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方曉 徐貴根

2011年7月1日,江西省南城縣沙洲鎮鄧坊村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河北省黃驊市的相關領導,不遠千里來這里祭奠“寧都起義”領導者、紅五軍團締造人之一趙博生先烈英靈,并立碑以示紀念。日前,這一碑園修整一新,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緬懷先烈英靈,探尋歷史的脈動,并為這些年鄧坊村的變化而由衷地高興。
1933年1月5日,紅三軍團黃獅渡大捷后,國民黨軍極為震驚,急于報復。國民黨軍隊從北面和西面向黃獅一帶夾擊,妄圖一舉殲滅紅軍主力。為確保“金溪戰役”取得勝利,紅五軍團副軍團長兼15軍軍長趙博生率軍在南城縣沙洲鎮鄧坊村長源廟一線阻擊敵軍。
激戰中,趙博生置個人安危于度外,到135團陣地親自指揮。敵人失敗后,很快又糾集兩個團的兵力,分兩路再次向135團陣地撲來。趙博生立即把部隊配置在幾個制高點上,以交叉火力將敵人壓制在山溝里,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敵人后續部隊源源而上,135團陣地情況萬分危急。趙博生帶領戰士們以大刀和石塊與敵軍展開肉搏,牢牢地守住了陣地,眼看勝利在望,突然一顆炮彈飛來,趙博生頭部中彈,英勇犧牲,時年36歲。
長源廟阻擊戰,重創蔣介石嫡系周至柔師80團、81團,擊傷敵旅長夏楚中,繳獲大量武器,保證了紅軍主力取得“金溪戰役”的重大勝利。
為了紀念趙博生,不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將寧都縣改為博生縣,并在瑞金葉坪廣場上建造“博生堡”以示紀念,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了“博生堡”三個大字。毛澤東稱趙博生是“堅決革命的同志”。葉劍英曾于1962年“八一”建軍節紀念日前,作詩懷念先烈趙博生。詩云:“寧都霹靂響天晴,赤幟高擎趙博生。虎穴堅持神圣業,幾人鮮血染紅星。”
2011年7月1日,在趙博生先烈紀念碑豎立儀式現場,河北省黃驊市博物館館長魏蘭香動情地說:“這里的舊戰壕和古樟樹,共同見證了趙博生先烈的傳奇與不朽,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遠遠的,只見一片紅墻紫瓦掩映在綠樹之中。及近,新修的溝渠、河堤、磚砌石壘,很是堅固;村中池塘水波蕩漾,清澈見底……日前,筆者驅車沿著新修的進村水泥路來到南城縣沙洲鎮鄧坊村,看到的正是這樣一幅怡人的田園景象。可是,同行的縣扶貧和移民局干部介紹說,以前,該村可是遠近聞名的“垃圾村”“落后村”,是縣里少有的幾個省級貧困村之一。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臟、亂、差的村子!”2011年,鄧坊村被列為省級貧困村之后,扶貧單位、省審計廳干部在這里考察調研時,發出的正是這樣的感慨。是啊,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唯一的一條進村小路坑坑洼洼;村里的兩口池塘周邊倒滿了垃圾,氣味刺鼻;牛圈、豬欄亂搭亂建,禽畜糞便到處都是;全村幾乎沒有一項有模有樣的致富項目。
鄧坊村四面環山,地勢低洼,受歷史、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制約,生產基礎設施落后。特別是2010年遭受了特大洪澇災害,山體滑坡嚴重,水庫溢洪道、橋梁及壩堤、水渠等大量損毀,造成村里生產基礎設施幾乎全部癱瘓。2010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810元,160余戶農戶成為貧困戶、低收入戶、社會保障戶。
面對這樣一個底子薄、現狀差的村子,如何做好扶貧工作?省市審計廳、縣扶貧和移民部門等在多次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村里的實際,幫其制定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從生產設施建設、生活條件改善、教育醫療條件提高等方面加大投入,用“猛藥”治“頑疾”。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變化也太大了!”村民吳國金在廣東打工,有三四年沒回來過。不久前,他回鄉省親,剛一進村,就樂得合不攏嘴。不只是吳國金,跟他一樣驚訝于這種變遷的,還有許多人。
村里的那兩口“垃圾塘”,徹底清除了淤泥,四周砌上了石頭,圍上了欄桿,并且引入了活水,現在已成了村里一處絕佳風景;原有的那條進村小路早就被掃進歷史,三條嶄新的水泥大道呈現在大家面前,交通四通八達起來;村里投資2萬元,修建了一座垃圾焚燒爐,派專人進行垃圾收集、焚燒。此外,村民活動中心、村小學、人居飲水系統、水毀河堤、機耕道等也都得到改造、修繕,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乘著生產生活條件改善這一“東風”,村里各項富民產業紛紛涌現:12戶養雞專業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抱團闖市場。現在年養雞30萬羽,收益達500多萬元;仿佛是一夜之間,村民們購置了12輛農用車,到全縣各建筑企業承攬沙石運輸生意;32戶村民外出做面包,生意紅紅火火,村民黃木群在山東濟南開面包房,年收入40多萬元。此外,建筑業、建材加工業也初具規模。
[作者簡介]
揭方曉、徐貴根,南城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于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