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強
對任何中資機構來說,買下一家歐洲俱樂部都像是打開了又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過去4年,中資在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收購或投資的各類足球俱樂部,早已超過20家。
對于這些投資者的背景和動機分析隨處可見,不過對中國球迷而言,每一家中資收購或者投資的俱樂部都可能意味著在歐洲這片最高水準的足球競技土壤上,占領了一個難得的橋頭堡。借助歐洲最為成熟也最為專業的足球體系,幫助中國足球實現實力上的突破,這幾乎是所有中國球迷的熱望。
近鄰日韓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競技提升,本土足球推廣和聯賽培養當然是基礎,但像車范根、中田英壽、樸智星、香川真司以及孫興慜等國際級球星的出現,最終還是需要在歐洲頂級聯賽的提純和淬火。
日韓從未能像中國這樣有大筆資金洶涌流向歐洲,即便是過去二十年對歐洲足球重磅投入的美國資本、中東資本以及俄羅斯資本,都不具備中資如此席卷歐洲的投資規模和氣勢。從外部環境看,中國足球擁有史無前例的資源優勢,這對充分利用歐洲足球體系,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實現反哺中國足球的目標,實在不可能更好了。
然而,投資歐洲,未來就必然能反哺中國,這種球迷理所當然的構想能變成現實嗎?
這是一個高難度問題。雖然所有中資機構和個體在投資歐洲足球時,都言必稱重視歐洲足球對中國足球青訓形成的幫助,但實際上要達成“借雞下蛋”的效果,會非常曲折艱難,并且需要消耗極高的時間和運營成本。對中國足球人才最終百尺高竿更進一步的淬火,這些歐洲俱樂部資源因為和中國資本的近緣關系,也許能發揮特別作用,但期盼及時高效地反哺中國足球,暫時看來不太現實。
仔細觀察每一家中資收購或投資的歐洲俱樂部,這幾年來都處在彼此適應和相互協調過程中。中資投資收購,未必就具備在俱樂部絕對的話語權。
比較突出的兩個例子是合力萬盛收購的荷蘭海牙,以及王健林投資的西甲馬競。合力萬盛老板王輝和他的機構絕對控股海牙,可是3年來俱樂部運營以及當地關系處理上矛盾橫生,一度出現過大量負面報道。王健林成為馬競小股東,更是為了處理和馬德里當地關系,在俱樂部的決策權有限。
在動輒上百年歷史的歐洲俱樂部,從管理者到球迷,對外來投資人有著先天性的懷疑,溝通融合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打破壁壘。這樣的環境下,想要快速派遣中國球員去試訓乃至加盟,或者派出大量中國青少年去接受足球專業培訓,完全不現實。這些歐洲俱樂部自身時刻掙扎在各種成績和經營壓力下,青訓架構也多為精英化小基數培訓,將機會讓給能力遠不能接近歐洲足球的中國人,他們或者自身生存危機被放大,或者根本就沒有足夠匹配的資源。
本質上,歐洲職業足球首先要為本地人提供就業機會,中國人的到來除非能達到像此前列舉的日韓球員那樣具備絕大多數本土球員不具備的競技能力,可以被當做“優秀人才優先引進”的特殊案例。在歐盟各國的法規設置上,都不允許外來勞工侵占本地人工作機會。中國老板收購一家歐洲俱樂部,就希望能自作主張,一切資源為我所用,當然會處處碰壁。
肆客體育每周都會更新一個“肆榜”的產品,根據專業化算法,從競技成績、商業價值、媒體影響力、社交媒體活躍度、青訓潛力等各個維度,綜合排定中資海外俱樂部的座次。嚴密跟蹤和調查下來發現,不論是意甲的米蘭和國際,英超的西布朗、英冠的阿斯頓維拉和伯明翰,以及西甲西班牙人和已經降級的格拉納達,所謂“反哺中國足球”,幾年下來都只是口頭敘述的概念而已。中資收購或投資,只是獲取這些歐洲足球資源的第一步,馬上就想回頭為中國足球所用,過猶不及。
更何況很多收購行為的真實目的復雜。反哺中國足球?他們在國內都未必對投資足球感興趣。球迷的理想化向往與現實文化及功利的制約,總會橫亙著一條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