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榮
厭學厭玩的孩子
一夜大雪后,天地明澈,梅花正開,小城仿佛忽然間被裝進了琉璃盒。老公叫醒兒子,興沖沖地宣布:“今天要看梅花、堆雪人、打雪仗,玩個痛快。”誰料,兒子卻一點都不想去。奶奶發愁道:“前些日子,老師說你厭學,最近老厭食,這會兒又厭玩了,這可怎么好?”
大家輪番上陣,勸他出門。可他始終對著一窗白雪沉默。問急了,他終于開口:“你們大人不管叫小孩做什么,都是有陰謀的。”我笑了:“大家那么愛你,哪兒來的陰謀?”他不服氣,一樁樁說起來……
那次春游,兒子正在草地上翻跟頭,我卻拉他起來,要他背誦關于春天的唐詩。老公拿出寫生本,要他畫幅畫。兒子怏怏不樂,吵著要回家。
4月杏花開,小城變成一幅水粉畫。兒子在樹間奔跑,一臉歡笑。我急急叫住他:“別只顧瘋跑,仔細觀察,回去寫篇日記。”他頓時目光黯淡,心不在焉。
“十一”長假,我帶孩子去天池。臨別時,爺爺鄭重囑咐他:“別只顧著坐纜車、吃烤肉,要多學些知識,回來后要講旅游見聞的。”孩子茫然地站著,面色凝重,仿佛不是去旅游,而是要遠征。
“還有,吃飯也辛苦。”兒子拖長腔,學著奶奶的口吻,“這個,可以補充維生素,某高考狀元常吃;那個,可以補鈣補血,某科學家最愛吃……”他模仿得惟妙惟肖。
大家面面相覷,一時無語。原來我們急功近利,恨不得讓孩子一夜成才,且不說平時的嚴格訓練,就連玩耍、吃飯,都咄咄逼人,難怪孩子會厭學、厭食、厭玩。
放下貪婪,讓他自由成長
他只有7歲,我們卻貪婪地渴望他有17歲的心智,27歲的志向。這怎能不讓他心生驚悸?天使的翅膀上,墜著無數的欲望,叫他如何飛翔?
一家人誠懇地談了很久,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大家保證,從現在開始,再不會有人這樣對他。兒子歡快地笑起來,并提出要在夜里去看梅花,我們欣然贊同。
我們第一次在燈下看梅花:朦朧的紅,朵朵可親。低矮的木柵欄上,積著白雪。兒子對著梅花邊拍手邊唱歌,我們團了大大的雪球,奮力擲向樹林,笑聲震得頭頂的積雪簌簌而下。
第二天,我取消了若干雷打不動的規定。比如每天兩次的英語聽音,每天必寫的日記,必讀的課外書,必背的古詩。他想讀的時候讀,想背的時候背。
爸爸和爺爺也說到做到,取消了額外的作業,還打算為他訂漫畫期刊。兒子像開了鎖的小猴,興奮得又跳又叫。
餐桌上,奶奶的變化最大。她一改往日風格,不再直播科學家食譜,而是變成了地道的美食鑒賞家。每道家常小菜,都讓人胃口大開。
家中的氣氛,一日日輕松起來,連我們自己都沉醉于這種和諧。孩子眼里的憂郁散得干干凈凈,人漸漸活潑起來,背書包的時候,不再長吁短嘆,胃口也好了很多,這讓奶奶大為欣慰。
輕靈翅膀才能更高飛翔
星期天,我讀《呼蘭河傳》,兒子湊過來看:“一切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蝴蝶自由地飛。”
兒子搶過書,一遍遍讀著。他一會兒抱臂縮頸,說自己是個倭瓜,在睡覺;一會兒又伸展手腳,笑稱自己是個帶刺的黃瓜,在曬太陽。我驚喜地發現,他在不知不覺間,已愛上那些美好的文字。
再次旅行,我們去了月牙泉。我們滑沙,騎駱駝,對著鳴沙山大喊大叫,玩得不亦樂乎。到達山頂時,我忽然發現兒子不見了。我驚慌失措,老公神秘一笑,指指身后。
兒子正與一對外國夫婦談論面前的胡楊樹。3個人結結巴巴,比比劃劃,中國人說英文,外國人說中文,聊得無比熱鬧。我與老公相視而笑,就在上學期,兒子聽見英語還頭疼呢。
這個學期,沒有了課外輔導,沒有了額外作業。課堂上的他變得聚精會神、興趣盎然。考試時,我們不再強調名次,他輕松答題,成績竟出人意料的好。
歲月生香,一樹一樹的繁華,綠也輕盈,黃也自在。我的孩子,正在成長。他漸漸變得結實,變得聰明,慢慢學會許多不懂的知識。在歲月的晴空里,在溫存的等待中,這個小小的天使,將憑借輕靈的翅膀,飛到想去的地方。
(田宇軒摘自《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中信出版社)