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
3月21日,太原細雨蒙蒙,在尖草坪區北固碾村的一處村落里,身穿短袖的殷彬專心地在石頭上創作著。雙手殘疾的殷彬并沒有刻意掩蓋肢體的殘疾——衣袖高挽。殷彬說,自己出生時就雙手殘疾,只有7個指頭。
“出生時就有親戚朋友勸父母把我丟掉。”殷彬說。上世紀80年代,農民家里有個殘疾孩子,不僅意味著貧困,還可能引來各種議論。善良的父母并沒有拋棄殷彬,而是給他更多的溫暖和愛護。該上學了,為了讓筷子都拿不了的殷彬能握筆寫字,母親白天忙完地里的農活,晚上就手把手教他用兩根手指“夾”筆。開始的時候殷彬怎么寫也寫不好,內翻的小手被磨得又紅又腫,一碰就痛。可殷彬咬牙堅持著,因為他想上學。經過痛苦地練習,殷彬終于會握筆寫字,與同齡孩子一起上學。 殷彬說,小時候和小朋友一起玩,別的小朋友摔倒了手一撐地就爬了起來,而自己因為胳膊短,每次摔跤額頭都會杵在地上,頭破血流。“我這才發現我的胳膊比人家短,手和其他人長得也不一樣。
但生活中的殷彬不希望別人把他看作一個殘疾人,他想和健全人一樣,平平淡淡地生活。
小學畢業,殷彬要去迎新街上初中。騎自行車上下學能節省不少時間,可殷彬的雙手從手腕處內翻,七根手指雖能活動但關節都不能自由彎曲。殷彬笑著說:“我手不方便,手指捏不住剎車,就用鞋底蹭,特別費鞋。但我還是努力去嘗試,不試一試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為了學會騎車,殷彬天天在烈日下練習,不知摔了多少次,流了多少血。學會騎車給了殷彬莫大的鼓舞。“老天是公平的,只要自己努力,用心做好每件事,總會獲得回報。”殷彬說,正是由于這種“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倔強性格才支撐他一步步走到今天。歷經磨難仍勇敢面對。
由于幼年家境貧寒身體殘疾,殷彬只讀到了初一便離開校園,要強的他不愿意在父母呵護下,毅然走上了四處打工、自食其力的道路。“一開始也沒想著要學雕刻,主要以打工為主。”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銷防盜門,可是不久便被辭退了。
學習雕刻 傾心投入
199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殷彬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北京有家公司培訓藝術玻璃雕刻技術。從小喜歡畫畫的殷彬覺得這個挺適合自己。就偷偷跑到了北京。殷彬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獨自離家的情景——出了火車站,就有人說幫忙拿東西,到了汽車站,幫忙拿東西的人早就不知到哪里去了,自然東西也沒有了。后來又碰上小偷,身上就剩下三角錢。“這世上還是好心人多。我給培訓公司打了電話,人家竟然派人來接我。后來有人又把我送回太原。”回到太原以后,家里給湊了幾千塊錢,讓舅舅帶著殷彬來到了北京。人家一看殷彬的手,當場就拒絕了他。“他們說這是手藝活兒,我手殘疾不能干,但我偏不信邪,我就要學會這門手藝讓他們看看。”不甘心的殷彬以舅舅的名義報上了名,購買了教材。白天舅舅上課,殷彬就站在一邊旁聽,晚上看書學習到凌晨兩三點。幾個月下來,舅舅還一腦門子糨糊呢,殷彬卻已看出了里面的門道。由于沒有任何基礎,他買來雕刻工具,揀來別人丟棄的廢玻璃、石頭,仔細鉆研,努力學藝。
剛開始學雕刻的時候,因為雙手從手腕處內翻,手指無法自由彎曲,他甚至無法抓穩刻刀和被刻物,彎曲變形的手被磨得全是血泡,更別說刻成像樣的藝術品了。但是他硬是憑著堅韌的品格,堅持了下來,并且越刻越好,速度也加快了很多。
從北京回來,殷彬先是在一家小作坊里打工實習,常人一彎腰就可以進行操作,殷彬得趴在玻璃上面,由于粉塵特別大,他戴著頭盔,穿著工作服,那時是夏天,酷暑難耐,他硬是堅持了幾個月直到初步學會了藝術玻璃雕刻的技術。漸漸地,殷彬的雕刻技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找到了養家糊口的營生。工作中,每件工藝品的設計和制作殷彬都非常用心。
其實,不管是磨練技藝還是學習設計,殷彬心里一直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創建自己的工作室。
不久,他就開始對外承攬業務。當時,他白天出去攬活,晚上加工制作。每接一單業務,都竭其心力,盡善盡美。雖然工作很辛苦,掙錢也不多,可他樂在其中。漸漸地,他的雕刻技術得到了大家認可,周圍很多朋友開始找他幫忙設計、雕刻一些工藝禮品。慢慢地,殷彬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時尚創新,獨具個性”的藝術風格。
幾個月后,殷彬信心滿滿地給自己的微晶雕刻工作室掛上了牌子。成立初期,生意并不好,常常一個月都接不到一個單子。為了外出攬活兒,殷彬用繩子把自己手腕系在了車把手上,跌了百十個跟頭,硬生生地學會了騎三輪車。之后,無論風吹雨打,他每天都拉著自己的雕刻作品,穿梭在太原市的大街小巷里。后來殷彬的店慢慢開始有顧客上門了,因為手有殘疾,別人兩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品,殷彬需要一整天。為了按時給顧客交出滿意的作品,他常常伏在案子上雕刻,一熬就是一個通宵。
刻苦鉆研 終有所成
“心靈手巧”是形容手藝巧妙,“手”字是先決條件,但這個詞用在雙手嚴重殘疾的殷彬身上,卻也非常貼切。殷彬自幼雙手患疾,小時候甚至無法握著提筆,很難把巧奪天工的石雕作品和一位先天雙手殘疾的人聯系在一起,但殷彬卻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正常人都難有成績的雕刻界打造了一個傳奇。
