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強



摘 要:“十二五”是貴州省軟科學項目執行實施成效較為顯著的5年,在新常態大背景下,對軟科學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任務。通過對近幾年貴州省軟科學計劃項目的系統清理,分析出軟科學項目在執行、服務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對提升軟科學服務管理水平、加強成果轉化應用有所啟示。
關鍵詞:軟科學項目;服務管理;成果轉化;項目立項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0.097
我國的軟科學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到現在,走過了30多年。它的興起解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諸多重大決策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支撐。在我國軟科學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貴州軟科學研究緊跟時代步伐,圍繞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難點及熱點問題開展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近年來,由貴州省軟科學項目支持的一些重要課題,比如《網絡輿情視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對策建議》《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支撐研究》《貴州省小額擔保貸款法律問題的對策與建議》等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省領導批示,為有關重大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1 貴州省軟科學項目實施現狀分析
1.1 項目立項情況分析
1.1.1 貴州省軟科學立項目數和經費投入
2011—2015年間,貴州省軟科學科技計劃項目共立項472項,總經費約2 272.9萬元,其中,省科技廳(財政)撥付投入約1 609.9萬元,占總金費的70.83%(剩余的29.17%為承擔單位配套或自籌資金比例)。一般項目(含聯合基金項目)444項,總經費1 962.9萬元;重點項目28項,總經費310萬元。
1.1.2 貴州省軟科學項目經費投入強度分析
2011—2015年,貴州省軟科學項目經費投入強度除了2015年外,總體呈下降趨勢(因國務院于2014年發布《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后,貴州積極落實文件相關精神,破除資源配置“碎片化”,使項目研究更加聚焦重點,經費投入增加項目數反而減少,所以,2015年投入強度加大),平均投入強度為4.98,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1.2 貴州省軟科學計劃聯合基金項目數和經費投入分析
2011—2015年間,貴州省軟科學科技計劃聯合基金項目和經費除2015年外,總體呈上升趨勢,聯合基金項目總數為234項,占總項目數49.6%;聯合基金總經費為663萬元,約占總經費29.17%,具體如表2所示。2011—2015年,各年度聯合基金項目數與年度總項目情況分析如圖1所示。各年度聯合基金經費投入與年度總經費投入情況比較如圖2所示。
1.3 貴州省軟科學項目承擔單位分析
從2011—2015年批復立項的472項軟科學項目來看,其主要分布存在一定的規律性,即人才比較密集的高校申報最多,科研院所其次。具體情況是:高校承擔290項,占總數61.44%;院所承擔122項,占總數28.85%;企業承擔12項,占總數2.54%;其他單位承擔48項,占總數10.17%,具體如圖3所示。
1.4 貴州省軟科學科技計劃立項項目分布領域
貴州省2011—2015年共立項軟科學項目472項,經過對研究內容和方向的梳理分析,可將其歸納為產業發展、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科技管理與體制改革等11個不同領域。各領域項目分布具體情況是:產業發展領域120項,占總數的25.5%;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領域91項,占總數的20.5%;科技管理與體制改革領域51項,占總數的10.75%;戰略研究領域50項,占總數的10.5%;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領域42項,占總數的9%;政策法規領域32項,占總數的6.75%;科技與教育領域28項,占總數的6%;統計與指標研究領域26項,占總數的5.5%;創新平臺領域11項,占總數的2.25%;產學研研究領域6項,占總數的1.25%;其他領域9項,占總數的2%,具體如圖4所示。
2 貴州省軟科學研究主要特點分析
2.1 多方位的研究領域不斷向縱深開拓
隨著科技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十二五”以來,貴州省軟科學研究領域和內容不斷拓展,2011—2015年間共批復立項軟科學項目472項,研究領域涵蓋有產業發展、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科技管理與體制改革等10多個領域。相比上一個五年而言,項目數量和研究領域都有大幅的增加和擴展,報告質量和項目團隊的研究水平都有較大的提升,多篇研究專題報告獲得省領導重要批示,并被相關領域采納應用。
2.2 多渠道經費來源保障研究工作有效開展
目前,我省軟科學項目研究經費已經形成了以政府財政支持為引導,企業支持為主體,單位自籌為輔助的多渠道經費支持模式。軟科學研究經費得到了足夠的保障,研究面更加寬,項目支持主體更加多元化,研究內容更加“接地氣”,更具特色。
2.3 研究組織體系完善,研究隊伍壯大
