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學樹
1966年,我加入中國共產黨,那一年,我剛滿18歲。
1982年,我被選為大隊長、兩年后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隨后連任村支書、村黨總支書記、村黨委書記,在村“領頭人”的崗位上整整干了34年。
如今,我將近七十歲了,回首往事很是感慨:當初入黨是因為那個年代的黨員樣樣走在前頭,處處受人尊敬,就連談婚論嫁都被人高看一眼。自己加入黨組織,也是希望能夠為村里的父老鄉親多干點實事,享受被尊重的快樂。記得剛入黨那幾年,盡管自己經濟窘迫,但還是力所能及幫助更困難的村民。家里賣了年豬后手里有點余錢,總會偷偷在五保戶陳婆婆的飯桌上放幾塊錢,那年頭時興學雷鋒做好事不留名,老人全村打聽但直到去世都不知道這錢是誰給的。
1982年,我當上了當時雙流縣通江鄉七大隊的大隊長,挑起了讓上千村民吃飽飯的重擔。當時,正好趕上推廣雜交水稻,我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提高產量增加村民收入的好機會,于是反復召開社員大會宣傳動員,又挨家逐戶做工作,說服全大隊的人都種上了雜交水稻。當年秋天,水稻畝產量從上一年的600來斤猛增到1000多斤。全村解決了吃飯問題,長輩們都沖我直豎大拇指:“還是年輕人行!”好多社員表示:“往后你甩開膀子帶領大家干,遇到麻煩我們給你扎起!”
這件事讓我體會到:黨員干部無論干什么工作,只要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著想,就一定會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后來,我們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陸續辦起了鑄造廠、豬鬃廠等幾個集體企業,所得的收益大都用在了修橋改渠、補助村民以及救濟五保戶、特困戶等公益事業上,村民對此相當滿意。
從1998年開始,我們在全省農村率先嘗試用集體資金給老年村民發放養老補貼金。那時集體積累少、家底薄,只能給村里60歲和55歲以上的男女村民每月發10元錢。但就是這樣低的標準,也讓老人們感到了莫大的幸福,有些老人領錢時激動得熱淚長淌:“我們農民從古至今只有交皇糧國稅的份兒,哪想到還有領養老金的福氣,也只有共產黨才對老百姓這樣好哦。”
老人們流下了幸福的熱淚,我也流下了被信任的喜淚:中國農民多樸實啊,你對他們好,他們會感恩一輩子。共產黨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啊。從此,我和村“兩委”一班人樹立了明確的目標:全力以赴搞好集體經濟,讓全村老百姓持久享受改革發展的紅利。
一晃近20年過去了,我們說到也做到了,如今陸壩村民享受的紅利越來越多:老人生活補貼從每月10元遞增到340—400元,村委會堅持給每月過生日的老人集體祝壽,年年重陽節舉辦“九九夕陽紅宴”;在全省開創了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全免費的先河,對適齡學生上學的所有費用實報實銷,并對考取大學本科的學生一次性獎勵4000元;從2007年開始,又對全體村民實行“糧油全供給制”,每位村民每月可領大米20斤、菜油每年20斤……如今,村里每年用于村民的開支達600多萬元,“陸壩待遇”給全體陸壩人帶來了實惠。
如今,年近七旬的我從陸壩社區黨委書記任上退了下來。然而,作為一名有半個世紀黨齡的老黨員,思想上永遠不能松懈退休。何況全體村民推舉我出任村集體企業——四川陸霸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為了這份沉甸甸的信任,我也必須永葆初心,繼續奮斗,將集體資產不斷做大做強并辦成“百年老店”,成為確保全體陸壩人實現中國夢,過上好日子的“聚寶盆”和“搖錢樹”。(作者系成都市第十五、十六屆人大代表)(供圖/陸壩社區)(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