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堯++王丹丹++劉知遠
文章編號:2095-6835(2017)10-0048-01
摘 要:李石河是沈撫新城李石經濟開發區唯一一條貫穿城鎮和農村的河流,作為一條既流經城鎮又流經農村的河流,其周邊避免不了有工業廢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為了進一步掌握和研究李石河水質特征,對該流域周邊水環境的現狀作出了比較全面的調查,為對該流域水體后期的水質評價及治理工作提供比較有價值的基礎資料。
關鍵詞:李石河;水環境;污染源;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X5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0.048
1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礦石、農田和生活等人為排放污水中污染物的數量和種類急劇增加,造成河流及內河水體嚴重污染。長期以來,水體污染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國內外學者在此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對一個完整水系及城市內河水體污染特征及評價研究相對較少。近年來,由于對李石河流域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加上礦山開采、企業排放增加,造成水體污染日趨嚴重。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李石河周邊水環境現狀的調查分析,進一步了解李石河的污染狀況,為尋找到高效、經濟和環保,同時又符合國家要求的污水防護與治理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改善河流的生態環境,讓李石河流域兩岸的居民遠離水污染的危害,恢復李石河生態系統在自然環境中的功能。
2 李石河水環境現狀的調查及分析
2.1 李石河的地理位置、氣候及水文情況
2.1.1 地理位置
李石河位于遼寧省撫順市與沈陽市交界處沈撫新城李石經濟開發區,河流走向為東南—西北,處于北緯41°846 926′~41°847 477′、東經123°717 41′~123°718 093′之間。
2.1.2 氣候及水文情況
李石河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4—9月為雨季,10月至次年3月為干季。
李石河流域是拉古峪河所屬的一段流域,流域起點為青臺子站,流經青臺子、田屯、李石街道,于撫順市李石鎮夾河心匯入渾河。李石河流域上游為拉古峪河青臺子站到西山城子段,下游為渾河。李石河總長約9.3 km,東西最大寬度1.4 km,南北最大長度7.1 km,平均水面寬度約330 m,平均水深6~8 m。
2.2 李石河沿岸污染源及其排污情況
2.2.1 沿岸城市、人口及工業分布
李石河流域流經李石鎮青臺子、李石街道,終點為渾河入口。該流域南段主要是農業區,人口主要分布在李石街道,多為在校大學生和當地居民。李石河沿岸企業有凱希環保設備制造安裝公司、撫順開發區順石罐頭加工廠、中國石油撫順石化公司洗滌劑化工廠、撫順強明飼料公司、撫順開發區天澤包裝制品公司、撫順惠友化工有限公司、青臺子礦石廠。
2.2.2 污染源及其排污情況
由于李石河附近有工廠和居民生活區,因此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排污水、生活垃圾以及農業廢水、工廠污水等。李石河河道的兩岸主要有3個污染源向河道排放污水,分別為礦市場、農藥化肥施放區和飼料公司。
3 治理對策及建議
筆者現將治理對策及建議概括為以下幾點:①控制污染源,尤其是在李石河河流上、中游限制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礦石廠等;控制工業污染、生活廢水污染,對各生活廢水排污口統一規劃,建立分布圖,定期對出水口水的污染程度進行監控。②加強對李石河附近生產污染源企業的監督管理,嚴禁向李石河排放任何污水。強化對飲用水源取水口的保護,加大對農村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治理力度,加快農村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對改善李石地區水環境狀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③通過對李石河現狀的調查發現,各種人為污染尤為嚴重,糞便、生活和建筑垃圾、養殖廢物、農藥垃圾等排放到李石河的現象普遍存在。為此,應該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改善環境,不僅要對污染進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各方面的宣傳來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居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破壞環境的行為自然就減少了。④實現廢水資源化利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排放量不斷增加,如果只重視末端治理,很難達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狀況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實現廢水資源化利用,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
參考文獻
[1]劉志彥.沈陽市細河水體污染特征與生態風險評價[D].沈陽:沈陽大學,2011.
[2]李義祿,張玉虎,賈海峰,等.蘇州古城區水體污染時空分異特征及污染源解析[J].環境科學學報,2014(4).
[3]牛勇.太湖入湖河流污染特征及面源污染負荷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
[4]徐小鈺,朱記偉,李占斌,等.國內外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研究綜述[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5(6).
[5]楊麗萍.浙江省兩個典型流域水體污染特征及污染源解析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15.
[6]黃偉來,李瑞霞,楊再福,等.城市河流水污染綜合治理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10).
[7]曲濤,任聃,張利.拉古河河道治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5).
[8]中國環境監測總站.HJ/T 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9]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標準司.GB 3838—2002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10]趙士彤.沈陽東北部典型城郊河流水體污染特征分析研究[D].沈陽:沈陽大學,2014.
[11]盧玉琪.水楊酸鹽-次氯酸鹽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氨氮[J].環境與健康雜志,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