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明
“上次會上反映的變壓器問題,兩天就解決了!”3月25日,在瀘縣玉蟾街道龍華村農家院壩會上,村民吳清榮對干部高效的辦事作風,一個勁兒地稱贊。
吳清榮參加的農家院壩會,是今年瀘縣“走進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主題教育活動中的一項“規定動作”。龍華村農家院壩會自開展以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共謀發展,開出了“名堂”,受到一致好評。
聽民聲 解難題
“沒想到才一個月,我們就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了……”發出感慨的是龍華村村民張小芬。
今年2月,張小芬代表村民在農家院壩會上,提出希望街道和村干部幫忙解決安全飲水問題。接到龍華村農家院壩會反饋的訴求后,玉蟾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立即向縣上有關部門反映,跟瀘州興瀘水務集團協調。在多方大力支持下,徹底解決了龍華村的安全飲水難題。
不僅是安全飲水問題,龍華村通過農家院壩會,還有效助推了“社社通”、“三無”院落治理、電網改造、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
抓培訓 強技能
“養青蛙是個技術活兒,我這種初中文化的能學會???”這樣的顧慮,瀘縣利園億蛙水產養殖場老板陳彬每次給村民培訓時都會遇到。
陳彬的養蛙場年產量達5-6萬斤,實現純利潤超過100萬元。事業有成的陳彬希望帶領鄰里鄉親共同養殖,一起增收致富。
為了讓大家盡快掌握青蛙養殖技術,陳彬主動向村支書溫明珍申請加入村上“土專家”隊伍,定期在農家院壩會上給村民做青蛙養殖技術培訓。
為了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龍華村以養殖業與鄉村旅游為突破口,借助農家院壩會平臺,將致富能人、田間秀才等,納入到“土專家”隊伍,定期為村民提供養殖、農家樂經營管理、鄉村旅游等方面的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
重教育 善引導
“兒孫掙錢不容易,老人過生日一家人團團圓圓吃頓飯就好,沒有必要大操大辦?!瘪R上要滿70歲的張大爺,在農家院壩會上向村民宣講“除陋習、樹新風”時,公開表示反對兒孫為自己辦七十大壽。并且他還借機給兒孫們定了一條家規:婚喪嫁娶,一切從簡。
原來,張大爺是龍華村的老黨員,也是“村賢調解隊”的主要成員,同時還是“轉民風、樹新風”活動的宣講員。他在生活中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時刻起著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除了成立“村賢調解隊”,發揮村賢們的道德示范引領作用外,龍華村還組建政策宣講小分隊,為村民講解醫保、低保、土地流轉、危房改造等惠農惠民政策;組建黨員“紅色先鋒”黨員義工服務隊,開展“點菜式”服務、“點題式”服務;舉辦“壩壩舞比賽”“農民春晚”等文體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實際上,龍華村的農家院壩會只是瀘縣切實開展農家院壩會的一個縮影。為確保農家院壩會開出實效,今年,瀘縣專門出臺了《農家院壩會制度》,倒逼鎮村黨員干部,從感情上貼近群眾,在走進群眾和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群眾“愛家鄉、感黨恩、跟黨走”,樹立新風正氣。(作者單位:瀘縣縣委組織部) (責編: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