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繼今年初的出軌傳聞之后,林丹近期再次成為焦點人物。這次,他扮演的是受害者角色。5月中旬,林丹在微博上發表聲明,稱其與多名隊友在效力粵羽俱樂部的一年多時間里,始終未收到俱樂部承諾過的薪金,被拖欠金額高達數百萬元。
林丹居然遭遇欠薪,這一幕令人意外嗎?至少在我這里,一點也不感到意外。道理很簡單,因為以往在中超聯賽中,類似的欠薪新聞已經不勝枚舉,包括到來時曾引起轟動的德羅巴,卻在遭遇欠薪之后以自由身離開。在整個中國體育界,無論男足多么不受人待見,但始終是職業化程度最高的項目。所以,只要其他項目逐漸走上職業化的道路,就必定會遇到曾在中超聯賽中出現的種種亂象,其中也包括拖欠薪水的行為。
譬如乒超聯賽,“大滿貫”得主張繼科就曾因為魯能拖欠25萬元而拒絕比賽;在圍甲聯賽中,柯潔曾向大連上方討要30萬元的勝率獎;在CBA聯賽中,更不時出現內援或者外援向球隊討要薪水的傳聞。了解到這些背景之后會發現,如今在羽毛球職業聯賽中傳出欠薪的新聞,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在這種所謂的“正常”背后,反映出當前中國職業體育領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態。一方面,誰都覺得職業體育會成為一塊大蛋糕,各路資本紛紛高調涌入,重金簽下林丹這樣的超級明星。但另一方面,真正有意愿而且有能力長期運營職業體育的投資人鳳毛麟角,在最初的熱情過去之后,有些投資人會很快忘卻曾經的豪言壯語,轉而將主要精力轉向各種不上臺面的斤斤計較。當初敲鑼打鼓力邀體育明星的是他們,現在編織各種欠薪理由的也是他們。
此類投資人的存在當然是中國職業體育的不幸,但更加不幸的是“老賴”們往往并不會受到實質性的懲罰,這才是他們敢于拖欠薪水的關鍵所在。反過來看,林丹在討薪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和當年那些中超球員完全一樣:到底該通過什么途徑維權?
不妨設想一下,倘若遭遇欠薪的并非運動員,而是普通白領或者農民工,那么完全有理由尋求勞動行政部門的幫助,一旦查證屬實,欠薪單位非但需要如數支付勞動報酬,還有可能按照50%到100%的比例加付賠償金,最嚴重的情況下,老板甚至會被追究“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所以,只要上點規模的正經企業,輕易不敢動欠薪的念頭,這主要歸功于法律所具有的威懾力。
但是到了運動員這里,卻在處理具體問題時經常指望不上法律的幫助。包括他們與俱樂部之間簽署的合同,到底算由《勞動法》調整的勞動合同,還是由《合同法》所調整的商務合同,實踐中也存在著各種觀點分歧。盡管體育圈經常傳出各種欠薪新聞,卻很少看到勞動行政部門主動介入的案例。
在法律可能暫時缺位的背景下,“行規”本該及時填補監管的空白。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各級主管部門在職業體育領域內普遍缺乏經驗,拿不出有效制約欠薪現象的手段,客觀上一再姑息此類侵犯運動員權益的行為。
耐人尋味的是當林丹遭遇欠薪時,他首先采取的行動既非訴諸法律,也不是要求體育主管部門介入,而是通過在微博上發表聲明的方式,喚起社會輿論對于此事的關注。這說明在林丹的心目中,微博也許是比法律或者行規更加有用的維權工具,能讓老板真正感受到壓力。其他幾位遭遇欠薪的隊友也可能因為林丹的這種名人效應而“沾光”,順帶拿回屬于自己的勞動報酬。
就算林丹和隊友們最終討到了薪水,可有資格借助微博維權的運動員在中國又有多少?更多不受媒體關注的普通運動員如果也身陷類似處境,是否只能選擇自認倒霉?
本次事件最重要的看點并不是林丹等個體的權益未來能否得到維護,而是中國職業體育到底能不能科學制定并嚴格執行打擊欠薪的制度?如果得不到解決,未來公開討薪的運動員恐怕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