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在綿陽市涪城區成綿路社區,曾有這樣一個“一門同進、一墻之隔、一管共用”的特殊院落——成綿路42號院。作為早期商品房,成綿路42號院屬于“院中院”,以前,院內兩個小區存在區域分隔,基礎設施薄弱,屋頂滲漏、管網堵塞、違建多、停車難、鄰里關系淡漠等問題,成為老舊院落整治的“老大難”。
可如今,院內的“認養盆栽”墻整齊美觀、停車位設置規范合理、垃圾桶擺放有序,“環境優美、秩序良好、文化豐富、關系和諧”成為成綿路42號院新的“標簽”。這樣的大變化,還得從社區開展“雙報到+小區黨建”試點工作,成立樓院黨小組說起。
筑“堡壘” 織密黨群“關系網”
“自從黨小組設立后,小區家園治理也有了‘主心骨。7名報到黨員在成綿路42號院的治理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成綿路社區黨委書記陳金鳳介紹,社區在摸排清楚成綿路42號院黨員情況后,于2015年11月成立了黨小組。
黨小組成員在老舊小區治理過程中按照“先自治、后治理”理念,分工協作,認樓包院。一方面積極上門開展意愿調查和治理需求征集,另一方面組織住戶代表到成都肖家河街道學習老舊小區治理經驗,引領小區居民業主從“看客”變成“當家人”,起到了家園建設的“助推器”作用。兩個小區通過“拆墻并院”、基礎設施提升和公共空間整擴實現了由亂而治。“小區院落環境越來越好、鄰里關系也更加和諧,跟以前比好太多了。”居住于此的肖大爺告訴記者。
“黨員到小區黨組織報到,主動編織好與小區群眾‘關系網,在為小區辦實事的同時其實自己也是受益人,更能促進從‘8小時黨員向‘全天候黨員轉變,有力夯實小區支部‘堡壘作用和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涪城區委組織部一干部介紹說。
對于涪城區迎賓社區黨總支書記舒明英來說,面對轄區內破產改制企業多、商戶多、流動人口多、老人多、專業市場多等現實情況,如何有效治理社區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不僅僅是一些‘三無小區,就連高檔商住小區也存在管理難題。”舒明英感到頭疼,“如何破題?我們從建立黨組織入手,把黨組織建到小區、建到市場、建到自治組織,凝聚各方力量,引領社區開展治理。”
迎賓路85號屬于上世紀70年代初修建的“三無小區”,長期以來只要一遇到問題如下水道堵塞了,業主就打市長熱線。于是,迎賓社區發動小區流動黨員先是建立院委會,再進一步成立黨小組,身體力行帶領群眾“自己的事自己辦”。而轄區內的商住小區“天籟一品”因物業公司的干擾,一直以來都無法成立業委會,社區摸排了黨員情況后則建議他們先成立黨支部,通過黨組織引領業主走程序成立了業委會。
“‘雙報到+小區黨建模式能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松散的、動態的樓棟居民凝聚成一個整體,有力推進居民自治,為構建和諧社區打下堅實的基礎。”綿陽市委組織部一干部認為。
亮身份 志愿服務暖民心
“你看,就是這棟樓的玻璃窗框松動差點出了大事。”5月4日,當記者走進“天籟一品”小區時,小區黨支部書記易有洪便指著身旁樓棟說。原來,因工程質量問題,小區部分住戶的客廳落地窗框松動,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就在那時,小區黨員主動站了出來,配合社區和小區業委會進行逐戶排查,摸清底數,后社區、小區業委會和小區黨員多次找主管部門協調,對26戶住戶窗戶進行了加固,妥善解決了該事件。
“我是共產黨員,有事請來找我。”簡簡單單一句話,卻能讓住在同一棟樓的居民感到幸福和溫暖。在“天籟一品”小區每個單元樓道入口處,記者看到小區黨支部將包片負責的黨員照片、電話、服務事項進行上墻公示,通過亮明身份便于小區居民定向聯系。“如今,如果發生超時跳廣場舞、超時打籃球、打麻將到深夜等擾民情況,只要業主聯系包片負責的黨員,他們都會積極主動去化解這些小糾紛,促進鄰里和諧相處。”易有洪說。
亮明身份,精準對接居民需求進行志愿服務,江油市涪濱社區構建“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單元黨小組”三級網絡,把40名報到黨員編入清風苑等3個小區的11個樓棟單元黨小組,以愛心銀行、百姓生活館等3個常設服務項目為載體,完善居家養老日間照料、未成年人科教活動等5類20余個服務項目,由社區和小區統籌調配力量,有形有序有效地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
“黨員向小區黨組織報到,服務對象更容易聚焦,有利于志愿服務改變以往僅在過年過節給錢給物、看望慰問和扶貧濟困的尷尬現象,轉而整合資源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需求。”涪濱社區一干部解釋道。
多元共治 構建和諧小區
兩天的實地采訪,記者明顯感受到,黨員向小區黨組織報到,服務項目更貼近生活,一些親子活動、公益活動更是可以舉家老小共同參與,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黨員參加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
綿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則思考得更深入:“通過開展‘雙報到+小區黨建試點工作,探索出一條促進駐區機關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深度相融互動的路子,形成黨組織領導下的工作共振、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城市社區治理機制。”
迎賓社區因集中了陶瓷市場、卓信綜合市場、一○三批發市場三個大型市場,流動人口超過2000人。過去,由于父母們忙于生計,每到放學后和節假日,孩子們無處可去就來到商鋪,有的蜷縮在菜攤邊做作業,有的在車水馬龍的公路上嬉戲,嚴重影響孩子們健康成長。為解決這個問題,社區利用空置的會議室,在卓信綜合市場二樓建立了“流動兒童之家”,不僅讓小朋友們有了“根據地”,也彌合了外來人口的疏離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區大家庭。
“流動兒童之家”僅是社區以項目撬動共治的一個典范。每年,迎賓社區黨總支通過入戶走訪調查,將居民需求“打包”成項目,采取政府購買一批、轄區黨組織認領一批、協調雙報到黨員志愿者對接一批,社區牽頭開展一批的方式,打破條塊制約、區域限制,激活大黨建活力,通過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活動共建等方式,集聚力量推進社區治理。
轄區內綿陽市圖書館黨總支,每年認領“愛心助學”“公益電影進社區”項目,為孩子們提供免費學習剪紙、作文機會,5月至9月,每月為社區居民播放4場公益電影;卓信市場黨支部,每年拿出50個攤位,免費提供給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創業、小商小販使用,有效促進了居民創業和城市管理的難題;雙報到的市總工會黨員志愿者,認領“流動兒童之家”,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用具、特長培訓、集體生日等服務。
經過近1年時間的實踐檢驗,綿陽市“雙報到+小區黨建”使黨組織擔負起了時代賦予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展現出在聯系服務群眾中教育引導群眾的優勢作用,成效明顯。 (責編: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