我省軟科學研究團隊已發展到400多支,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科研機構、政府和企業等,已形成多層次、多類型、多功能優勢互補的多元化軟科學研究組織體系和我省多學科結合、老中青搭配、專業結構趨于合理的軟科學研究學術團隊。
3 貴州軟科學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3.1 項目管理有待提高
項目執行過程監管缺失,對于項目申報立項、合同填寫、中期檢查、結題驗收等過程,未及時跟蹤和督促執行情況。項目研究缺乏面向各級領導和全社會提供咨詢服務的動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軟科學研究與決策相互脫節。在推進我省決策的科學化進程中,大量迫切需要解決和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難點和焦點問題沒有及時解決,使得軟科學研究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決策作用體現得不明顯。
3.2 研究成果推廣渠道不暢
“十二五”以來,貴州省軟科學批復項目500余項,但目前依然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成果推廣渠道。從已驗收的軟科學項目分析中不難看出,研究報告等資料缺失嚴重,部分驗收系統信息不夠規范,大量成果不能被及時推廣宣傳和采納應用。
3.3 人才隊伍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
“十二五”以來,軟科學研究團隊主要集中在高校中,承擔項目比例達62%,研究面相對比較窄。在現行的科技人員管理體制下,科學研究人員密度偏低,專門從事軟科學研究的人才比較少,決策部門對軟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
3.4 經費投入強度不足,過于碎片化
2011年后,貴州省軟科學項目數逐年增長,財政經費投入強度卻呈現下降趨勢。2011—2014年,貴州省軟科學項目經費年度投入強度依次為4.79,4.70,4.16,3.93,平均投入強度為4.36.相比沿海發達地區,財政經費投入強度比較低。由于資金少且過于分散,導致項目研究團隊“快餐式”應付研究的情況較為明顯,多數軟科學研究成果無法直接實現既定社會效益和決策價值。
4 對策和建議
4.1 加強頂層設計,組建高層次“智囊團”
整合省內軟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資源,通過“小核心、大外延”模式,建設服務于我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的高層次專家團隊,開展對我省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政策、軟科學項目管理、體制改革、軟科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同時,組建咨詢團隊,邀請省政研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和省內外軟科學研究領域資深專家有彈性地參與決策咨詢,形成服務于我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的高層次“智囊團”,為我省科技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提供政策建議和指導。
4.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貴州省軟科學研究經費以各級財政投入為主。總體來看,投入遠不能滿足軟科學研究發展的需要,仍需加大投入力度。根據貴州省實際情況,財政經費投入難以在短時間內大幅增長,因此,在保證財政撥款穩步增長的前提下,貴州省要繼續發揮后發優勢,調動各方的工作積極性,努力創造條件,推動軟科學研究走向市場,積極爭取全社會的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行業、企業、金融機構、民間資金、國際資助等多種渠道、多層次的軟科學研究投入機制,加大全社會對軟科學研究的資金投入力度。
4.3 加強人才建設,提升軟科學研究水平
軟科學研究屬于人才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工作,人才是支撐軟科學研究創新和發展的基石,重視軟科學研究人才梯隊的培養,統籌整合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充分尊重和激活每一位研究人員的潛能和智慧,營造知識共享、彼此激勵的長效發展機制,提升軟科學研究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
4.4 強化管理,提升成果推廣應用
軟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軟科學研究的質量決定了科學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相關部門要抓好軟科學研究立項、論證、組織實施、中期檢查和結題驗收的跟蹤與管理工作,提高軟科學研究成果產出效率,進一步完善立項和驗收方法,強化以成果綜合評價、獎勵和推廣應用為主的管理思路,同時,依托貴州省科技政策法規服務平臺,共享成果資源,推廣和展示優秀成果,加強研究者與決策者之間的溝通、互動,暢通政府與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間的聯系渠道,促進成果向社會普及,向政府決策轉化,提升軟科學成果的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方濤,劉陽李,海波.山東軟科學資源共享模式優化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3(1):29-32.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