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近些年來,從體育界到全社會,對全運會的探討和爭議此起彼伏,心急者呼吁將全運會徹底取消,冷靜者希望對全運會積極改革。本文從項目設置切入,回顧全運會58年來的歷程和沿革,作為本刊今年全運會報道的鋪墊。

第一屆至第四屆起步即見中國特色
上世紀中期,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10年,百廢待興,百舸爭流。在綜合國力尚不強盛的時代,國際環境也有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問題在于國民素質亟待提高。1952年,毛澤東寫下“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各種體育活動在廠礦、學校和部隊中廣泛開展,一批在共青團和學生組織以及部隊中工作的年輕人成為體育機構的創辦者。4年間,中國先后在赫爾辛基和墨爾本兩屆奧運會的進取都遇到障礙,隨后被迫退出了國際奧委會。體育被涂上了冷戰時代的特殊顏色。
這一時期,中國運動員開始走上世界賽場,但是,長期積貧積弱,底子太薄,在國際比賽上難有好成績,大比分失利和名落孫山屢有發生。即便是與友好國家體育交往中,看到對手的強勁實力和高超技藝,可望不可即。受國力和文化所限,對一些現代競技項目連規則都搞不清。這些都促使新中國必須適時建立自己的體育競賽訓練專業體系,培養競技人才。
從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舉行,到1979年第四屆全運會,中國體育用20年的時間將舉國體制逐步建成,“全國一盤棋”和“國內練兵,一致對外”成為這個體制的核心。
在這4屆全運會中,競賽項目設置經歷了由多到少再到多的U字形過程。國防體育項目一直保持在全運會上的位置,諸如滑翔、飛機跳傘、傘塔跳傘、無線電收發報、無線電測向、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航海多項、摩托車越野、田徑中的手榴彈投擲、射擊中的軍用步槍等。同時,項目設置也與專業運動隊體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有關。這些項目中打破全國乃至世界紀錄,成為全運會的主要成就。

