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開始,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城社區茗嘉興合作社大棚的土地“休耕”時間就到了。不同于別的地方,這個合作社土地“休耕”不影響效益。
“我們是地休人不休,原來種菜的大棚,現在開始種菌。”合作社理事長馬化彬說,食用菌是菌袋種植不用土壤,可以讓土地休息。
位于南城社區的茗嘉興合作社,曾是綠色生態改革先鋒。2014年,在前馬莊村村民馬化彬的帶領下,淘汰掉50余個養鴨棚,建設了70余個食用菌和蔬菜大棚。
馬化彬介紹,合作社從2014年成立以來,陸陸續續建設了很多大棚,這些大棚多數承包給了當初的養殖戶,隔行如隔山,到底種些啥,讓農民犯了難。
為做示范,馬化彬頭兩年在大棚里種植靈芝和雞樅菌。“效益確實很高,但是對技術要求也不低,如果管理不到位,有可能賠錢。”承包大棚的社員海明照說,像他這樣的老農民還是覺得種菜靠譜。
“我們合作社建設大棚的地塊原來都是養鴨的土棚,土壤條件好,特別適合發展蔬菜種植。”馬化彬說,既然社員有種植蔬菜的愿望,不妨因勢利導。于是,馬化彬決定,大棚半年搞蔬菜種植,半年“撂荒”種菌。“頭一季種植蔬菜,下一季發展食用菌,食用菌都是菌袋種植不用土壤,可以讓土地休耕。”馬化彬說。

2015年,馬化彬開始在合作社探索“休耕式”種植模式,有7戶社員共15個大棚參與。新模式益處很多,但讓馬化彬最擔心的就是休耕期間,社員們的效益如何保證。
為此,馬化彬制定了“西紅柿+靈芝”的種植模式。“西紅柿在當年的9月份種植,可收獲到次年的4月份,然后再在四月底種植靈芝,這種種植模式可以很好地讓兩種作物的經濟效益最大化。”馬化彬介紹,蔬菜的價格在過年期間最貴,靈芝的價格7月份的時候也最高。
社員馬利從合作社一開始成立時,就承包了14個大棚。他告訴記者,新的種植模式比兩季都種食用菌的效益只高不低。
為此他還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個標準大棚,能種植2500棵西紅柿苗,產1.7萬斤西紅柿,合作社的蔬菜走訂單,平均每斤西紅柿2.5元,除去各種費用,一個棚種西紅柿每年效益4.2萬元。第二季的靈芝,一個棚能放5萬袋菌包,產6000斤靈芝,每斤7元,除去費用能產生4萬元的純利潤。
“這樣兩季下來,一個大棚我就能賺8萬余元。”馬利說,半年休耕,社員的錢該掙的還是掙到手里了。
按照茗嘉興合作社的計劃,今年還要建設7個蔬菜大棚。馬化彬盤算著,讓這7個大棚里產出的蔬菜更優質,賣價更高。“市場上平時一般的西紅柿每斤兩塊錢,價高時能賣到5塊錢。下一步搞采摘,休耕土地上出產的西紅柿,能賣到6塊錢一斤。”
這份自信,不僅源于休耕的土地會更加肥沃,也源于種植理念的變化。茗嘉興合作社把生產靈芝的菌包廢渣加工成有機肥,施在地里。除了休耕,合作社的所有蔬菜大棚,都采用輪作的方式。如果這一季種了西紅柿,下一季就會種植黃瓜或茄子等蔬菜,幫助土地恢復肥力。
“目前合作社有30個大棚,54畝土地實行了短時休耕。”馬化彬認為,現代農業的關鍵,是要算大賬、算長遠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