡頭的遠方,錯過木黃會師的他至今仍感到深深的遺憾。

“艱苦奮斗的精神任何時候都不能丟。”2016年6月6日,在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已經102歲高齡、曾給遵義會議當警衛的老紅軍王道金有些激動。最令王道金難忘的是翻越夾金山,“四周不是雪崖就是雪壁,我們都穿著單衣,渾身哆嗦,牙齒不聽使喚,老是打顫。”王道金邊說邊比劃翻越夾金山的艱難?!凹t軍必須打下婁山關才能進入遵義……”老紅軍李光安詳地講述攻打婁山關的經過。
在成都市大邑縣建川博物館,有一片讓人震撼的中國老兵手印碑林,王志忠和何開欽兩個老紅軍的手印也在其中。“死,對我來說不算什么!”在貴州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王志忠,挺直枯瘦的身子端坐在輪椅中斬釘截鐵地說。老紅軍何開欽住在武侯祠邊,簡樸的房間里堆著很多報紙,他關心政策、關注時事,心系國家大事,心懷黎明百姓。在成都市鳳凰山空軍干休所,尋訪組探望了老紅軍文紹奎,他雖身居外地,卻始終心系家鄉,多次捐款支援家鄉建設。
“打日寇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事!”在畢節市黔西縣五里鄉雙塘社區一處幽靜的小院落里,老紅軍劉吉臣在百年老核桃樹下默然靜立,神情話語中自然流露著自己對紅色信念的堅守?!斑^草地時,我們吃的是草根和樹皮。”畢節市七星關區陰底鄉的老紅軍吳清?;貞浿姥┥竭^草地的艱辛。
“無論生死,都要在黨的旗幟下!”如今居住在安順市平壩區的老紅軍武海不愿意提起一個詞,那就是“大別山”,看著曾經親密無間的戰友一個個倒下,這在武海心中留下了一道疤,一個永遠不能愈合的傷口。
對于老紅軍鳳玉奎、安仲華、王紹清、張喜選來說,長征一直是他們腦海中的一段深刻記憶。當年他們用草鞋踩下的一串串腳印,早已刻入歷史的年輪,深埋在這些老人的記憶里。
“全心全意跟黨走!”這是居住在河南省南陽市的老紅軍王鎮宇發出的莊嚴承諾?!爸腥A兒女灑熱血,崢嶸歲月打江山?!边@是居住在福建省福州市的老紅軍王玉清為銘記長征所作的詩句。
在尋訪過程中,報道組還及時在貴州電視臺新聞頻道、《當代貴州》《晚晴》《貴州都市報》《貴州商報》《法制生活報》等媒體上播放和發表最新尋訪消息。
尋訪工作于2016年11月底結束,“我們擔當著一份搶救史料、保存記憶的沉甸甸責任和使命,跋山涉水,行程9000多公里,取得初步成果。”省委黨史研究室負責此次尋訪工作的文獻編輯處處長李朝貴說,尋訪工作能順利結束,得益于各地黨史部門、民政部門和老紅軍所屬單位的大力支持與配合。
通過此次尋訪,省委黨史研究室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慰問和采訪報道工作一結束,編輯出版組就立即著手《長征記憶——貴州省搶救征集“老紅軍口述歷史”實錄》一書(20萬字)的整理、編寫和出版等工作。同時還聯合貴州電視臺拍攝了9集《長征記憶——貴州省搶救征集“老紅軍口述歷史”系列專題片》。書籍和專題片記述了健在老紅軍的長征故事,為當前全省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素材。
為了加大紅色基因的傳承力度,省委黨史研究室把搶救征集“老紅軍口述歷史”活動成果納入“貴州省黨性教育叢書”,成為全省各級黨校、干部培訓學院的黨性教育精品讀物。
“這只是完成了階段性的工作,是傳承教育的開端,接下來,我們要充分運用尋訪成果,把紅色精神傳到千家萬戶,尤其要融入到廣大青少年的學習中?!倍诺ふf,當今社會多種價值觀并存,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革命傳統文化在承接性上出現了危機。因此,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重溫老一輩的紅色歲月,了解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使青少年學生接受更多的革命歷史知識、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勢在必行。
在深入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中,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余雄介紹:“我們將把尋訪的豐碩成果融入到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艱苦奮斗教育中去,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地加強紅色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保ㄘ熑尉庉?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