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
文章編號:2095-6835(2017)10-0063-01
摘 要:玉米是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農作物,通過氣候生態因素的調整,可以讓其生長更加健康。因此,相關人員需要注重玉米種植區氣候生態因素的優勢綜合評價,從而讓氣候影響因素能夠成為玉米生長的助力器。基于此,就玉米種植區氣候生態因素優勢綜合評價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氣候因素;農業作物;環境溫度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0.063
玉米是我國非常重要的農業作物,其產量的增加、品質的保證極為重要,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其的利用。玉米種植區域的氣候對玉米的生長影響深遠,比如環境溫度、水分、光照等都影響著玉米的生長和產量。因此,相關人員必須要對玉米種植區氣候生態因素優勢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對氣候予以高效利用,讓氣候成為玉米健康生長的重要條件。
1 環境溫度的影響
眾所周知,溫度效應對農作物生長的意義不言而喻。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其自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被溫度效應和溫度適宜度深深影響著,因此,溫度因素是玉米成長過程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溫度作用對玉米的發育尤為關鍵。由于種植地區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地區差異性帶來的全年溫度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的溫度影響不同,玉米生長的結果也不同,比如在東北地區,一般玉米種植采用春種秋收的方式,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有著比較適宜的溫度。除了在初期發芽階段,溫度過低的情況在玉米整個生長過程中是基本不存在的,因此,該地區的溫度也就基本不會影響玉米的生長發育。但由于近年來環境的惡化帶來的氣候變化異常經常出現,一些地區的局部氣溫過高情況時有發生,過高的溫度嚴重影響了玉米的生長發育,尤其是在玉米發育的中后期。此時,氣溫影響比較大。比如,遼寧沈陽地區夏季氣溫最高,且氣溫平均也較高,但基本不會超過39 ℃。但持續維持在37 ℃的高溫氣溫會嚴重影響玉米的后期發育,遠離了玉米最適宜的30 ℃,尤其是持續高溫帶來的干旱氣候效應,對沈陽地區玉米產量影響頗大。
2 水分的影響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的生產都離不開水,玉米的生長過程對水的需求也不例外。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籽粒灌漿時期是玉米在發育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一時期的降雨量嚴重影響了后期玉米顆粒的飽滿度。該時期也是玉米生長過程中對水分需求最迫切的時期。如果水分供給不足,水分被玉米利用合理,產量將會明顯提高;反之,玉米的水分需求未被滿足,其籽粒需要的水分無法參與更多的光合作用,玉米的成長節奏變緩,籽粒的飽滿度將大打折扣,進而影響著玉米的產量。一些高校已有的科研成果表明,玉米的需水量是有一定的基準線的,當地的總降水量如果在玉米的生產期內未能達到150 mm左右,則玉米籽粒產量會降低。研究發現,每畝玉米的總降水量不能低于380 mm左右,否則玉米的發育會受到影響。
3 日照的影響
因為有了陽光,更多的植被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了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并將這些能量進行轉移和儲存。玉米不像其他植物,它本身屬于短日照作物,植株接受太陽光能的多少和陽光照射時間的長短是玉米生長發育種最重要的2個方面,其日照的影響體現在玉米散粉期。這期間如果光照受到影響(陰天或持續降雨),就會影響玉米的光照,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影響玉米的生長,甚至玉米果穗的質量。比如,在撫順望花地區,種植在梯田地區的玉米和種植在平整土地的玉米畝產量有很大區別,在該區域內,其降雨量幾乎相同,相關成長的參數也幾近相同,只有光照有所區別,進而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對玉米成長過程的嚴重影響,尤其是散粉期的影響。因此,充足的光照能保障玉米細胞的充足發育,其光照在玉米生長期間是顯而易見和十分必要的。
4 階段性雨熱同步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以撫順地區為例,2015年,撫順全年活動積溫為2 615.7 ℃,比去年低118.8 ℃。從水分條件看,2015-03—2015-09總降雨量為601.2 mm,比歷年多42.1 mm,比2014年多114.2 mm,夏季降水量較大,春季、秋季降水分配不均,其中春季偏多,秋季略少。下霜日比去年提前了9 d,初霜日為2015-09-28,相比歷年晚了4 d,無霜期為11 d,比歷年少了8 d。雖然早春時期玉米的胚芽因受到春季少雨的影響而停滯了一些,但2015年氣候有利之處主要體現在夏季降水量較大,雖然夏季氣溫平均較高,但由于降雨量的增多,并未因高溫給玉米生長帶來影響。隨著夏季氣溫的變化,雨熱同步的效應使玉米秧苗成長速度加快,即使到了9月初,雨水依然充足,熱量供應得當,雖然氣溫全年積溫比往年低,但以上這些利好因素依然促進玉米籽粒成長發育優于往年,玉米總體產量依然有所提高。
5 結束語
影響玉米生長的因素很多,比如光照、水分、環境溫度都對其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影響。因此,相關人員必須要對其種植氣候生態因素優勢進行綜合評價,通過氣候的綜合調整達到更好地促進玉米生長的目的,通過種植區氣候生態因素的優勢綜合評價,實現對氣候條件的優化利用。
參考文獻
[1]趙梅,馬艷芹,蘭延,等.稻田冬種復種模式的綜合效益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6(01).
[2]周廣勝.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影響研究展望[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5(01).
[3]魯永新,張中平,曹利民,等.云南小麥種植氣候生態類型區劃及評價[J].浙江農業學報,2013(04).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