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怡
位于鴨綠江畔的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東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是遼寧省縣級行政區域面積最大的縣,也是遼寧省最大的邊境縣。
寬甸縣現有貧困村106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萬人,貧困發生率9%。寬甸縣委、縣政府以產業扶貧為主攻戰略,創新扶貧模式,拓寬了脫貧攻堅道路。
小鴨子,大希望
毛甸子鎮洼子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革同本村的82戶貧困戶共同入股了村養殖大戶劉鋒的養鴨合作社,發展養鴨產業,2016年鴨場建成后僅半年時間就得到了1200元分紅。
李革表示,這次分紅僅是初期收益,今后每年的人均收益可達到2000元。有了養鴨合作社的穩定分紅,再加上在鴨場打工每月150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李革不但還清了欠債,而且當年就實現了脫貧。
毛甸子鎮洼子溝村地處遼寧東南部山區,水資源和山地資源豐富,當地曾以種植煙葉聞名,受限煙政策的影響,現今只保留了種植面積在1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斷掉了小種植戶的增收來源。本村一直沒有一項成規模的替代產業。
圍繞農民增收,洼子溝村以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為契機,在抓項目拓渠道上下功夫。洼子溝村人均耕地少,缺乏立村富民的主導產業,農民收入多年一直徘徊不前。針對現狀,村兩委班子認真研究分析貧困根源,考察市場,充分利用洼子溝村水資源和山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利用山地發展養殖業。經多方考察論證決定發展蛋鴨養殖。
2016年,洼子溝村以82戶貧困戶的扶貧資金為啟動資金,與當地的養鴨大戶劉鋒合作,發展蛋鴨養殖,出售淡水優質鴨蛋。
5月初開工建設了4座標準化養鴨大棚, 5月末引進鴨雛進行飼養,養殖鴨雛26000余只。每個鴨舍可養殖5000只蛋鴨,每只蛋鴨年平均產蛋200枚,一個鴨舍年純收入50萬元左右。這樣,每個貧困人口每年純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養鴨合作社還為36個貧困戶解決了就業問題,入股貧困人口每年純收入預計可達2000元。
2016年,有了穩定產業收入,在小鴨子的產業帶動下,配合勞務輸出、醫療、教育等扶貧項目,全村8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羊”味農家樂 貧困戶兩年成了“羊”老板
永甸鎮永甸村依托村集體經濟,充分發揮黨員和養殖大戶的示范帶頭作用,帶動有飼養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絨山羊養殖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和貧困戶收入。無飼養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借貸互助社資金入股分紅實現脫貧。目前已建成占地10畝的絨山羊養殖基地,基地把種羊以30只為一組,分發給有飼養能力的貧困戶,基地提供養殖技術和銷售渠道,貧困戶飼養到100只時,返還30只優質種羊給基地,之后產下的羊羔按三七分成,貧困戶得七成。不到兩年的時間,農戶養殖規模即可達到100只,年收入可達到6萬元。那些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戶可分紅1000元,加上秸稈收入,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000元左右。
該村還將絨山羊養殖與農家樂旅游發展相結合,推出羊湯、烤全羊、羊肉燒烤、羊肉藥膳等特色農家樂菜品,增加農民收入。
永甸村支書于成利介紹,“貧困戶養一只羊,光是羊絨能賣250元錢。再加上羊羔和出售活羊,兩年脫貧沒問題。”
“通過兩年時間繁育,每戶貧困戶可得到50只羊羔,如果發展到百只,一年收入五六萬不成問題。”于成利說。
旅游扶貧“快樂”脫貧產業
鐘家堡村位于青山溝鎮南部,全村有貧困戶124戶,貧困人口274人,是青山溝鎮4個省定貧困村中唯一沒有旅游資源的村。如何讓這些貧困戶參與到周邊的旅游產業中“快樂”賺錢脫貧致富?
