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汀
德國:社會認同激勵工匠精神傳承
對德國企業有些許了解的都知道,“物美價廉”同德式工匠精神完全背道而馳。位于德國曼海姆的歐洲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家博飛曾在采訪中告訴記者說,德國企業瞄準的永遠是產業最尖端,不惜代價制造出質量最高的產品是許多德國企業矢志不渝奉行的準則。因此,高質量是德式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質之一。
而工匠精神得以傳承的重要因素就是恒心。筆者一名朋友參觀過德國知名鋼筆生產商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有經驗的師傅不斷拿鋼筆筆尖在紙上來回劃來劃去,耳朵仔細聽筆尖和紙摩擦的聲音,以此來判斷筆尖是否是合格產品。朋友笑稱,難以想象一個人成年累月就負責做這么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
在德國,百年老店并不鮮見。博飛介紹說,許多德國企業往往是認準了一個行業的縫隙市場,不斷積累技術,成為行業領先者,再不斷投入擴大領先優勢。專注確保專業,使得德國家族企業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不會因為一段時期內的不景氣而放棄或者改變方向。
德國社會對工匠精神的認同和尊重也是工匠精神得以流傳的一個原因。如今,擁有一技之長的工科生在就業市場上依然是最搶手的人才。筆者在參觀斯圖加特附近的戴姆勒工廠時,廠方自豪地向參觀者介紹正在生產線上工作的一名老工人,說他已經為公司工作了40年,甚至有不少祖孫三代都在同一個廠里工作的情況。企業看中員工的技術,員工以為企業效力為榮。企業同員工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珍惜在不少德國企業都能感受到。比如,德國博世集團將在公司工作的人都稱為“伙伴”(associate),而不是員工、雇員或者工人。
社會的認同也使得工匠精神在德國絕不僅僅局限于“工匠”之中,而是早就融入了普通德國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德國人在一個活動現場要臨時為攝像機牽一根纜線,線上一定會用膠布貼得平平整整,完事馬上麻利地處理好,恢復原樣。
一般理解,所謂的“工匠精神”包含嚴謹、專注、專業、長期堅持和精益求精等關鍵詞。在不少人眼中,德國企業是這種精神的完美演繹者。
也正是因為德國企業這種執著于工匠精神的做法,讓他們太注重于產品質量,而忽略了性價比和用戶需求,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導致不少企業走向窮途末路。不過,德國企業追求工匠精神之極致和純粹也由此可見一斑。
意大利:追求完美成為企業文化
把產品和顧客視為生命,摒棄工業化的簡單復制,尊崇個體的審美情趣,通過工匠的手與心體現對人和物的高度尊重——這正是意大利匠心精神的精髓,是意大利許多高品質產品得以傳承百年、聞名全球的原因。
作為世界上工匠最多的國家,意大利的諸多行業譽滿世界,如“奢侈品”“高端餐具”“豪華游艇”“超級跑車”……這些離不開意大利人對自己產品的精雕細琢及對精益求精理念的追求。換言之,這是對極致的工匠精神的追求。在單一產品上,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高昂的成本,以求創造出接近藝術品的工業產品。
但這些產業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是小批量制作,十分強調“純手工打造”,對工人的技能要求非常高。
而這些介于普通工人和藝術家之間的勞動者被稱為“工匠”,他們對自身的工作極為認同,甚至一個家族好幾代人都是工匠,同時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也正是如此,工匠非常重視技能的傳承和產品細節的琢磨,造就了意大利獨特的工業強國地位。
即便在如今的工業時代,意大利大品牌產品的制作上也都滲透著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因為自始至終的高品質產品是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這一點在記者參觀有90年歷史的意大利“國寶級”面料品牌諾悠翩雅的紡織車間時深有體會。
諾悠翩雅的主打面料是高端羊毛羊絨,這部分生產車間位于這家企業的發源地:阿爾卑斯山腳下小鎮瓦爾塞西亞。在工廠附近,可以看到早年使用、現已廢棄的數間老廠房,新的廠房就在附近。
企業繼承人之一、副總裁皮埃爾·路易吉·洛羅·皮亞納告訴記者,瓦爾塞西亞是個古老的小鎮,廠址就在居住區附近,如果直接建立現代化廠房與周圍環境不協調,會破壞居住區原有的自然環境,因此廠房都選在山谷低洼處,周圍種植高大樹木遮擋。
