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2095-6835(2017)10-0085-02
摘 要:對環嗪酮廢水進行了調查并制定了設計方案,降低了廢水的生物毒性,提高了其可生化性,使環嗪酮廢水經過科學處理后能夠穩定滿足可生化要求。
關鍵詞:環嗪酮;三氮苯;森林;二甲胺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0.085
環嗪酮又叫林草凈,是一種高效、低毒、滅生性均三氮苯類除草劑,主要用于森林除草,幼林撫育,機場、鐵路、工業區等地的清障除草工作;用于農作物,比如香蕉、甘蔗等田間除草。其作用機制是抑制被防除植物的光合作用,阻止其根和葉向吸收,從而達到防除目的。但林草凈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廢水,廢水中富含COD,且廢水中還含有高濃度的硫酸二甲酯和二甲胺等高毒性物質,具有極強的生物抑制性。為了切實保護環境,本設計采用先進合理、穩定、可靠、經濟、高效的新技術、新工藝,使廢水經過科學預處理后能穩定滿足可生化要求。
1 環嗪酮工藝流程及車間廢水情況
環嗪酮生產工藝有多種,本文的工藝是以氯甲酸乙酯為起始原料,經甲基化反應后得氰胺基甲酸乙酯,然后與二甲胺加成得胍液,再與異氰酸環己酯在醇鈉催化作用下環合得最終產品環嗪酮。因此,環嗪酮車間生產廢水主要有甲基化廢水、胍合成廢水、環合廢水、甲苯水洗廢水以及真空泵廢水和設備沖洗水。除真空泵廢水及設備沖洗水外,其他4股廢水均具有COD濃度高、毒性大、難生物降解等特點。甲基化廢水、環合廢水、胍合成廢水含有高濃度鹽分,而甲基化廢水、環合廢水因含溶劑,COD濃度高達200 000 mg/L以上,尤其是上述2股廢水中還含有高濃度的硫酸二甲酯以及二甲胺等高毒性物質,具有極強的生物抑制性,無法直接進行生化反應。實際運行中的水質水量如表1所示。
2 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及說明
環嗪酮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圖如圖1所示。
針對環嗪酮廢水水質特征,通過實驗小試研究、現場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組合工藝:甲基化廢水、環合廢水、胍合成廢水比例1∶1∶1分批進入隔油池,隔油后打入調節池1進行均值均量,進入水解釜恒溫水解,再經斜板沉淀池1去除懸浮物后,出水與環合廢水在調節池2中均值均量并經pH值調節后,進入三效蒸發進行減壓蒸餾;蒸餾液和甲苯水洗廢水在調節池3中充分混合,調節池3出水依次進行流化床微電解處理(控制有效停留時間3 h)和高效催化氧化處理,高效催化氧化、微電解處理不僅能進一步有效降低廢水中的COD,且能降低廢水的生物毒性,提高其可生化性;高效催化氧化處理后出水與真空泵廢水及設備沖洗水進入調節池4,進行水質水量的充分調節,調節池4的出水經催化氧化處理后進入中和沉淀池,進一步去除部分COD的同時,也能去除部分懸浮物,沉渣流進污泥池;上清液進排水池后送入生化調節池。
3 該套廢水工藝處理技術的亮點
針對環合廢水中有一定的溶劑隨廢水排出,可通過隔油裝置收集這些廢水。通過調節池對廢水均值均量,降低了廢水的水質變化系數。通過水解釜提高了減壓蒸餾出水的可生化性,脫除甲基化廢水、環合廢水和胍合成廢水中的氯化鈉等無機鹽及高沸點含氮有機物時,設置了減壓蒸發除鹽,大大減輕了后續生化處理的負擔。選擇合適的混凝劑及助凝劑,廢水依次經快速混合、絮凝、沉淀分離,將大部分懸浮物、大分子物質去除。利用流化床微電解工藝,該微電解工藝是廢水物化處理中的一種有效方法,其基本功能是通過電化學作用去除廢水中的部分有機物質及色度,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能,之后進行高效催化氧化,催化氧化出水依次經中和反應、沉淀分離,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等。
4 廢水處理結果及分析
環嗪酮生產廢水經處理后,其處理效果如表2所示。
本方案采用的高效催化氧化技術通過了多種技術協同耦合,使體系迅速產生大量強氧化性的羥基自由基(·OH),該技術最明顯的特點是以羥基自由基(·OH)為主要氧化劑與廢水中的有機物發生反應,反應中生成的有機自由基可以繼續參加羥基自由基的鏈式反應,或者通過生成有機過氧化物自由基后,進一步發生氧化分解反應直至降解為最終產物CO2和H2O,從而達到徹底氧化分解有機物的目的。
表2 處理相關單元COD值
處理單元 調節池1 調節池3 排水池
COD/(mg/L) ≥120 000 ≤30 000 ≤20 000
參考文獻
[1]徐德鋒.環嗪酮的氣相色譜分析[J].化學世界,1997(04).
[2]楊亞民.環嗪酮在林業除草上的藥效總結[J].林業科技通訊,1994(08).
[3]朱忠林,單正軍,蔡道基,等.環嗪酮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1998(01).
[4]李宏.Fenton高級氧化技術氧化降解多環芳烴類染料廢水的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5]周贊民.Fenton試劑氧化法在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應用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0.
————————
作者簡介:王惜春,女,武漢工業學院畢業,本科,研究方向為化學工程與工藝。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