殷彬并不滿足自己的收獲,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越做越精,為此,他來到了雕刻技藝更先進、更發達的廣東。結果可想而知,人家一看他的手都是一口就回絕了。但殷彬又拿出了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韌勁,一次次被拒絕,他就一家家找,在汕頭的一家珠寶公司,老板聘用了他。
殷彬非常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為了能夠盡快地進入工作狀態,他一天工作14個小時,短短十多天就掌握了電腦設計的基本操作。說起來輕松,其實也不容易,殷彬只能用兩根手指頭敲擊鍵盤,殷彬使用鼠標的樣子讓人看著有些別扭,但是他卻熟練自如,通常在電腦設計他雕刻的效果圖。他和記者開玩笑說:“我常常戲稱自己的手就像鐮刀一樣,只是不能割草。”經過刻苦學習努力鉆研,他掌握了制作水晶、陶瓷、玻璃、石材、寶石等材質作品的全套技術。他又不斷研發水晶、陶瓷、玻藝、石藝、天然石、寶玉石等材質上的微晶噴雕雕刻工藝技術,不斷提高禮品工藝和廢玻璃等設計加工制作的水平。由于手藝精湛,風格獨特,殷彬在微晶雕刻界開始小有名氣。
2006年,殷彬有幸與公司設計團隊參與了2008年奧運會玉石禮品的設計制作,這也給殷彬的人生閱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8年,殷彬學成歸來,他信心滿滿地四處尋找企業贊助,或尋找合作者共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藝品。后來,浙江、廣東的公司邀請他去做平面雕刻和技術指導。南方待了幾年,讓殷彬大開了眼界。也是在那一年,他還收獲了一份愛情。已經有些積蓄的殷彬,認識了同為殘疾人的愛人,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為救愛女 賣掉工具
2011年,妻子為殷彬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她剛被從產房抱出來,我就沖到她的身邊撥開小手看,我真的很害怕,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當時真的克制不住自己,但我還不敢哭,我出了病房,靠在墻上就哭了。我大聲地哭,我說,我的孩子是健康的,至少她的手是健全的。”
當幸福姍姍來遲后,生活總是又給人帶來措手不及的打擊,總有一些人要經歷更多的磨難與挫折。
2012年11月,村里有人家結婚放炮,大家都覺得吵得不行,用手捂耳朵,殷彬的女兒卻沒有太大反應。第二天,夫妻倆帶著女兒去醫院做檢查,診斷結果令人難以接受。省城兩家大醫院都診斷孩子是先天性耳蝸畸形,雙耳重度耳聾。醫生說,像這種程度的耳聾戴助聽器效果都不會好,最有效的醫療手段就是植入人工耳蝸。
自己和愛人都身有殘疾,他實在不愿意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我不想讓孩子上聾啞學校,裝上耳蝸她就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去上學。”但裝一個達到基本要求的人工耳蝸得二十多萬元,為了給孩子治病,殷彬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社會上的一些愛心人士得知后,也為他送來了善款,殷彬心愛的雕刻工具和一些優秀作品,不得已也當廢品賣掉了。為了給女兒治病,殷彬雕刻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經出售,家里僅剩的幾件品質不太好的成品,他也很珍惜,擦了又擦。殷彬雕刻的作品,女兒都很喜歡,尤其喜歡爸爸用她的照片刻成的藝術瓷盤。
2014年年底,命運仍然不愿意停下捉弄的手,又一次和殷彬的寶貝女兒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女兒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好在在愛心公益機構和好心人的資助下,女兒在北京安貞醫院順利地做了心臟手術并痊愈。
幸運的是,6歲的女兒身體恢復得很好,已經上了小學一年級。殷彬準備重拾自己的雕刻手藝,繼續心中未竟的夢想。 殷彬的家里有一幅字——“用心雕刻人生,用愛描繪未來”。殷彬說,有信心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為家人撐起一片藍天,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
再次創業的殷彬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一個工作室,他希望在這里實現他的夢想。 歷經磨難,殷彬仍然像剛剛學成歸來時一樣,尋找著企業贊助,尋找著合作者共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藝品。隨著雕刻技藝的日趨成熟,殷彬渴望走出院子里的工作室,擁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盡管經歷坎坷不斷,但殷彬性格樂觀、頑強,平時喜歡到郊外騎行。殷彬興趣愛好廣泛,除了雕刻之外,他還酷愛攝影,取景按快門,一點問題都沒有。天氣好的時候,殷彬會和朋友騎上自行車去汾河灘撿石頭。每次都是殷彬自己把自行車掛在雙臂上抬到河灘上,將撿好的石頭一包包扛到河灘上掛在車上。
殷彬經常到汾河灘尋找可以雕刻用的石頭,雕刻對他來說,還是一項畢生追求的事業。汾河灘不僅是殷彬尋找石頭的地方,更是他堅持夢想的源頭。殷彬說,在最艱難的那段時光,他幾乎每隔幾天就要來一次汾河灘,在這片廣闊的天地中,他觀察這里的每一個生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并沒有拋棄他。他覺得那些在汾河灘撿石頭的時光,是他從生活的苦難中逃離出來,與夢想相處的唯一一段時間,而這片汾河石頭灘是他與夢想最接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