為此,鐘家堡村通過整合財政、扶貧、移民、民宗等單位扶持資金1000多萬元,租地1038畝成立萬花谷生態旅游有限公司,在本村公路兩側千畝土地種植花卉20多個品種,并于2016年端午節小長假對外開放,吸引游客觀光,發展生態旅游。
鐘家堡村把發展鄉村旅游和解決本村貧困人口脫貧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對貧困戶“用工優先、攤位優先、項目優先”,把扶貧資金投入合作社集中使用,用于旅游項目發展,從旅游收益凈利潤中拿出10%反哺貧困人口。
宋考義一家都是地道農民。母親 70 多歲了,體弱多病,妻子有肢體殘疾,不能干重活,只能勉強維持家務,女兒初中還沒念完就退學了,兒子在青山溝鎮中學讀書。全家的經濟來源就靠腿腳不太方便的宋考義一人種田和農閑在鎮上打工,家里一年的人均收入為2500元。
2015年鐘家堡村為其買了小牛兩頭,將他家的5畝地租給萬花谷進行花卉種植,并將宋考義的扶貧資金入股萬花谷,安排他媳婦在萬花谷打工。2016年一年,宋考義共計收入26200元,人均收入5240元。
旅游扶貧在脫貧攻堅中具有獨特優勢,具有投入小、門檻低、帶動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能激活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活力,有助于連片整體脫貧。加上土地租金、打工、銷售土特產、開辦農家樂等收入,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可達6000元以上。
多項產業 多項收入 確保穩定脫貧
寬甸縣大西岔鎮楊林村,全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3戶192人。
楊林村六組70歲的貧困人口楊書林患有輕微腦梗,妻子多年重病,大西岔鎮產業辦主任兼楊林村第一書記楊曉田,經過研究后,決定依托村上的多項產業,為楊書林一家制定一套組合脫貧方案。短期項目為其提供雞雛,楊書林妻子利用在家時間即可進行飼養,年純收入1500元。每年在春季,通過電商平臺幫助楊書林銷售刺嫩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收入就達到了1000元。對他家的板栗進行品種改良,每年可增收1000元,為楊書林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公益崗位,每年收入3000元。長期項目入股合作社,保證楊書林一家能夠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確保其脫貧致富。
在多方舉措幫扶下,如今的楊書林家已經蓋上了漂亮的民房,債務已經還清,還發展起了立體式庭院經濟,年收入可達萬元以上。
楊林村第一書記楊曉田介紹,楊林村利用國家扶貧產業資金,先后建立了以藍莓為主的4個產業基地,實現村集體年收入30多萬元。2016年,村黨支部以支部+基地+貧困戶+企業“四位一體”模式組建脫貧產業合作社,通過“四議一審兩公開”民主決策程序,把互助資金64萬元、扶貧資金28萬元、專項資金12萬元,投入到村集體發展的藍莓合作社、養牛合作社、軟棗合作社等6個合作社中,每戶建檔立卡戶都享有分紅權益。合作社實施動態管理,通過民主程序,對返貧的村民進行確認后,再經過貧困戶精準入檔程序,將其列入精準扶貧范圍,申請扶貧資金后加入合作社享受分紅。2017年村所有產業基地都達產后,可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均超過萬元。
發展扶貧產業 帶動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縣委書記吳世民介紹,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工作要求,2016年全縣銷號34個貧困村,脫貧1萬名貧困人口,其中發展生產脫貧7359人,移民搬遷和危房改造脫貧983人,通過教育脫貧240人,通過醫療救助脫貧212人,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脫貧1206人。
2016年,寬甸縣以產業扶貧為切入點,制訂了《寬甸滿族自治縣2016年產業扶貧方案》、《2016年寬甸滿族自治縣扶貧資金使用管理規定》兩個文件。各貧困村依據本村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和貧困家庭的實際狀況發展產業。一是采取長短產業項目結合的方式發展產業并補貼到戶。主要產業項目有低產果園改造、中藥材和蔬菜等種植業、畜禽等養殖業項目;二是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整合財政扶貧補貼資金、互助金、幫扶資金或支農專項資金,實行利益分成。主要項目有冷庫、種植園、養殖場等項目;三是動員貧困戶開展“親幫親”活動,實施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聯姻”,帶動無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脫貧;四是通過正奧食品、光太藥業等龍頭企業在貧困村建立產業基地,實行訂單農業帶動貧困戶脫貧;五是通過幫扶單位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
2017年,寬甸縣計劃脫貧37個貧困村、1.05萬名貧困人口。為確保完成以上工作任務,縣扶貧辦確立五大產業模式,發展扶貧產業脫貧:采取“長短項目結合+貧困戶”的方式,通過短期項目增加貧困戶收入,完成當年脫貧任務,長效項目鞏固脫貧成果,保證貧困戶穩固脫貧;采取“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方式,通過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簽訂訂單回收合同的方式,降低貧困戶市場風險,實現發展產業脫貧;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貧困戶以土地或資金的形式加入合作社,通過年底分紅實現貧困戶脫貧;采取“集體經濟+貧困戶”的方式,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冷庫、養殖場種植園、旅游等集體經濟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采取“大項目+貧困戶”的方式,通過爭取一二三產業融合等大項目,與貧困村實行聯姻,通過項目收入來帶動貧困戶脫貧。
吳世民表示,打贏脫貧攻堅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全縣干部一定要以“聞雞起舞”的精神,擼起袖子、甩開膀子、俯下身子,苦干、實干、加油干,用扎實的工作成效,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作者系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委宣傳部外宣辦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