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平
周子古鎮文脈最盛的嘉陵江老碼頭
□李貴平

四川省蓬安縣的周子古鎮,被稱為嘉陵江上最后的老碼頭,也是“卓絕漢代”的辭賦家司馬相如的故里。
在周子鎮的歲月長河中,司馬相如這位大文豪,曾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到他的故里瞻仰游歷:唐代詩人元稹、畫圣吳道子,宋代大文豪蘇軾、理學家周敦頤,清代思想家姚瑩……風流名士,攜來風光綿綿,煙波浩渺的古老碼頭,留下一道厚重的人文景致。
周子古鎮興于唐宋年間,至今雕刻在江畔青石墩上的“周子古渡”四個大字,赫然醒目,沉默地銘刻著古碼頭往昔的繁華和歲月的荏苒。依托嘉陵江,周子人以打漁為生計,并由此發展水產商貿物流業。
最近,我來到周子鎮游玩,一艘艘狹長的機動船泊在碼頭的青石腳邊。江水騰起的波瀾,不停地舔著船身。洗衣女子將衣服拋進江水,又扯上石板揉搓,復又再拋進水中漂洗。微微翹起的船頭下,漁網罩起來的鋁盆里,幾條大大小小的魚兒歡快地嬉戲。
客棧的嚴老板說,周子鎮水碼頭,親歷了長達上千年商貿活動的繁盛。“往年,這里可以說百船云集,船工號子響遏行云,高亢激越,運輸十分繁忙。每天清晨,江面上竹筏、船只穿梭往來,到處傳來纖夫的陣陣吆喝;黃昏,碼頭上停靠的船只、竹筏相依成串,長達千米;入夜,街頭巷尾燈籠高掛,來往客人川流不息;販夫販婦,走街串巷,叫賣吆喝聲此起彼伏……”嚴老板告訴我們。
南充地方志記載,嘉陵江蓬安段有180多種魚類,其中最著名的特產是石梁沱江團。這種江團下頜上有一點丹砂般的紅印跡,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曾是歷朝歷代進貢朝廷的佳品。
關于司馬相如,周子鎮少有記述。文史資料說他出生于此,小時喜歡讀書練劍,因仰慕戰國名相藺相如而改名,他二十多歲時用錢換了個官職,做了漢景帝的武騎常侍。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文學大師。
我從古鎮的財神廟沿江邊直行而上,來到龍角山。山上一尊用紅砂石塑成的約30米的古人頭像,便是吳道子塑像。塑像神態剛毅,凝眸遠方,若有所思。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中國山水畫祖師,被后人尊稱為“畫圣”,后世將他的繪畫風格概括為“吳帶當風”。南充地方志介紹,公元752年,吳道子受唐玄宗李隆基指示,曾在此描畫嘉陵江,畫出了《嘉陵江三百里旖旎風光圖》。山頂還有一座樓,人稱“吳道子畫江樓”。畫江樓因略凸出于江岸,成為觀賞嘉陵江勝景的絕佳位置。
眼下,我看到的嘉陵江,滔滔北來,滾滾南去。夕陽輕撫江面,跳金耀銀,剪出船兒修長的身影,對岸半月狀的灘涂,遠處青山隱隱,云蒸霞蔚,嘉陵江風光盡收眼底。
據說,當年吳道子奉唐玄宗之命畫嘉陵江攬勝圖,但他從蜀地考察歸去后,居然連一張草稿也沒有,玄宗有些生氣。畫圣淡定從容,他大筆一揮,在大同殿上豪畫蜀山蜀水,怪石崩灘,運筆如暴風驟
雨,嘉陵山水一日而成。后來,成就于四川周子鎮的正式畫稿《嘉陵江三百里旖旎風光圖》也博得千古盛譽。
周子鎮原名舟口鎮,因周敦頤曾在鎮上濂溪祠講學,為紀念他,遂更名為周口鎮、周子鎮。
周敦頤別稱濂溪先生,北宋哲學家、文學家、理學鼻祖,被稱“周子”。蓬安縣文史資料記載:宋仁宗嘉佑元年夏末,25歲的周敦頤在合州(今合川市)當判官時,他在朝中當龍圖閣直學士的舅父鄭向叫他去南部拜謁蒲宗孟。他乘舟而上,經果州(今南充市)來到相如縣舟口,也就是今天的周子古鎮。
