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曦+王文芳+任婷玉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分工定位,產品內分工框架中我國企業處于的產業鏈底端的位置,研究了企業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尤其是制度創新的提高,從而從整體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核心競爭力水平。
關鍵詞:國際分工;產業鏈;制度創新
一、我國企業國際市場分工定位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并且國家關系在這一問題當中體現的非常明顯,從而使經濟全球化形成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一個國家在其中充當著不盡相同的地位。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分工全球化。在這方面跨國公司起著絕對重要的作用,打破了以往國家垂直分工的格局,形成了以部門內的水平分工,在這一方面,跨國公司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第二,全球市場的一體化。國家在當今產業水平分工的情況下作用已經發生變化,國家在企業當中的作用也已經在發生著重大改變。一國的國內市場越來越成為國際市場當中越小的一部分,任何一個國家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企業面臨的是更多的非完全競爭市場,在這一市場中,中小企業必須面臨與擁有雄厚實力企業相對抗的局面。大企業可以通過規模經濟的方式獲得最低成本優勢,但中小企業公司只有依靠產品的差異化。對于更多的中小企業,依靠自身的條件和特點明確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定位,并且為之努力才是關鍵。
在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定位方面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擁有更完善的制度與政策,并且擁有先進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我國的企業對自己認識不夠客觀,政府對此認識也較為缺乏,客觀性對待不強,只是單純的以為,追求企業規模的擴大就是提高水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其大都采取多元化經營,自身失去專業優勢,大而不強。我國加入WTO已十年之久,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企業必須轉變思想,找準定位,正式客觀現實,使企業做大做強。
二、產品內分工框架下中國貿易研究
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分工地位是“世界加工廠”,目前這一局勢很難改變。雖然目前來看,我國的中級與高級技術密集型制造產品所占出口比重較大,且持續上升,但現階段,我國的比較優勢仍然集中在這些產品的勞動密集型環節(主要是加工組裝環節),此環節利潤較低。這一特征在蘋果公司于中國的制造廠表現尤為明顯。
蘋果公司在中國開設加工廠-富士康,以此提供組裝,制造服務,為全球消費者生產產品。它為蘋果整個產業鏈提供廉價勞動力從而形成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國公司雖在蘋果產業鏈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我國企業能夠獲得高額利潤,我國企業一直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在蘋果供應鏈主要獲利結構中中國工人只獲得1.8%的利潤,大部分的利益都被產品研發設計部門掌控。根據成本分析,高新技術產業如蘋果此類的企業,它們的產品零部件中手機設計和制造與芯片占據產業鏈利潤制高點,儲存器、觸控面板和面板雖屬于關鍵配件,但是其盈利能力很低,產品附加值低,作為為蘋果公司服務的中國富士康雖是整個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但也只能獲取利潤最為薄弱的代工費。2010年,iPhone產業鏈所創造的利潤中,蘋果公司獲利585%,其次是金屬、塑膠等原料供應國,依靠自身高新技術的韓國獲得了47%的利潤,中國大陸的勞工成本只占到了18%。由此可看出,我國在產品研發設計方面欠缺較大,自身創新不足。
三、企業的創新機制
創新對一個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設計創新等方面,其中,制度創新尤為重要,它是一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制度保障。這不僅能使企業生產出差異化產品,也有利于企業降低產品成本,形成自己的核心優勢,從而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貿易理論當中的各種要素稟賦優勢都是需要通過國家層面上的優勢轉化,以及國家的政策扶持,最終才可以形成企業層面上的優勢,從而進一步促進企業形成自身優勢有效生產,降低成本,形成成本優勢。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不全由技術創新本身組成,也由于企業制度的創新,組織的創新,企業是否有先進綜合的組織制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從而促使企業的活動形成專業化分工。
制度創新可以帶來以下幾點好處:
第一,制度創新可以使企業更快地適應變幻莫測的外部環境。研究表明,在資源存在比較優勢的國家往往比沒有存在比較優勢的國家經濟更不發達,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先進的制度。為此,企業必須作出相應的措施:(1)企業需要首先形成對于自身最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降低成本。(2)企業需要掌握大量豐富并且有足夠能力的人力資本,這兩者來說,人力資本尤為重要。(3)企業的制度創新可以為企業降低費用與風險。
第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制度的創新可以為企業提高自身的專業化分工。現代國際專業化分工主要體現在產品內分工和部門內分工。規模經濟與專業化分工并非一致,專業化分工并非意味著企業產業規模擴大,而是決定企業市場分工定位。大多數公司競爭的核心也就是產品的差異化競爭。
制度創新另一優勢是可以使公司在確定其專業化方向和專業化分工水平后,公司自身可以以它的制度約束從而確定各種要素的生產比例,以此排除以往的制度障礙,并且可以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形成或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拉大與同類產品的差異程度,由量變到質變,以便順利的進入專業化分工的更高層次。此外,制度創新還有利于使企業形成自己的規模經濟。面對不完全競爭市場,企業實力一部分體現為企業勢力,形成自己的企業集團,從而獲得一部分壟斷利潤也是參與國際分工的趨勢。
結合國際分工的發展態勢,我國企業在確定自己在國際分工中的定位與制度創新的結合方面,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應從分工定位的角度中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在國際分工中找不準自己的分工定位是我國企業制度創新能力差的重要原因。由于發展方向不明確,之前的包袱卸不下,新的環境又不能夠順利適應,因此缺乏發展的動力。企業必須在分工定位中充分認識自己。
第二,企業要想實現走出去,就必須更加注重國際分工與產業鏈的定位。從事國際貿易,企業必須有明確的產業鏈定位。盡管企業的產品創造、研發能力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定位產業鏈是前提,再逐漸向價值鏈的上游轉移。
第三,制度創新要有明確的目的。降低成本是企業一貫采用的提高競爭力的方式,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企業必須通過加大研發投資力度,豐富產品品種,品牌效應,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等方式在同類企業中形成產品差異,并且努力獲得規模經濟,將有限的資本的效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昕彤.我國企業國際分工定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稅務與經濟,2014,(03):39-42.
[2]黃晶.垂直專業化理論的基本內涵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8,(6).
[3]沈莉莉.新形勢下我國民營企業的制度創新研究[J].中國商貿,2011,(29).
[4]赫克歇爾,俄林.域際和國際貿易[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33.
[5]林海斌.企業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6]王亞星.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趙文娟.對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思考[J].稅務與經濟,1999,(4):39-41.
[8]蔣媛媛.企業經營多元化利弊探析[J].經濟與管理,2001,(11).
作者簡介:朱晨曦(1993- ),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王文芳(1992- ),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際貿易;任婷玉(1994- ),河北張家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際商務、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