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老王和村民老夏簽了份房屋買賣協議,協議上約定,老王花5000塊錢買下老夏在村里的一處房屋。后來老王在院子里建了7間廂房。現在老王已經是本村村民了,但是為了防止和老夏因為房屋發生糾紛,老王訴至法院,要求確認雙方當年的房屋買賣合同有效。
【說法】要說老王提出的訴訟是否合理,要弄清以下幾點:
只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才有資格購買農村的宅基地房。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一般是指戶口在本村的村民,如果是非本村村民甚至是城鎮戶口的居民,都不能購買。
案例中老王年買房,當時他不具備本村村民資格,但是后來他成了本村村民,那么他就可以向鄉鎮人民政府申請審核,經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就可以辦過戶了。實踐中一般是在宅基地使用證上進行變更,然后由相關部門蓋章。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62條的規定,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所以老夏不能再申請宅基地了。宅基地本身就有一種社會福利性在里面,是為了保障農村村民的住房,如果說你賣了,那可能是你覺得不需要這個住房了,再申請的話就不批準了。
這是可以的。這里涉及一個概念,就是物權的取得方式中的繼受取得。物權繼受取得一般通過事件的發生或者民事法律行為的實施而取得,比如說遺產繼承。子女通過繼承取得了房屋的所有權,宅基地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他的,如果說他繼承的房子坍塌了,那這個房子就是滅失了(法律上滅失指物品因自然災害、被盜、遺失等原因不復存在),宅基地使用權也就沒有了,因為房子和地是不能分離的。如果是村民通過審批建造的自己的房子坍塌了,他再重新建造就可以了,而繼承取得的房子坍塌了,這個房子就滅失了。
這個不會。只要當時取得房屋的時候是通過合法的途徑,并不會因為戶籍的變動就收回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