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歲的我到馬邊彝族自治縣大竹堡鄉白巖灣村全脫產駐村幫扶。在這之前我沒有來過彝區,也沒有在農村生活過。為了融入這個純彝族聚居村,我決定“一定要做個真正的彝族小伙兒”。
首先,我請村支書阿巫佐石給我取一個彝族名字:阿巫彝布。“彝布”在彝語里有幸福圓滿、富裕小康的美好寓意,他希望我能把年輕人的朝氣和創新精神帶給這個村,帶給村里的人,讓他們過上彝布一樣的生活。“彝布書記”“彝布哥哥”, 我很喜歡村里人這樣叫我,這代表他們已經把我當作了“自己人”。
在扶貧工作一線,個別貧困戶有“等靠要”的思想,為了打破這個局面,我們在幫扶村探索開展“扶貧七色卡”和“扶貧工分”活動,推出熱心發展、勞動素質、產業進步、環境衛生、教育投入、主動作為及特殊貢獻方面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卡”;成立考評組,根據貧困戶在不同方面的努力授予他們相應顏色的卡片,并根據評分標準給予對應的“扶貧工分”,定期統計工分進行公示,排名靠前的優先進行產業項目幫扶。讓他們從“等靠要”變為“思謀干”。
扶貧先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要從下一代做起。于是,我每月在學校開辦第一書記啟智課堂。給孩子們講大山外面的世界和彝族文化故事,用畫筆描繪自己的理想。市城管局的黨員、團員們也一對一地給小朋友們寫信、送小禮物,鼓勵他們學好知識,改變命運。我至今都記得孩子們收到禮物和信件時開心的模樣。
令人欣慰的是,村里年輕一代也格外努力,現在有7名在讀大學、職高的學生。其中有一個叫啥媽阿曲的女孩就讀于樂山衛校,我問她畢業后是否愿意回村,她說:“彝布哥哥,城市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鄉,我有一個夢想,希望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能富裕起來,希望村里的鄉親和后代不要再掙扎在貧困線上。”我告訴阿曲,這也是我的夢想,我的彝布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