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節,新年的意義早已從沒心沒肺的吃喝玩鬧變成了攜家帶口的奔波忙碌。從2014年起,我們的春節又增加了一項固定節目——回鄉調研,今年已經是第三年。回想過去兩年,因為受時間和字數的限制,最后成文的,我并不敢稱之為調研報告,充其量就是一個心得體會,文章雖然短小精悍,回味起來卻也有點滋味。
今年回鄉調研,我探訪了上饒市鉛山縣的河口古鎮,這里是歷史上江西四大名鎮之一,曾是商賈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更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埋葬之所。如今,這里已經被打造成鉛山縣乃至上饒市的旅游重鎮,經過一番調研,我發現這座厚重的古城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其旅游資源主要由明清古街、辛棄疾文化主題公園和當地特色小吃組成,極具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發展問題。
一、古鎮旅游規劃規模較小,商業開發較為滯后
在江西四大古鎮中,只有河口鎮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明清古街,被省、市文物專家稱為江西第一古街,舊時的“九弄十三街”已難尋蹤跡,如今,我們只能從保存較為完整的一、二、三堡街回望當年古街的風華。在官方的資料介紹中我發現,河口明清古街由東向西沿信江南岸而建,全長25公里,現尚存舊時店鋪450多家。但調研中我發現,進行了商業開發的只是古街中很小一部分,僅有5里左右,而現存的舊時商鋪中僅有“金利合”等少數幾家店鋪具有辨識度,其他舊商鋪均未進行開發。粗略統計,古街中正在經營的商鋪數量不超過50家,種類也較少,以食雜店為主。和烏鎮古街、錦里古街等已成氣候和規模的古街旅游地相比,旅游規模和商業化程度均有待提高。
二、配套設施建設,環境整治有待加強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曾在鉛山一帶長期閑居,去世后葬于鉛山縣。據考證,《稼軒集》所存629首詞中,描寫鉛山景物風情等或寫于鉛山的就有200多首。
鉛山縣充分利用這一旅游資源在河口古鎮打造了“辛棄疾文化主題公園”,公園內矗立著目前國內最大、最高的辛棄疾塑像。公園從規模、層次、文化內涵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打造,但配套設施和環境整治方面仍需加強。作為旅游目的地,必須在吃、住、行等多方面滿足游客的需求,為游客提供便利,但是我發現,園區周邊沒有規劃停車場,未開發飯店和民宿,未設置足夠數量的公廁和垃圾桶,導致環境衛生問題堪憂,需盡快補齊這一短板,才能為游客帶來更好的旅游體驗。
三、未形成名片效應、品牌效益
所謂名片效應就是只要一提到園林自然會聯想到蘇州園林的奇山異石,一談及山水必然會想起桂林山水甲天下,說起火鍋,那自然是四川的最好,辣妹子,誰又能賽得過湖南湘西。這就是旅游名片為我們帶來的品牌效益、眼球效益和地方效益。
河口古鎮擁有豐富的歷史底蘊、人文情懷和地方特色,具有打造旅游名片的潛力,如何將這一潛力打造成實力,應當從精細化、產業化、信息化、深度化等多角度入手整體打造、整合現有旅游資源。通過明確定位,合理規劃,深入考察,避免景區的粗制濫造和雜亂無章,實現精細化管理和標準化服務,推動河口古鎮旅游向產業化、品牌化、效益型方向發展。利用各種網絡化終端進行信息化管理和宣傳,加大古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改變以往“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式的旅游方式,開發“古鎮深度游”,深入了解和體驗當地的文化特色,尋找它的“來龍”與“去脈”,吸引游客多做停留。讓河口古鎮的美景、美食為河口旅游代言。
此次春節回鄉調研鉛山縣河口古鎮旅游業發展收獲頗豐,即窺見了古鎮久遠的歷史文化,也了解了鉛山縣以“旅游興業”讓千年古鎮再次容光煥發,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差一點被遺忘的“美麗角落”。
[作者簡介]
程文燕,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