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爸爸去哪兒》第四季在撫州的金溪縣竹橋古村拍攝后,古村火了,旅游的人也多了,然而,在整期節目中,我看到了萌娃們的表現,看到了古村歷史建筑物,看到了古村自然風景的優美,卻始終沒有感受到古村文化的厚重。帶著深深的遺憾和滿滿的疑惑,借著春節回鄉之際,我探訪了金溪縣竹橋古村。
江西自古就流傳有“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說法,金溪縣竹橋古村當年以造紙、印刷文明于世,素雅樸實,古風濃郁,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是我國南方農耕文明的歷史見證,蘊含了“臨川文化”圈多種元素,涵蓋了考古學、社會學、人文學、民俗學等,是一個沒落封建社會農、商、儒并重,有豐富人文歷史信息的“標本”。竹橋村曾獲評“中國歷史文化村”、“中國傳統村落”、 “全國最美古村落”。竹橋村具有發展鄉村生態文化游的優越條件。
在回鄉探訪的過程中,我發現古村旅游有一定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古村生態文化游的品位不高,娛樂方式單一,不能滿足游客多層次、多樣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二是旅游企業散、小、弱狀況明顯,旅游產品特色文化程度不夠,抗風險能力不強;三是由于交通不便、宣傳范圍和手段有限等原因,客源市場主要限于周邊地區;四是古村的旅游產業對社會、經濟的貢獻還未完全體現,村民參與度不高,古村旅游管理和服務還有待提高和規范。
針對古村旅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就其發展提出幾點建議,主要是五個“加強”:
一是加強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發展。要著眼于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對鄉村特有的生活文化、產業文化、民俗文化進行全盤掃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真實還原和發展升級古村文化。
二是加強鄉村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過旅游策劃、設計和組織管理,深入挖掘古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營造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鄉土氣息和氛圍,增加古村旅游的文化含量、知識性和參與性。
三是加強針對性宣傳。一方面積極引入電視新聞媒體節目開展合作活動,并將其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打響知名度;另一方面要著重突出特色文化宣傳,把古村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廣而告之,吸引游客興趣。
四是加強“景”“ 民”良性互動。推動古村旅游景區與當地農戶合作,促進旅游資源有效整合,實現古村旅游產業化經營,提高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民脫貧致富,反哺旅游文化發展。
五是加強綜合交通建設。開通省內外直達國道和省道,并在交通標識和道路設計上體現古村文化特色,為游客創造“隨時隨地都能來”的交通便利和“未到其村先感其境”的心理場景。
[作者簡介]
饒晶,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機關黨委(人事處)主任科員。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