全運會從創辦到項目設置,考慮到當時的具體環境和條件,部分在國際體壇普遍開展的項目并未進入全運會,而在大眾中基礎較好、參與面廣、喜聞樂見的項目被納入,這與早期奧林匹克運動會還有拔河等項目的情況十分相似。一些項目的佼佼者并非專業運動員,田徑比賽中,靠課余堅持體育鍛煉的北京醫學院學生鐘南山以54秒2的成績打破男子400米欄全國紀錄。清華大學1960級學生張立華曾27次刷新場地自行車全國紀錄,在第二屆全運會上共奪得4金牌,每項奪冠成績都刷新了全國紀錄。此外,一些青工、學生、戰士和歸僑正是因為在全運會上表現優異,被吸收為專業運動員。前四屆全運會,解放軍代表團有三屆取得金牌總數的領先優勢。這表明項目設置與國內體育開展的實際情況大體相符。
第五屆至第八屆以設項調整促水平提升
1983年到1997年間,全運會又先后舉行了4屆。這一階段正是全社會從思想解放到改革開放的時期。國家處于十年動亂后又一次百業待興,迫切需要擺脫“落后就要挨打”的處境,創造在國際社會有影響力的成就。于是,競技體育有了用武之地,被提到很高的位置,為國爭光成為體育界責無旁貸的主要任務。全運會設項隨之發生傾斜,全面向世界體壇高峰進軍。一些本不擅長的小眾項目也都組建隊伍,缺乏人才就從其他項目中改行。只要國際上有的,全運會也要有,甚至在國際上還沒有廣泛開展的項目,全運會上也有,意在捷足先登,取得優勢。第五屆全運會增設了藝術體操、柔道、帆板、曲棍球。1987年,女子足球既無世界杯,也不在奧運會之內,但第六屆全運會設立女足項目,決賽在全運會舉辦地廣東之外舉行,北京獲得了全運會史上第一塊女足比賽金牌,多名主力日后成為國家隊骨干,對中國女足迅速崛起、10年后達到世界巔峰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這種經驗在一定范圍內推廣,花樣游泳、女子舉重等項目和田徑、射擊中一些小項的增設,使中國體育在那段時期的國際競爭中出現陰盛陽衰的局面,并在接下來實施奧運爭光計劃綱要中成為一種短期見效的策略。
此外,第三屆全運會開始增設的冬季項目,到第五屆被取消,另辦全國冬運會,但個別冬奧會上的優勢項目在第七屆全運會再次回歸,進進出出無不以促進冰雪項目發展為名。
差不多就在這一時期,國家體委成立綜合司,后改為競技體育司,全運會調整項目設置和制定競賽規程成了這個部門的主要工作。曾擔任競體司司長8年的吳壽章說,早在80年代中期,體育界就提出了調整全運會項目設置問題,由于客觀條件不具備,認識上不統一,成為一直爭執不休的老大難。從八運會開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大刀闊斧地改革全運會比賽項目設置提供了前提條件。
第九屆至第十三屆從突出奧運到滿足大眾
此后的全運會實施了更多改革舉措,舉辦地由各省市按程序申辦,廣東、江蘇、山東、遼寧先后承接了第九到第十二屆全運會。這一階段全面實施奧運戰略,中國體育在奧運會金榜上的座次攀升到第一集團,奧運會獎牌數被計入全運會,中國代表團奧運競爭中的優勢項目對各地項目布局和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全運會在實質上成為中國體育的奧運選拔、摸底和預演。為此,競技項目也被以“奧運”和“非奧”加以劃分,幾乎所有奧運會之外的項目都被劃到創辦的全國體育大會之中。全運會與全國體育大會的區別并非專業競技與大眾業余,僅存于全運會的武術也是為了爭取早日成為奧運會賽項,增加中國體育的奪金點。
吳壽章認為,當時,全運會是奧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在于出成績、出人才、出經驗。譬如,女子舉重在八運會上創造了大批世界紀錄,但都是非奧運會項目。女子舉重進入奧運會后,世界各國的發展速度將非常迅猛,形勢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基于此,九運會的項目設置明確兩個指導思想,一是服從奧運戰略,二是思想應該解放。有人提出增設非奧運會大項和奧運會大項中的非奧運小項,被認為與奧運戰略的需要不相適應。棋類、部分小球、汽車拉力、摩托車、空模海模等項目,也被提醒“不要把全運會當作一趟車,把什么都掛起來”。
吳壽章說,這一時期全運會項目的調整,目的就是引導各地集中力量發展奧運會項目。國家體育總局研究如何正確處理全運會的四個關系,包括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運動成績與精神文明、辦賽與參賽,都是就競技體育而言,并未涉及與大眾體育的關系,盡管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已經付諸實施。
2017年,全運會辦到第十三屆,賽項設置發生重大變化,總量達到創紀錄的50個大項,其中有19個項目初次以大眾參與方式登臺,使全運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此次設項既有專業與業余混戰,也不再以奧運和非奧劃分。從全運會中出局的空模海模得以回歸,輪滑、龍舟、棋牌等一度被移到體育大會的項目又回到了全運會,籠式足球、柔力球等首次出現在全運會賽場。

如此重大的改革舉措說來就來了,群眾比賽項目如何設項、如何參賽,都不在2015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下發的“第十三屆全運會競賽規程總則”之中,2017年2月底才下發“群眾比賽項目競賽規程總則”。擴大社會參與當然是好事,這樣的改革對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不可能看法一致、沒有爭議。不過,像很多急就章一樣,改革勢必帶有嘗試性,辦得好要總結規律以利發揚,辦不好要探求原因,在繼續嘗試中加以改進和完善。已經進行的預賽和比賽中,有一些現象引起有關方面重視,并對嚴肅賽風賽紀做出提醒。既然是嘗試,要有熱情和掌聲,也會有擔心和顧慮。
舉辦綜合性運動會是中國體育長期存在的一大特色,項目的增減涉及方方面面,符合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階段需求和國際體壇潮流是項目設置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辦賽的、參賽的乃至觀賽的,都將在今年夏秋之際的天津賽場調整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