當時,鎮上的好學之士打聽到大名鼎鼎的周敦頤要取道經舟口去南部,數十人早早在舟口岸上翹首等候。接到周敦頤后,大伙將他請到下河街的荷花池內休息。這荷花池緊靠江邊,呈橢圓形,周圍環建廊榭,栽植垂柳,塘中種植蓮藕。池中有小亭,名叫“陶然亭”,亭上掛著“陶然亭”三字的匾額。周敦頤看到這亭上的匾額時,高興地說:“這亭的名字取得妙極了,想必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詩句的‘陶然’吧。”

大家會心一笑,將周敦頤引入池塘水榭中待茶。交談中周敦頤說:“一個人的愛好不盡一致,比如世上的花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偏偏愛菊花,李唐以來的世人又多愛牡丹。我朝詩人林逋以梅為妻,終身不仕不娶。而我最愛蓮花,你看它處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濯于清漣而不顯妖媚。中間通達,外部秀直,沒有枝蔓,亭亭玉立香遠溢清,可以遠觀,而不能隨意把玩。這四種花,好比四種人:菊花是隱逸之士,牡丹是富貴之人,梅花是高雅純潔之人,蓮花是人中君子。然而,菊花雖好,卻幽居獨處,孤芳自賞;牡丹雖艷,似富貴榮華,正合世俗;梅花孤芳高潔,歲寒時只與松竹為友;唯有蓮花,端莊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風范,生活在世俗,而不為世俗所污。”
周敦頤的這番講演,就是后來他著《太極圖說》和《愛蓮說》的基礎。流傳千古的《愛蓮說》,就是周敦頤當夜寫于幽綠荷花池邊的。
在周子鎮下河街,有一排可供歇息的長條石凳,被當地人稱為“美人靠”。據說,過去,鎮上許多有姿色的年輕女子,常在美人靠上斜倚石桿,一坐就是大半天。她們微托粉腮,對過往客商或淺淺一笑或淡淡一瞥,而更多癡情女子喜歡默默獨坐石凳,望著煙波浩渺的江上,目光幽然,思念著心儀的船夫情郎早日歸來,風雨如磐,未改初衷。
鎮上,我還看到長約一千米的百年古街,除有首尾相連、錯落有致的三千余套清代民居院落外,還保存有完好的濂溪祠、萬壽宮、武圣宮、畫江樓、沿仙觀等古建筑遺址。
在碼頭右折,穿過財神樓,就是下河街。下河街是過去工人搬運貨物時上下碼頭的通道,“坡度平緩,偶有石階”,這對古代靠人力和畜力搬運貨物來說十分人性化。
鎮上還有新華街、紅軍街、順河街、上河街,這些街都不長不寬,用青石板鋪就,兩邊清一色的青瓦平房。其中紅軍街因為當年紅軍駐軍而得名,曾經刻在石墻上的“維護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標語現在仍然清晰可辨;新華街上打中藥做藥丸的傳統手藝生意興隆;上河街孟家兄弟的手工“打鐵”作坊爐火旺盛……相如兔丁、麻花西施、河舒豆腐等蓬安特產小吃在古鎮也都能逐一品嘗。
粼粼波光,倒影著嘉陵江兩岸美景,微瀾江水輕唱著漁家船歌。極目遠眺,被陣陣寒風掀起的茫茫波濤,對岸一望無垠的蕭瑟漫灘,以及逶迤起伏的古街青石板路,讓我的思維穿越歲月長河,撩開歷史的簾幕去一探文脈。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吳忞忞mwumin@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