在存放羊毛羊絨原材料的倉庫和梳毛車間,記者最大的印象就是干凈,難以想象這是一個年產量為500萬米的毛紡車間:倉庫里的原料按照不同品種分別包成1立方米大小的包裹,整齊地放在儲藏架上,梳毛機器用玻璃門包圍,地面沒有一點毛絮,空氣中也沒有令人不舒服的雜質或氣味。
皮埃爾介紹說,車間干凈一方面是為保障工人身體健康,一方面也為保證產品的純凈。由于小山羊絨、駱馬毛、超細羊毛等原料產量稀少且較為珍貴,加工過程中如果空氣質量差,會直接影響產品的純凈度,無法使珍貴原料發揮出最佳效果。
從工廠的污水處理車間也可以看出這家企業追求完美的態度。皮埃爾·路易吉說,這里之所以誕生眾多毛紡廠,原因之一是附近的賽西亞河河水清透,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原料的純凈,因此諾悠翩雅為保護這條“母親河”,主動升級污水處理設備,處理后的污水水質遠高于當地政府規定的排放標準。
高品質毛料主要好在纖維細、面料有光澤和面料支數高等方面,諾悠翩雅無論是從原材料還是工藝都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皮埃爾說,中國人學習別人工藝的時候往往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然而在生產方面,需要用心做好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如果只是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就無法真正提高質量。按照皮埃爾的經驗,要真正提高質量,除了采取最先進、最適合自身產品特點的技術設備外,對每個環節的質量控制尤為關鍵。
日本:無孔不入培育匠人意識
日本產品最足以為外人稱贊的還是其獨具“匠心”。記者曾參觀過多家日本的制造工廠,對日本工人認真、細致的“匠人精神”深有感觸。
日本人將技術、手藝出眾的人稱為“匠人”,并加以尊重。在日本,《文化財產保護法》將工藝技術作為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傳人受到社會各界尊重,尤其是其中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俗稱“人間國寶”)更是頗受尊崇。
日本政府為了保護重要無形文化財產,對“人間國寶”每年提供200萬日元(100日元約合人民幣5.76元)的特別扶助金。
不過,“匠人”能傳承下去,只有這些還不夠。日本的學前和學校教育體系,會無孔不入地植入這種“匠人意識”,從小培養孩子鉆研技術的興趣。
民間手工藝必須經過長期培訓才能出師,而且民間手工藝品的制作異常繁瑣。由于原料并不便宜,所以利潤也并不豐厚。如漆器表面鑲嵌的貝殼和象牙雕刻,所用原料都非常昂貴,算上原料和成本,幾乎沒有利潤可言,完全是出于工匠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和希望將技術傳下去的愿望。
記者此前曾參觀致力于傳承傳統工藝的京都傳統工藝大學校,眾多喜愛傳統工藝的年輕人在這里刻苦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都能制造出精良的陶器、木雕、銅雕等工藝品。年輕人能耐得住性子在這里學習,完全是出于對傳統工藝的喜愛,也可以看出匠人精神不乏傳人。
一些日本企業界人士指出,日本產品精益求精很大程度是由于市場競爭的激烈,在競爭的環境下,只能以質取勝,強迫自己不得不生產更精良的產品。自然,這也就需要培育出手藝精湛的藍領工人。
在日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收入差別不大,藍領工人也是很體面的工作,藍領工人的薪資水平在全世界都處于較高的水平。一個高級技術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撐起全家的開銷。有這樣堅實的物質基礎做后盾,技術工人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當中,從而不斷開發出新的技術和產品來。
由政府主導的科技研發,在數量上僅占日本科技創新內容的20%,剩下80%的科技創新,實際上都是由企業完成的。民間企業是日本科技發展的主力,“匠人精神”則是日本科技發展的源泉。日本人注重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和完美主義,技術一流的藍領工人是日本制造業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稻田大學教授鵜飼信一指出,日本超過90%的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而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工作人員不滿十人的零碎小規模企業。但是,其中卻有很多擁有支撐日本制造業的技術實力,他們是日本制造業的最大優勢所在,是日本經濟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