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6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在打一場爭奪東南亞的新戰役 中國在南海的建島活動引發媒體關注。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場正在上演的大得多的“戰役”的一個插曲。這并非兩軍對壘,而是中國逐漸把勢力范圍擴大進入東南亞。
這種影響,將令中國對地區國家可能采取的不利行動擁有否決權。他們會變得不太愿意接納來訪的美軍。美國會變得更難在那里活動,對地區施加軍事壓力的能力將減弱,并被逐步排擠出去。此外,確立中國勢力范圍將有助于防止地區國家充當“顏色革命”的導管。
目前中國正穩步構筑影響力,想把與其他地區國家的問題通過雙邊而非多邊途徑管控。這使北京有條件充分利用其巨大權力,把個別較小國家從潛在朋友中孤立出來。中國還使用戰略、全面伙伴關系等來進行強化,并與別國在廣泛戰線接觸,從而使他們的各種國內派系在支持中國時獲得支持——不支持中國時受到貶斥。“旗幟”緊跟“貿易”,目標是維持志同道合政府的權力。結果是逐漸改變東南亞的政治生態。泰國、柬埔寨和菲律賓政府顯然得到中國力挺。而且,中國經濟影響力增強已驅使地區媒體和學界避免批評北京。
如今,東南亞正逐步成為中國勢力范圍的一部分,由于特朗普政府的漠不關心,這個進程可能加速。隨著美國權力的退卻,中國可能迅速填補空缺。對澳大利亞來說,東南亞落入中國的勢力范圍將是戰略災難。澳將暴露和孤立于中國權力的周圍。
那澳大利亞該怎么做?有4種戰略選擇。首先,可采取針鋒相對的反制措施,通過在外交、經濟、軍事和政治上支持東盟國家來抗衡中國影響力。另一種選擇顯然是接受。可默認中國的影響力來換取好的經濟交易,盡管這可能對我們的政治造成損害。還可以走中間道路。去主動影響中國的勢力范圍,使其變得更適合我們——這樣做的前提是我們在北京有話語權和影響力。最后,可以躲起來。選擇視而不見,讓東南亞自己應對。澳可宣布中立,采取孤立主義立場。
對澳大利亞來說,抵制帶來的戰略傷害最小,但需付出巨大努力且成敗不定。南海爭端或許很抓眼球,但它只是一場規模大得多的角逐的一部分。▲
(作者彼得·雷頓,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